《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31)
《傷寒發微》 (31)
1. 《傷寒發微》
設衛氣差勝,則衛氣出與邪爭而作於晝,以衛氣晝行於陽也。設營氣差勝,而衛陽虛,則營氣出與邪爭而作於夜,以營氣夜行於陽也。正氣歷若干時而勝,即歷若干時而休,此休作有時之確證也。嘗見病瘧之人,休作日早則易愈,日晏則難愈,蓋以發於清晨,衛陽強盛,發於日晡,衛陽日消故也。所以默默不欲飲食者,消水之力,氣為主,氣盡則肺不能肅降,而水之上源渟,渟則不渴。
消穀之力,脾為主,血弱則脾不能健運,而消穀之力微,微則不飢。水與宿食俱停,故不欲飲食。至於「藏府相連」數語,尤為解人難索,吾直以為藏即腎藏,寒水之藏也。府即膀胱,寒水之府也。藏府相連,為下焦決瀆之道路,即西醫所謂「輸尿管」,《內經》所謂「水道出焉」者是也。
蓋腎與膀胱,以二輸尿管相連屬,故仲師謂之「藏府相連,邪正相摶,結於脅下」,適當太陽寒水藏府相連之處。下焦決瀆,阻而不行,於是脅下之痛,下連少腹。太陽標陽吸於上,下焦水道阻於下,遂至倒行逆施而成嘔。且痛之為義,本為邪正相持,水擁腎與膀胱,而痛連一藏一府,究其實則為下焦不通,《內經》所謂「不通則痛」也。至若方之所以用柴胡者,柴胡發表寒也,黃芩清上熱也,此為寒熱往來設也。
人參所以滋肺陰,以其主氣也。大棗、甘草所以助脾陽,以其統血也,此為血弱氣盡設也。生薑以安胃,則不嘔。生半夏以去水,則一藏一府之痛消,而以外無餘事矣。惟服小柴胡湯而渴,則證屬陽明白虎承氣,隨證酌用可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小柴胡湯主之。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此條訂正)
得病六七日,當是論列小柴胡湯證,兼及不宜小柴胡湯證。所恨諸家望文生訓,不能補其脫漏,令仲師立言本旨,前後自相刺謬也。夫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與上「血弱氣盡」何異。「惡風寒,手足溫」,此證屬肌理凝閉,與中風同。本書所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正以足太陰脾主一身肌肉故也。
此本桂枝二麻黃一湯證,醫家不知病在太陽,而反二三下之,以致中氣虛而不能食。太陽寒水,陷於脅下而成滿痛。此與上「默默不欲飲食,邪正相摶,結於脅下」又何異。況「太陽病十日以去,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成例具在,焉可誣也。若以小柴胡湯為禁忌,則後此陽明篇「胸脅滿而不去,小柴胡湯主之。
」「脅下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少陽篇「脅下硬滿,不能食,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俱不可通矣。吾直謂滿痛下遺脫「小柴胡湯主之」六字。「面目及身黃」以下乃為忌柴胡證,夫面目及身黃,即陽明篇身目俱黃,寒濕在裏不解之證。輕則宜麻黃加朮,重則桂枝附子、白朮附子二湯可知也。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如果衛氣較盛,則衛氣會外出與邪氣爭鬥,並在白天發作,因為衛氣白天在陽氣主導下運行。如果營氣較盛,而衛陽虛弱,則營氣會外出與邪氣爭鬥,並在夜間發作,因為營氣夜間在陽氣主導下運行。正氣經過一段時間後戰勝邪氣,就會有一段時間的休息,這是疾病發作有規律的明確證據。曾經見過患瘧疾的人,發作時間愈早愈容易痊癒,發作時間愈晚愈難痊癒,這是因為清晨發作時,衛陽較強盛;傍晚發作時,衛陽已減弱的緣故。病人默默無語,不想吃喝的原因是,體內水分的代謝能力,主要依靠氣,氣虛則肺臟不能肅降,導致水分停滯在上焦,停滯則不感到口渴。
