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1)
《傷寒發微》 (71)
1. 陽明篇
此節上下兩「腹滿」字,必有一衍文。玩「則腹滿」「則」字之義,似腹滿見於誤下之後,未下時不應腹滿。然非腹滿,醫者何因而誤下,此必後之「腹滿」字當衍也。所以為陽明中風者,太陽初轉陽明,必有潮熱。邪風閉遏皮毛,肺氣不舒,因而微喘。肌表同病,故發熱惡寒。
濕熱不從汗解,流入太陰部分,因而腹滿。陽明燥熱,迫胃中胆汁上抗,因而口苦咽乾。皮毛不開,故脈浮緊。若以腹滿之故,疑為陽明內實,妄行攻下,水液一下而盡,小便遂難。況濕邪粘膩滲入膀胱,尤難疏泄,蓋此證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或大青龍湯之表裏雙解,俾風濕由汗而解,設中脘不運,更為斟酌下法以去內實,此亦先解其表後攻其裏之意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之為病,以潮熱為驗。潮熱若汗出而肌表虛,風固能中之,寒亦能中之。但風氣散,散則脾陽不受阻阨,胃中能磨水穀,所以能食者,胃中暖故也。寒氣凝,凝則脾陽內停,胃底肝胆之液不能消穀及水,所以不能食者,胃中冷故也。張隱庵注中寒之中讀平聲,謂陽明中見之氣虛寒,殊不必。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者,熱盛之變文。至於中寒,則外陽而內陰,表熱而裏濕,陰寒凝沍則機發內停。不能食者,脾不引、胃不磨也。寒濕下注,則水道腐穢。小便不利者,上汙濁下粘滯也。寒濕在裏,逼浮陽而外泄,故手足濈然汗出。濈然者,微出沾漬而不挾蒸氣也。寒濕滲入腸胃,由臍下痛引少腹,因作固瘕。
固瘕,即俗白痢,粘膩凝結如膠痰狀。設令外見潮熱渴飲,闕上痛,夜不安寐,不大便諸證,亦當以大承氣湯下之。然所下之物,有時初不見糞,但見粘膩之白物,甚有下至二三次而始見糞者,予嘗治四明胡姓親見之。若但見腹痛下重而時出白物一滴,直四逆湯證耳。但以上二證,皆已成固瘕之候,若欲作固瘕而未成者,大便必初硬後溏。
大腸稟陽明之燥,中脘受太陰之濕。設攻其下燥,中脘之濕必且隨之俱下。不急溫之,恐寖成寒濕下利矣。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痛,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熱,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
陽明病初欲飲,既非胃中水穀不別,斷無粘膩之濕邪滲入膀胱,則小便當利,大便當燥。其人骨節反痛,此風濕相摶之證也。夫濕痹之證,關節疼煩而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則但當利其小便。若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者,則當用甘草附子湯以發其微汗。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越於下,故宜從膀胱以泄之。
白話文:
陽明篇
本文一開始就討論了「腹滿」這個症狀的出現,認為其中一個「腹滿」是多餘的記載。因為「則腹滿」中的「則」字,暗示腹滿是錯誤瀉下之後才出現的,瀉下之前不應該腹滿。如果沒有腹滿,醫生又為何錯誤瀉下呢?所以後面的「腹滿」應是贅述。陽明中風的患者,太陽經氣轉入陽明經時,必然會出現潮熱。邪氣阻礙皮膚毛髮,肺氣不暢,因此會輕微喘息。肌膚表面同時受病邪侵犯,所以會發熱惡寒。
濕熱之邪沒有從汗液排出,流入太陰經的範圍,因此出現腹滿。陽明經燥熱,迫使胃中的膽汁上逆,因此出現口苦咽乾。皮膚毛髮閉塞不通,所以脈象浮緊。如果因為腹滿而誤認為是陽明經內實,妄行攻下,體內的水液一下就排出乾淨,小便就會困難。況且濕邪黏膩,滲入膀胱,更加難以排泄,所以這類病症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大青龍湯,以表裏雙解,使風濕之邪從汗液排出。如果胃部運化功能失常,則需再斟酌使用瀉下之法以去除內實,這也是先解表後攻裏的治療原則。
陽明病,能吃東西的叫做中風,不能吃東西的叫做中寒。
陽明病的驗證指標是潮熱。潮熱如果伴隨汗出而肌表虛弱,則風邪和寒邪都能侵犯人體。但是風邪會散開,散開後脾陽就不受阻礙,胃中可以消化水穀,所以能吃東西,是因為胃中溫暖的緣故。寒邪會凝結,凝結後脾陽內停,胃底肝膽的液體不能消化穀物和水液,所以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胃中寒冷的緣故。張隱庵註解中寒的「中」讀平聲,認為是陽明經見到氣虛寒證,這並不一定正確。
陽明病,如果是中寒,不能吃東西,小便不利,手腳微微出汗,這將要形成固瘕,大便必然是先硬後溏。原因是胃中寒冷,水穀不能區別的緣故。
陽明,是熱盛的病變。至於中寒,則是外陽內陰,表熱裏濕,陰寒凝結則導致氣機阻滯內停。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脾不運化、胃不磨化的緣故。寒濕下注,則水道腐敗。小便不利,是因為上面污濁,下面黏滯的緣故。寒濕在裏,逼迫浮陽外泄,所以手腳微微出汗。「濈然」是指少量汗液滲出,不伴隨蒸氣。寒濕滲入腸胃,由臍下疼痛牽引至小腹,因此形成固瘕。
固瘕,就是俗稱的白痢,黏膩凝結,像膠痰一樣。如果外見潮熱口渴飲水,上腹部疼痛,晚上睡不好,不大便等症狀,也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但是瀉下的東西,有時一開始看不到大便,只看到黏膩的白物,甚至瀉下二三次才看到大便,我曾經治療過四明胡姓的親戚,親眼見證過這種情況。如果只是腹痛下墜,並且間歇排出少量白物,那就是四逆湯的病症。但是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已經形成固瘕的徵兆,如果將要形成固瘕但尚未形成,大便必然是先硬後溏。
大腸稟受陽明經的燥熱,中脘受太陰經的濕氣。如果攻下燥熱,中脘的濕氣必然也隨之排出。如果不急於溫暖它,恐怕會漸漸變成寒濕下瀉。
陽明病,開始想吃東西,小便反而不利,大便正常,患者骨節疼痛,身體微微發熱,突然發熱,微微出汗而痊癒,這是水液不能勝過穀氣,與汗液一起排出,脈象緊的病情就會好轉。
陽明病初期想喝水,既非胃中水穀不能區別,斷無黏膩的濕邪滲入膀胱,則小便應該通暢,大便應該乾燥。患者骨節反而疼痛,這是風濕相互搏結的證候。濕邪導致的痹證,關節疼痛煩悶,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則只需利小便。如果是風濕相互搏結,骨節疼痛煩悶,不能屈伸,靠近就疼痛加劇,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惡風不想脫衣服,則應該用甘草附子湯,以微微發汗。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是濕邪下注,所以應該從膀胱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