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69)
《傷寒發微》 (69)
1. 陽明篇
間亦有下利不止者,惟下後潮熱為實,故有先用丸藥下之,至自利後而仍宜大柴胡湯者。過經譫語為熱,為內實,故又有先用丸藥下之,至自利後而仍宜調胃承氣湯者。此本在當下之例,以下非其法而病氣仍留陽明者也。三焦水道,與太陽相出入,隨陽上升則為汗,水寒下降則為溺。
惟上出者有時復降,下行者不能自還,故有「汗後胃中燥竭,津液當還入胃中」「汗後液少,不得小便,得小便利必自愈」,此汗後津液當還之明證也。若利小便太過,雖膀胱之水易去,身之發黃易消,而津液既涸,胃必因燥增熱,宿食不下,小腸大腸無所衝激,大便格而不下,此因利小便而轉陽明者也。此太陽轉屬陽明,所以不離乎三因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予前既言陽之為熱,明之為盛矣。此節仲師答詞,固即當解陽明為熱盛之碻據。身熱與太陽之標熱同,身熱而汗自出,如逢炎暑,如近熾炭,則與太陽之標熱異。人非腸胃中有實熱,雖當暑令遇冰及井水,毛髮為之凜然,無他,心有所畏忌也。至遇之輒喜,絕然無所違忤,甚至好風雨而畏晴日,飲寒泉而拒沸湯,則身中陽熱,無可復加矣。蓋必如是,乃謂之陽明矣。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此條訂正)
此二節,申《內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之義。篇中一日二日,皆以一候言之,謂七日也。太陽傷寒,本無熱而惡寒,既而血熱與外邪相拒,血熱漸勝,因而發熱,發熱不已,因而汗出,奪其胃液,胃中燥實,因而惡熱。二日惡寒自止者,言七日以上當傳陽明也。按此二節,意味不深,合太陽篇「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觀之。
理解方為充足。不然,太陽之病,原自有從汗解後不更傳陽明者,何所見病至兩候惡寒自止,而必傳陽明乎。至如「陽明居中」三語,既與所問不符,又與下答詞不接,即非後人譌譔,亦必他節脫文,於辨證無甚關係,當刪薙之,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此節為不敢用麻桂者痛下針砭,以見畏葸太甚者之必遺後患也。予遇惡寒甚者,輕者二三錢,重者四五錢,甚或一劑不愈,連服二劑者,一年中類此者常百數十證,迄未見亡陽之變。蓋發汗必期透暢,然後肺與皮毛,乃不至留鬱戀餘邪,若汗出不徹,時時發熱,久乃有汗不解,津液日損,因而轉屬陽明。
白話文:
陽明篇
有些病人會持續腹瀉不止,但瀉後出現潮熱,這是實證,所以先用丸藥攻下,瀉完後仍需服用大柴胡湯。有些病人會出現神志不清,這是熱盛、內實的表現,所以先用丸藥攻下,瀉完後仍需服用調胃承氣湯。這些是針對當時病情的處理方法,如果用其他方法治療,陽明經的病邪仍然會殘留。三焦和水道與太陽經互相出入,陽氣上升則出汗,寒邪下降則排尿。
但有時汗出後又會再次下降,而下面的水液卻無法回升,所以會有「汗後胃中燥竭,津液當還入胃中」、「汗後液少,不得小便,得小便利必自愈」的說法,這是汗後津液應該回歸的明顯證據。如果小便過多,雖然膀胱中的水容易排出,黃疸也容易消退,但津液已經耗竭,胃就會因為乾燥而加重熱邪,宿食不能消化,大腸小腸沒有受到刺激,大便就會不通,這是因為小便過多而轉入陽明經的病理變化。這是太陽經轉屬陽明經,所以不脫離三因學說。
問曰:「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答曰:「身體發熱,汗液自然排出,不惡寒,反而惡熱。」
我先前已經說過,陽代表熱,明代表盛。仲景先生的回答,正是說明陽明病是熱盛的根據。身體發熱與太陽經的發熱相同,但身體發熱且汗液自然排出,就像遇到炎熱的夏天或靠近熾熱的炭火一樣,這就與太陽經的發熱不同了。人體如果腸胃中沒有實熱,即使在夏天遇到冰水或井水,毛髮也會感到寒冷,這是因為心裡有所畏懼。但如果遇到這些卻感到愉快,一點也不抗拒,甚至喜歡風雨而害怕晴天,喜歡喝冷泉而拒絕沸水,那麼體內陽熱就已經達到極點了。只有這樣,才能稱為陽明病。
問曰:「病情發作一天,不發熱而惡寒,這是為什麼?」答曰:「即使只發病一天,惡寒也會自行停止,然後自然出汗而惡熱。」問曰:「惡寒為什麼會自行停止?」答曰:「一開始雖然惡寒,但兩天后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此條已修正)
這兩節闡述了《內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的意義。篇中的一日二日,都是以一個時間段來描述,即七天。太陽傷寒,一開始沒有發熱而惡寒,之後血熱與外邪相抗衡,血熱逐漸佔據優勢,因而發熱,持續發熱,因而出汗,奪取了胃液,胃中乾燥而實熱,因而惡熱。兩天惡寒自行停止,是指七天以上應該傳變到陽明經。分析這兩節,意思不是很深奧,結合太陽篇「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來看,
理解才會更充分。否則,太陽病本來就有從汗解後不傳到陽明的病例,為什麼一定要看到病情到兩天惡寒自行停止,才認為一定會傳到陽明經呢?至於「陽明居中」這三個字,既與問題不相符,又與下面的回答不連貫,即使不是後人改錯,也一定是其他章節脫落的文字,對於辨證沒有什麼關係,應該刪除,無論批評我還是讚賞我,我都會接受。
本來的太陽病,一開始發汗,汗液先排出但並未完全透達,因此轉屬陽明經。傷寒,發熱,不出汗,嘔吐不能進食,反而出汗很多,這是轉屬陽明經。
這段話是針對不敢使用麻黃桂枝的人的針砭之言,目的是要說明畏懼過度必然會留下後患。我遇到惡寒很重的病人,輕者用二三錢,重者用四五錢,即使一劑藥沒有治癒,也連服二劑,一年中像這樣的病例常常有上百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亡陽的變化。因為發汗一定要達到通暢的程度,然後肺和皮毛才不會鬱結而殘留邪氣,如果汗出不透,時時發熱,久而久之汗液不能解決,津液日漸損傷,因而轉屬陽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