消化食物的能力,主要依靠脾臟,血虛則脾臟不能健運,消化食物的能力減弱,減弱則不感到飢餓。水分和宿食都停滯在體內,所以不想吃喝。至於「藏府相連」這幾個字,許多人都難以理解,我認為「藏」指的是腎臟,寒水的收藏之所;「府」指的是膀胱,寒水的貯存之所。「藏府相連」,指的是下焦排泄的通道,也就是西醫所說的「輸尿管」,《內經》所說的「水道出焉」就是指這個。
因為腎臟和膀胱,通過兩條輸尿管相互連接,所以仲景大師說「藏府相連,邪正相搏,結於脅下」,恰好是太陽經寒水在藏府相連部位的病變。下焦的排泄通道阻塞不通,於是出現脅下疼痛,並向下連及少腹。太陽經的陽氣從上向上吸引,下焦的水道卻從下阻塞,導致氣機逆亂而出現嘔吐。而且,疼痛的本質,是邪正相抗衡,寒水阻滯腎臟和膀胱,疼痛連及一藏一府,究其根本原因,是下焦不通,《內經》所說的「不通則痛」就是這個道理。至於為什麼方劑中要用柴胡,是因為柴胡可以發表寒邪;為什麼要用黃芩,是因為黃芩可以清解上焦的熱邪,這是針對寒熱往來而設的方劑。
人參用來滋養肺陰,是因為它能益氣;大棗、甘草用來幫助脾陽,是因為它能統攝血液,這是針對血虛氣弱而設的方劑。生薑用來安撫胃氣,就能止嘔;生半夏用來去除水濕,就能消除一藏一府的疼痛,而沒有其他副作用。只是服用小柴胡湯後感到口渴,則病情屬於陽明熱證,應當參考白虎湯和承氣湯,根據具體病情酌情使用。
得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惡寒怕風,手足溫暖,醫生治療兩三次,病人仍不能進食,且脅下脹滿疼痛,用小柴胡湯治療。面色及全身發黃,頸項強直,小便困難,服用小柴胡湯後必定小便不利。本來口渴,喝水卻嘔吐,則小柴胡湯不宜使用。能吃東西,但仍有呃逆。(此條修正)
得病六七天,這是討論小柴胡湯主證,並兼及不宜用小柴胡湯的證候。可惜很多醫家只按字面解釋,不能補其不足,以致仲景大師的原意,前後互相矛盾。所謂「得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與上文「血虛氣弱」有什麼區別?「惡寒怕風,手足溫暖」,這是肌膚經絡閉塞的證候,與中風相似。本書所說的「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正是因為足太陰脾經主管全身肌肉的緣故。
這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證候,醫生不知道疾病在太陽經,反而反覆治療,以致中氣虛弱而不能進食。太陽經的寒水,停滯於脅下而造成脹滿疼痛。這與上文「默默無語,不想吃喝,邪正相搏,結於脅下」又有什麼區別?況且「太陽病十天後,胸滿脅痛者,用小柴胡湯」的治療規律已經存在,怎麼可以誣蔑它呢?如果把小柴胡湯列為禁忌,那麼以後陽明篇「胸脅滿而不去,小柴胡湯主之」、「脅下滿,不大便而嘔吐,舌苔白厚者,可用小柴胡湯」、「少陽篇脅下硬滿,不能進食,脈象沉緊者,可用小柴胡湯」等論述,都將無法理解。我認為,應當把「脅下脹滿疼痛,小柴胡湯主之」六個字去掉。「面色及全身發黃」以下,是忌用柴胡的證候。面色及全身發黃,就是陽明篇所說的「身目俱黃」,寒濕內蘊不解的證候。輕則可用麻黃加朮湯,重則用桂枝附子湯或白朮附子湯治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