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6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68)

1. 陽明篇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實,大便難是也。」

不識三陽之名義,不可與知病。不識三陽之病情,不足與論治。惲鐵樵以最外一層釋太陽,予常非笑之。夫太陽為最外一層,豈太陰為最裏一層乎。脾為統血之藏,外主肌肉及四肢,而部分亦主腹,以腹為最裏,似矣。然肌肉四肢,並為血脈經絡所繫,恐不得概以最裏名之,無怪自陽明以下,其名義俱不可通矣。蓋太者,太初、太始之謂。

陽則以發熱言之。太陽之病,風寒襲於表,血液之溫度抗於裏,血熱戰勝,始發表熱,故名太陽。猶太陰之病,寒濕由表內陷,血液之溫度,不能外抗而轉少陽,血分不充,始生裏寒,故名太陰也。何謂陽明,明之言盛也。

太陽表氣不由汗竭,則腸胃不燥,當是時,表熱雖發,猶為未盛也,及肺藏之衛氣,脾藏之營氣,悉化為汗,胃中始病燥實,表熱與裏熱一氣,而熱乃熾矣,故知陽明者,實壯熱之變文,亦猶厥陰因手足厥冷而名為厥陰也。少陽者,寒熱往來,雖病從燥化,熱尚有時而解,其熱固未甚也。

從太陽水氣則寒,從陽明燥氣則熱,不似陽明之獨陽無陰,此正如少陰之陰盛則宜四逆,陽復則宜承氣,不類厥陰之獨陰無陽也,故名少陽。三陽之名義既悉,病之異同,乃可得而辨焉。太陽陽明所以為脾約者,太陽部分,外則為表,內則為肌。脾主肌肉,肌腠汗泄太過,則脾氣不濡而約,脾氣不濡,則潤澤不及於下而腸胃燥,此其所以為太陽陽明也。胃中陽熱直透肌肉,潮熱日發,則胃中益燥,而胃家始實,此其所以為正陽陽明也。

少陽之府,為胆為三焦,三焦水道,外散為汗,下行為溺,發汗利小便,傷其胃與大小腸之液,胃中消食之胆汁以涸而增益燥煩,於是燥屎結而大便難矣,此其所以為少陽陽明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正陽陽明為胃家實,前條已詳言之。蓋寒沍於表,風襲於肌,則脾陽頓滯而不能食。新食不進,宿食不去,加以潮熱日作,胃中之液,悉為潮熱所奪,遂成燥屎。由是舌苔黃燥,大渴飲冷,中脘痛而拒按,闕上痛(《內經》以闕上屬喉間病,此以氣色言之也。若陽明燥氣隨經上入於腦,則闕上必痛,此予門人王慎軒親驗之),右髀有筋牽掣右膝外廉痛(此為予親驗得之),皆胃家實之明證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太陽病之傳陽明,厥有三因,曰發汗,曰下,曰利小便。夫發汗則肌表病氣當從汗去,不當反因汗而劇。或其人陰液本虧,不勝劫奪,或其人陽氣本盛,易於化燥,則胃中津液衰耗於汗後,渴飲而轉陽明,亦或於一汗之後,潮熱不已而轉陽明,此因汗而傳者也。太陽下證極少,設不當下而下,標陽本寒同陷心下,則為結胸,或標陽獨陷,或表寒獨陷,則為痞。甚或衛分陽氣先傷於汗,營分陰氣繼傷於下,而心下所結,獨存無氣之濕痰。

白話文:

陽明篇

有人問:「病症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太陽陽明,指的是脾臟的運化功能受到約束。正陽陽明,指的是胃裡面有實熱的狀況。少陽陽明,指的是發汗、利小便後,胃中乾燥而有實熱,導致大便困難的情況。」

不了解三陽的定義,就無法理解疾病。不了解三陽的病況,就無法討論治療。惲鐵樵把太陽解釋為最外層,我常常覺得可笑。如果太陽是最外層,難道太陰是最內層嗎?脾臟是統管血液的臟器,外在主導肌肉和四肢,一部分也主導腹部,把腹部當作最內層似乎可以。然而肌肉和四肢都跟血脈經絡相連,恐怕不能一概而論說是內層,也難怪從陽明開始,其定義就都不通順了。所謂的「太」,是指太初、太始的意思。

