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0)
《傷寒發微》 (70)
1. 陽明篇
且其證嘔不能食,與寒邪初犯太陽者同,發熱亦同,惟汗出濈濈然者為獨異,知邪傳陽明之必有潮熱矣,予嘗由仲師所未言推闡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則為乾嘔。寒鬱肌表,脾陽內停,則不能食。若病傳陽明,則下燥上濕,津液被胃熱蒸迫,悉化痰涎。胃熱與濕邪抗拒,因而病嘔。
不能食者,胃中本有宿食,胃液因汗而耗,燥結不復下行,胃中壅阻,因不能食。由此觀之,嘔不能食同,所以嘔不能食者異也。太陽標熱雖盛,常欲擁被而臥,至一傳陽明,則不欲近衣,發熱同,而所以發熱者異也。此條不過示初學以同中求異之法,使不誤於疑似耳,若不於病理求之,則大謬矣。
傷寒,二日,陽明脈大。(此條訂正)
此亦申《內經》二日陽明受之之義也。二日即七日以上,與上節惡寒二日自止同例。此云三日,傳寫之誤耳(此與上二日自止同,故知「三」字為「二」字之偽)。脈為血管中含有動氣者,裏寒則見縮,故少陰寒證,脈見微細。裏熱,則擴張,故證傳陽明,脈見洪大。不獨在足之趺陽、喉旁之人迎見大,即手太陰六部之脈亦大,計其時日,皆當在七日以上。
雖然此亦指冬令傷寒言之耳,若春日皮毛漸開,傳熱較易,則為日亦少,至於夏秋間溫病,更有「朝見太陽而日中即傳陽明」者,尤不可以常例論之。自來注家,不明一日之為七日以上,反謂《內經》傳經期日為不足據,張隱庵又強為之說,以為正氣相傳而不關病氣。夫正氣之不受病者,一日之中,何經不達,不知何者為傳,皆夢囈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謂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太陽表解未徹,留著肌理,即見浮緩。浮為風,緩屬足太陰脾,此與中風之證脈見浮緩正同。手足自溫,即「發熱,有汗,惡風」之證也。肌肉內應於脾,故曰繫在太陰。風與濕交阻於肌理,則身當發黃。《金匱》云:「濕家身色如薰黃。」是其明證。惟小便自利,則濕從下泄,故不能發黃。
按《內經》陽明標陽而本熱,標陽者即太陽之標熱,本熱者乃胃底之胆汁。胆汁不能容涓滴之水,惟賴肝液以濡之,若汗泄太過,胃乃生燥。然陽明中氣實為太陰,陽明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中氣化燥,則大便硬而轉屬陽明,不化燥則脾家實而腐穢當去,故此條亦見太陰篇中,但轉繫陽明,亦必待濈然汗出,否則七八日當傳陽明之期,不惟大便不硬,抑且暴煩下利而見太陰濕證。惟此下利與汗出同,一泄之後,即無餘病,故雖日十餘行而必止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小便難也。(此條訂正)
白話文:
這個人嘔吐而且吃不下東西,跟剛開始感染風寒侵犯太陽經的人症狀一樣,發燒也相同,只有汗水大量流出這一點不同,這表示病邪已經傳到陽明經,一定會出現潮熱。我認為這是仲景(醫聖張仲景)沒說到的,我加以闡述。
如果傷寒病人心下有水氣,就會乾嘔。寒邪鬱積在肌膚表面,脾陽停滯在體內,就會吃不下東西。如果病邪傳到陽明經,就會出現下部乾燥、上部濕潤的情況,津液被胃熱蒸發,全部變成痰涎。胃熱與濕邪互相抗拒,就會導致嘔吐。
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裡面本來就有宿食,胃液又因為發汗而耗損,變得乾燥凝結無法向下運行,導致胃部阻塞,所以吃不下東西。由此可見,嘔吐和吃不下東西的症狀相同,但導致嘔吐和吃不下東西的原因卻不一樣。太陽經的表熱雖然很盛,但患者通常會想蓋著被子躺著,一旦病邪傳到陽明經,就會不想穿衣服。發燒的症狀相同,但導致發燒的原因不同。這一條只是要告訴初學者,從相同中找出不同的方法,避免在症狀相似時產生誤判。如果不從病理來探討,就會有很大的錯誤。
傷寒病,第二天,陽明經的脈搏變大。(此條是經過訂正的)
這也是在說明《內經》所說的第二天陽明經會受到病邪侵犯的道理。這裡的第二天指的是七天以上,跟前面提到的惡寒在第二天會自己停止是相同的例子。這裡說三天,應該是傳抄時寫錯了(跟前面第二天自己停止的情況相同,因此知道「三」字是「二」字的誤寫)。脈搏是血管中含有氣的跳動,如果體內寒冷,脈搏就會收縮,所以少陰經寒證時,脈搏會變得微弱細小。如果體內有熱,脈搏就會擴張,所以病邪傳到陽明經時,脈搏會變得洪大。不只是足部的趺陽脈、喉嚨旁的人迎脈會變大,連手太陰經六部的脈搏也會變大,計算時間,都在七天以上。
雖然這也是指冬天時的傷寒病而言,如果春天時皮膚毛孔逐漸張開,病邪傳熱比較快,那麼時間就會縮短。至於夏天或秋天時的溫病,更有「早上還在太陽經,中午就傳到陽明經」的情況,更不能用一般的規律來判斷。過去的注釋家,不明白一天指的是七天以上,反而說《內經》的傳經時間不足採信。張隱庵又強行解釋,認為是正氣傳遞而不是病氣傳遞。正氣如果不受病邪影響,一天之中,哪條經脈不會到達?實在不知道什麼叫做傳遞,這都是胡言亂語。
傷寒病,脈搏浮而且緩,手腳自己溫熱,這是屬於太陰經的病。太陰經的病,身體應該會發黃,如果小便正常,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如果大便變硬,就是陽明經的病了。
傷寒病,轉移到陽明經,這個人會微微出汗。
太陽經的表證沒有完全解除,病邪還停留在肌肉紋理之間,就會出現脈搏浮緩的現象。浮代表風,緩屬於足太陰脾經,這跟中風的脈象浮緩是一樣的。手腳自己溫熱,就是「發熱、有汗、怕風」的症狀。肌肉與脾臟相互呼應,所以說這是屬於太陰經的病。風邪和濕邪在肌肉紋理中交錯阻礙,身體就應該會發黃。《金匱要略》說:「濕邪引起的黃疸,身體顏色像被燻黃一樣。」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小便正常,濕邪才能從下排出,所以不會發黃。
按照《內經》的說法,陽明經的標是陽熱,本是熱,標陽就是太陽經的標熱,本熱就是胃底的膽汁。膽汁不能容納一點點的水,只能依靠肝液來滋潤。如果汗流太多,胃就會變得乾燥。然而陽明經的中氣其實是屬於太陰經,陽明經不從標本而是從中氣。中氣如果變得乾燥,大便就會變硬,轉為陽明經的病。如果不變得乾燥,脾家充實,腐敗的物質就會排出。所以這一條也會出現在太陰篇中。但是轉移到陽明經,也必須等到微微出汗,否則到了七八天,應該傳到陽明經的時候,不僅大便不會變硬,反而會出現心煩、腹瀉等太陰經的濕證。唯獨這種腹瀉跟出汗相同,一次排泄之後,就會沒有其他病症,所以即使一天拉十幾次也會停止。
陽明經中風,會口苦、咽喉乾燥、腹部脹滿、輕微喘氣、發燒、怕冷、脈搏浮而且緊。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小便困難。(此條是經過訂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