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32)
《傷寒發微》 (32)
1. 《傷寒發微》
「頸項強,小便難」,此太陽經輸未解而裏陰先竭,上文所謂亡津液之證,陰陽和必自愈者也。若寒濕在裏之證,更投黃芩以撤熱,則腹痛下利,可以立見。津液亡而更以柴胡劫其表汗,則虛陽吸於外,腸胃涸於內,必至欲大便而不得。雖下節頸項強手足溫而渴者,未嘗不用柴胡,但彼係未經二三度誤下之證,不似此證之亡津液也,此所謂「與柴胡湯,後必下重」者也。若夫本渴,飲水而嘔,是名水逆,為五苓散證,或中有留飲故也。
於此而不以五苓散利其小便,導上逆之衝氣,使之下行,反與小柴胡湯迫其戰汗,致令陽氣外浮,胃中虛冷,而食入呃逆矣,故曰:「食穀者噦也。」無如庸工密傳衣缽,動以柴胡湯為和解之劑,而不知為發汗之劑,何怪液虛者重虛之,卒令津枯胃敗,致人於死而不自知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上節言太陽病之誤下傷津液者,不可用柴胡湯。此節言津液未經耗損者,仍宜柴胡湯以解外也。傷寒四五日,則猶未及一候。身熱惡風,則營血之熱,與表寒戰勝,皮毛外泄而惡風也。頸項強與前證同,而不見小便之難,則津液之充滿可知。水氣停蓄於脅下,不能作汗外出,故脅下滿。
脾主肌肉,亦主四肢,血分中熱度漸高,水液流於脅下者,不能還入胃中,故手足溫而渴。此證身熱惡風,頸項強,皆外未解之明驗。脅下滿,手足溫,則為柴胡湯的證。蓋太陽寒水,源出於入胃之水飲,胃中熱如熾炭,不能容涓滴之水,一時從淋巴微管發出,外泄毛孔則為汗,是為中焦。其氣上蒸肺藏,鼻中吸入空氣,化為水液,是為上焦。
水流脅下,從淋巴系統(輸尿管)直達膀胱,是為下焦。三焦水道,古稱手少陽。蓋此水自腰以上,從無統系之淋巴微管,散出肌理皮毛,是為太陽之表。自腰以下從淋巴系統輸出膀胱,是為太陽之裏。若外不得汗,裏不成溺,而壅阻脅下,則為太陽之半表半裏。半表半裏者,不能外內之說也。
不能外內,則水道梗塞而為病,此證服柴胡湯後,必背毛灑淅,頭搖小便出,脅下之水氣既去,然後陽氣無所阻遏,乃能出肌腠皮毛而為汗,而表裏之證悉除矣。惟方中柴胡為主藥,分兩不可過輕,半夏亦但宜生用,製則不能去水,但洗去其泥可也(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其理正在於此)。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方
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
以水六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傷寒發微》
「頸項僵硬,小便困難」,這是太陽經的輸送功能尚未解除,而裏面的陰液先耗竭了,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津液不足的症狀,陰陽調和後自然會痊癒。如果寒濕停留在體內,再用黃芩清熱,那麼腹痛下痢的症狀就會立刻出現。津液不足的情況下,再用柴胡疏散表邪出汗,就會導致虛陽外浮,腸胃乾燥,必然會想大便卻排不出。雖然有些病例有頸項僵硬、手足溫暖、口渴等症狀,也用柴胡,但那些病例是沒有經過多次錯誤瀉下導致津液不足的,和這種津液耗竭的症狀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服用柴胡湯後,必然會加重便秘」的情況。如果本來就口渴,喝水還會嘔吐,這就是水逆,是五苓散的適用症狀,可能是因為體內有停滯的飲邪。
在這種情況下,不用五苓散來利尿,疏導上逆的氣機,讓它向下運行,反而用小柴胡湯迫使它發汗,這樣會導致陽氣外浮,胃中虛寒,吃東西就會呃逆,所以說:「吃東西就呃逆」。然而,一些庸醫盲目沿襲前人的經驗,動不動就用柴胡湯來調和解表,卻不知道它其實是發汗的藥物,難怪津液不足的人會更加虛弱,最終導致津液枯竭,胃氣敗壞,致人於死而不自知。
傷寒病發四五天,身體發熱,惡風,頸項僵硬,脅肋部滿悶,手足溫暖而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上一段說到太陽病因錯誤瀉下而損傷津液的,不能使用柴胡湯。這段說的是津液還沒有損耗的,仍然可以用柴胡湯來疏解表邪。傷寒四五天,還不到一個病程週期。身體發熱惡風,說明營血的熱邪與表寒邪交爭,皮毛疏泄失常而惡風。頸項僵硬與之前的症狀相同,但沒有小便困難的症狀,說明津液充盈。水氣停滯在脅肋部,不能通過汗液排出,所以脅肋部滿悶。
脾主肌肉,也主四肢,血分中熱度逐漸升高,水液流注到脅肋部,不能回歸胃中,所以手足溫暖而口渴。這種症狀,身體發熱惡風,頸項僵硬,都是表邪未解的明顯證據。脅肋部滿悶,手足溫暖,是使用柴胡湯的指徵。因為太陽寒水,來源於進入胃的水飲,胃中熱邪像熾熱的炭火,不能容納一滴水,於是從淋巴微管發出,外泄毛孔就成了汗,這是中焦。其氣向上蒸騰到肺部,鼻中吸入空氣,化為水液,這是上焦。
水液停留在脅肋部,從淋巴系統(輸尿管)直達膀胱,這是下焦。三焦水道,古稱手少陽。因為這種水從腰部以上,從沒有系統的淋巴微管,散布到肌肉皮膚毛髮,是太陽經的表證;從腰部以下,從淋巴系統輸送到膀胱,是太陽經的裏證。如果外不能發汗,內不能排尿,而壅塞在脅肋部,就是太陽經的半表半裏證。半表半裏,不能單純用表證或裏證來解釋。
不能單純用表裏來解釋,則水道阻塞而致病,這種情況服用柴胡湯後,必然會汗出,頭暈,小便排出,脅肋部的水氣去除後,陽氣沒有阻礙,就能夠從肌膚毛髮排出而成為汗,表裏的病證就都消除了。只是方劑中柴胡為主藥,劑量不可太輕,半夏也只宜生用,炮製就不能去水,只要洗去泥土就可以了(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發汗;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尿,道理就在這裡)。
傷寒,陽脈緊,陰脈弦,通常會腹中急痛,先服用小建中湯。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方:
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麥芽糖(一升)大棗(十二枚)
用水六升,先煮除麥芽糖以外的五味藥,取三升,去渣,加入麥芽糖,再用文火熬化,溫服一升,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