「陽」則以發熱來說明。太陽的病症,是風寒侵襲體表,血液的溫度在體內抵抗,血熱戰勝,才開始出現體表的發熱,所以稱為太陽。就像太陰的病症,寒濕從體表侵入體內,血液的溫度無法向外抵抗而轉為少陽,血分不足,才產生體內的寒冷,所以稱為太陰。什麼是陽明?「明」的意思是旺盛。

太陽的表氣沒有因為發汗而耗竭,那麼腸胃就不會乾燥,這時雖然有體表發熱,但還不算旺盛。等到肺臟的衛氣、脾臟的營氣,全部轉化為汗液,胃中才開始出現燥熱的病症,表面的熱和裡面的熱合為一體,熱才會變得更強盛,所以知道陽明指的是壯熱的變化,就像厥陰是因為手腳冰冷而稱為厥陰一樣。少陽的病症,是寒熱交替,雖然病症從乾燥化熱,但熱還會時好時壞,熱度還不算太過。

從太陽水氣會導致寒冷,從陽明燥熱之氣會導致發熱,不像陽明那樣純陽而沒有陰的成分。這就像少陰的陰氣旺盛就應該使用四逆湯,陽氣恢復就應該使用承氣湯一樣,不像厥陰那樣純陰而沒有陽的成分,所以稱為少陽。三陽的定義都清楚了,疾病的差異就可以分辨出來了。太陽陽明之所以會導致脾約,是因為太陽所主導的範圍,外在是體表,內在是肌肉。脾臟主導肌肉,肌肉汗孔出汗太多,就會導致脾氣不滋潤而受到約束。脾氣不滋潤,就無法滋養下部,導致腸胃乾燥,這就是太陽陽明的病理。胃中的陽熱直接透入肌肉,每天固定時間發熱,就會導致胃中更加乾燥,胃實的狀況才開始出現,這就是正陽陽明的病理。

少陽所主管的臟腑,是膽和三焦。三焦的水道,向外散發為汗,向下排出為小便。發汗和利小便,會損傷胃和大腸小腸的液體,胃中消化食物的膽汁因為枯竭而更加燥熱煩躁,於是乾燥的糞便結塊而導致大便困難,這就是少陽陽明的病理。

陽明的病症,就是胃中出現實熱的狀況。

正陽陽明指的是胃中實熱,前面已經詳細說明。寒邪侵襲體表,風邪侵襲肌肉,就會導致脾陽停滯而無法進食。新的食物吃不進去,舊的食物排不出來,加上每天固定時間發熱,胃中的液體都被熱奪走,於是形成乾燥的糞便。因此舌苔會變得黃燥,極度口渴想喝冷飲,胃脘疼痛且拒絕按壓,喉嚨痛(《內經》認為喉嚨痛屬於喉間的病症,這裡從氣色來談論。如果陽明燥熱之氣隨著經脈上入大腦,喉嚨必定會疼痛,這是我的學生王慎軒親身驗證的),右大腿外側的筋有牽拉感,導致右膝外側疼痛(這是我親身驗證的),這些都是胃中實熱的明顯證據。

有人問:「為什麼會得到陽明病呢?」回答說:「太陽病,如果發汗、攻下或利小便,就會耗損津液,導致胃中乾燥,因此轉為陽明病。沒有大便,體內實熱,大便困難,這就稱為陽明病。」

太陽病轉為陽明病,有三種原因:發汗、攻下、利小便。發汗本來應該讓體表的病氣從汗液排出,不應該反而因為發汗而加重病情。可能是因為這個人陰液本來就虧虛,無法承受過度的耗損,或是因為這個人陽氣本來就旺盛,容易化燥,導致胃中津液在發汗後衰竭,口渴而轉為陽明病。也可能在發汗之後,發熱持續不斷而轉為陽明病,這是因為發汗而傳變的。太陽病應該用攻下的情況非常少,假設不應該用攻下卻用了,體表的陽氣本來就虛弱就和寒邪一起陷於心下,就形成了結胸,或是體表的陽氣單獨陷落,或是體表的寒邪單獨陷落,就形成了痞。甚至可能衛分的陽氣先因為發汗而受損,營分的陰氣又因為攻下而受損,導致心下所積聚的,只剩下沒有陽氣的濕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