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33)
《傷寒發微》 (33)
1. 《傷寒發微》
陽脈濇為氣不足,陰脈弦為水有餘。氣不足而水有餘,則氣與血俱衰弱。胆汁由十二指腸下注迴腸者,並為寒水所遏,不得暢行。陽微而氣鬱腹中,所以急痛也。桂枝湯本辛甘發散,助脾陽而泄肌理之汗,加飴糖以補中氣之虛,但令脾陽內動,而氣之鬱結於足太陰部分者,得以稍緩,所謂「急則治標」也。此先予小建中湯之義也。
小柴胡湯方,「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腹中急痛服小建中湯不差,則此證不惟扶脾陽而建中,抑當疏營瘀而解外。脾本統血之藏,而外主肌肉,肌肉為微絲血管密佈之區,陽氣外痹,則營血內阻。小柴胡方用柴胡以資汗液之外泄,用芍藥以通血分之瘀塞,使血絡無所阻礙,汗仍得暢行無阻,寒濕之內沍者解矣。寒濕解而胆汁之注於腸中者,不復鬱結為患矣,此不差與小柴胡湯之義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傷寒為病,由表寒不能作汗,水氣流入手少陽三焦,而其病為脅下滿痛。中風為病,由肌理凝閉不能作汗,脾濕並胆汁為陷而為腹中急痛,此其大較也。傷寒、中風之柴胡證,病狀各有不同,師是以有但見一證即是之訓。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小柴胡湯,必蒸蒸而振,郤復發熱,汗出而解。
凡柴胡湯病證,不惟以「口苦、咽乾、目眩」言之也。少陽無正病,故方治絕少,所謂柴胡湯證,皆以太陽病邪內陷言之,是無論太陽傷寒由水分內陷者,當從汗解,即太陽中風從血分內陷者,亦當從汗解。柴胡出土者為柴,在土中如蒜狀為胡,其性升發,能引內陷之邪而出表,故柴胡證雖經誤下,而本證不罷者,復與小柴胡湯,必先寒後熱,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太陽之氣,營衛俱弱,不能作汗,必藉柴胡升發之力,然後得從外解。
後文云:「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夫所謂解外者,與上欲解外者宜桂枝湯,本同一例。桂枝湯解外曰發汗,柴胡湯之解外,獨非發汗乎?不發汗,則營衛二氣之內陷者,何自而出乎?況本篇又云:「嘔而發熱,柴胡湯證悉具,而以他藥下之(非大柴胡湯)。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復發熱,汗出而解。
」合之本條,不皆明言發汗乎?吾故曰柴胡湯為汗劑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為二三候之期限(二候為十四日、三候為二十一日)。過七日則當傳陽明,過十四日則當傳少陽。此時脾陽不振,血分中熱度漸低,太陽水氣與標熱並陷中脘,水氣在心下則悸。水氣微,故顛不眩。熱在心下則煩。熱不甚,故不見燥渴。此證但用桂枝湯不能發肌理之汗,必加飴糖以補脾藏之虛,然後太陽標本內陷者,乃能從肌理外達而為汗,此用小建中湯之旨也。陳修園誤以為補中之劑,而以悸為虛悸,煩為虛煩,殊失本旨。
白話文:
《傷寒發微》
陽脈衰弱是氣不足,陰脈弦緊是水濕過多。氣不足又水濕過多,則氣血都會衰弱。膽汁從十二指腸流入迴腸,被寒水阻礙,無法順利通行。陽氣微弱,氣鬱結在腹部,所以會急痛。桂枝湯性味辛甘溫熱,能發散風寒,幫助脾陽運化,使汗液排出,加飴糖來補益中氣虛弱,讓脾陽內動,使鬱結在足太陰經脈的氣得以緩解,這就是「急則治標」的道理。所以先用小建中湯。
小柴胡湯方,腹中疼痛者,去掉黃芩,加芍藥三兩。服用了小建中湯腹中急痛沒有好轉,那麼這個病症不僅要扶助脾陽,調和中氣,還應該疏通營血瘀滯,解除外邪。脾臟是統攝血液的臟器,外主肌肉,肌肉是微細血管密集的地方,陽氣外痹,則營血內阻。小柴胡湯用柴胡來促進汗液排出,用芍藥來通利血分瘀滯,使血液運行通暢無阻,寒濕內鬱就能解除。寒濕解除,膽汁流入腸中就不會再鬱結成病了,這就是小柴胡湯有效的道理。
傷寒、中風,出現柴胡證的症狀,只要看到一種症狀就可以判斷,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
傷寒發病,是因為表寒不能發汗,水氣流入少陽三焦,所以症狀是脅下滿痛。中風發病,是因為肌理凝滯不能發汗,脾濕與膽汁阻塞,導致腹中急痛,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傷寒、中風的柴胡證,症狀各有不同,所以古人說只要看到一種症狀就可以判斷。
凡是服用柴胡湯治療的病症,如果柴胡證的症狀沒有好轉,再次服用小柴胡湯,就會感覺身體蒸蒸發熱,然後再次發熱,汗出而病癒。
凡是柴胡湯所治的病症,不只局限於「口苦、咽乾、目眩」這些症狀。少陽經沒有獨立的疾病,所以治療方法很少,所謂的柴胡湯證,都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內陷造成的,無論是太陽傷寒由於水分內陷,還是太陽中風由於血分內陷,都應該從發汗來治療。柴胡地上部分是柴,地下部分像蒜一樣的是胡,它具有升發的作用,能引導內陷的邪氣從體表排出,所以即使柴胡證已經被錯誤地用瀉下藥治療過,但本病症的症狀沒有好轉,再次服用小柴胡湯,必定先感覺寒冷然後發熱,汗出而病癒。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機,營衛都虛弱,不能發汗,必須借助柴胡的升發之力,才能從體表排出邪氣。
後文說:「潮熱是實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表。」所謂解表,和上面說應該用桂枝湯解表,道理是一樣的。桂枝湯解表是通過發汗,柴胡湯解表,難道不是通過發汗嗎?如果不發汗,那麼營衛二氣內陷的邪氣,怎麼才能排出呢?況且本文又說:「嘔吐並發熱,柴胡湯的症狀都具備,卻用其他藥物瀉下(不是大柴胡湯)。如果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再次服用柴胡湯,就會感覺身體蒸蒸發熱,然後再次發熱,汗出而病癒。」綜合以上,都明確說明了發汗,所以我說柴胡湯是發汗的藥物。
傷寒病發二三日,心中悸動煩躁,用小建中湯治療。
傷寒病發二三日,是二三候的期限(二候是十四天,三候是二十一天)。超過七天就應該傳變到陽明經,超過十四天就應該傳變到少陽經。此時脾陽不振,血分中的熱度逐漸降低,太陽經的水氣和表邪都陷在中脘,水氣在心下則悸動。水氣輕微,所以頭不暈。熱在心下則煩躁。熱不嚴重,所以沒有口乾渴。這種情況單用桂枝湯不能使肌膚腠理出汗,必須加飴糖來補益脾臟的虛弱,然後太陽經的表裡邪氣才能從肌膚腠理排出而發汗,這就是使用小建中湯的道理。陳修園誤以為是補中益氣的藥物,把悸動認為是虛悸,煩躁認為是虛煩,完全錯解了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