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2)
《傷寒發微》 (72)
1. 陽明篇
同一小便不利而濕流於關節,故宜從腠理以泄之。此證「小便不利,大便自調,骨節痛」與「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證略相似。然則仲師何不言當利小便?曰:「此可以片言而決也。『反快』云者,水濕有直趨下游之勢。『自調』,不過潤下而已,非有暴迫下注之狀也。」水氣不下陷,其勢猶能外泄,故當有熱狀翕翕外浮,奄忽之間,發熱汗出而解者。
但仲師所謂「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三言,向來注家,多未瞭解,不得不略為分析。蓋水氣屬衛,行脈外而達皮毛。穀氣屬營,行脈中而發腠理。營氣勝於衛氣,則脾陽內動,汗當由肌出表。營氣勝故內外相持而脈緊,此正如太陽病之脈浮緊,營氣方盛,病邪在表,不難一汗而愈也。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日昃而陽衰,陰氣乘之。地中水氣為天陽蒸迫,陽盛之時,不能升越,必待陽衰而始見。觀夏令暑雨,多在日斜之候,即晴日村落霧靄之氣,亦多在傍晚,此可見申至戌上,乃太陰濕土當旺之時。張隱庵以為陽明所主,此真為古人所愚。殆不啻桃梗土偶之冥頑不靈矣。蓋熱盛之證,遇陰氣而始解,故陽明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其有熱發於申至戌上者,皆太陰病也。金匱云:「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是為明證,或言「日晡所」本篇兩見,一為「吐下後,五六日至十餘日,不大便,日晡所發潮熱。」一為「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似申至戌上,實為陽明主氣。
不知陽明熱證,得日晡所陰氣當解,而反劇者,自非「本有寒濕,得微陰而增重」,必「腸胃燥實,而反抗之力強也」。然則陽明主氣,其在巳至未上乎(大凡陽明證,日中必劇,其反見形寒者,並宜溫藥)。歷來注家,泥於干支生克,而不明天人相感之理,故特表而出之(夏令稻葉上露,日未暝而已成珠顆,遠望之如煙氣上騰,此亦陽降陰升之證也)。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穢。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此條訂正)
陽明胃府,受病於寒濕,以致脾胃不磨,水穀不化。此時陰盛則病進,而為「寒濕下利」之四逆證。陽回則病退,而為「潮熱,便溏,胸脅滿」之小柴胡證。若以汗出熱重而漫投白虎或葛根芩連以攻其熱,則胃中微陽,為陰寒所錮,必且格拒上出,遂病呃逆。蓋不能食者,胃中本自虛冷,今更迫之以寒藥故也。
夫胃中虛冷者,飲水猶病呃逆,豈能更容寒藥,若得此證,非用大劑四逆、理中合吳茱萸湯,以驅寒而止呃,致胃中寒濕宿垢下陷太陰,甚或一轉而成腹滿加噦之死證,此其不可不慎也。以其人本虛二句,似屬編纂者注文,當刪去之。
白話文:
陽明篇
小便不通暢,濕氣卻流注關節,所以應該從皮膚腠理疏泄濕邪。這種「小便不利,大便正常,骨節疼痛」和「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的症狀略微相似。但為什麼仲景大師不說應該先通利小便呢?因為這可以用簡短的話語來解釋。「大便反而通暢」是指水濕有直接向下流動的趨勢;「大便正常」,不過是潤滑腸道而已,沒有急速下注的狀態。水氣沒有向下沉降,它的趨勢仍然向外宣泄,所以會出現發熱、汗出等熱象,很快就能發熱出汗而痊癒。
仲景大師所說的「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這句話,歷來的註釋者大多沒有理解,不得不略加分析。水氣屬於衛氣,在脈外運行,到達皮毛;穀氣屬於營氣,在脈中運行,滋養腠理。營氣勝過衛氣,則脾陽內動,汗液就會從肌膚表面排出。營氣旺盛,所以內外相持,脈象緊緊的,這就像太陽病脈浮緊一樣,營氣正盛,邪氣在表,很容易出一身汗就好了。
陽明病,想要痊癒的時候,通常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到戌時(下午七點到九點)之間。
日落西山陽氣衰弱,陰氣乘勢而起。地下的水氣被天陽蒸騰,陽氣旺盛的時候,水氣不能上升,必須等到陽氣衰弱時才能顯現出來。觀察夏天的暑雨,大多在日落時分;晴天村落的霧靄之氣,也大多在傍晚出現。由此可見,申時到戌時,正是太陰濕土當令的時刻。張隱庵認為陽明主氣在此時,真是愚昧,簡直像木偶一樣冥頑不靈。熱盛的病症,遇到陰氣才能開始痊癒,所以陽明病想要痊癒,通常在申時到戌時之間。
如果發熱在申時到戌時之間出現,都是太陰病。金匱要略說:「病人全身疼痛,發熱,日晡(下午)時加重,這叫做風濕。」這就是明確的證據。有人說「日晡所」在本章出現兩次,一次是「吐瀉後,五六日至十餘日,不大便,日晡時發潮熱。」一次是「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像瘧疾一樣,日晡時發熱,屬於陽明。」似乎申時到戌時,確實是陽明主氣。
不知道陽明熱證,在日晡時陰氣當令時反而加重,如果不是「本來就有寒濕,遇到一點陰氣就加重」,那就是「腸胃燥實,抵抗力強」。那麼陽明主氣,是不是在巳時(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到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之間呢?(一般陽明證,中午時分一定會加重,如果反而出現怕冷,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歷來的註釋者,拘泥於天干地支的生剋,而不明白天人相感之理,所以特別把它提出來。(夏天稻葉上的露水,太陽還沒下山就結成珠子,遠遠望去像煙氣上升,這也是陽氣下降陰氣上升的現象。)
陽明病,不能吃東西,如果攻其熱,病情一定會加重。原因是胃中虛寒的緣故。(此條訂正)
陽明胃府,受到寒濕的侵襲,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穀不能消化。此時陰盛則病加重,成為「寒濕下瀉」的四逆證。陽氣回升則病勢減退,成為「潮熱,大便溏泄,胸脅滿悶」的小柴胡證。如果因為出汗多而熱重,就隨便使用白虎湯或葛根芩連湯攻其熱,那麼胃中微弱的陽氣,就會被陰寒所閉阻,必然會格拒上逆,導致呃逆。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胃中本來就虛寒,現在又用寒涼的藥物,所以才會這樣。
胃中虛寒的人,喝水都會呃逆,怎麼還能承受寒涼的藥物呢?如果得了這種病,必須使用大劑量的四逆湯、理中湯和吳茱萸湯,驅除寒邪,止住呃逆,讓胃中寒濕的宿垢下陷到太陰,甚至病情轉變為腹滿加呃逆的危急症狀,這點不可不慎重。 「以其人本虛」兩句,似乎是編纂者的註解,應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