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73)

1. 陽明篇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胃底肝胆之液,並能消穀。若胃中虛寒,肝胆之液不足,則其脈必遲。遲者,虛寒之脈也。太陽篇云:「脈數者當消穀。」為其稟肝胆之氣也。夫數為客熱,尚然不能消穀,何況乎遲。以故食難過飽,飽即氣壅濕聚而生內熱,氣逆於上,則為頭眩。濕壅於下,則小便難。此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所以久久發為穀癉也。

加以小便既難,其腹必滿,此證非去其寒而行其濕,雖下以茵陳蒿湯,其腹滿當然不減。竊意當於茵陳蒿湯內重加生朮、生附以行之。所以然者,則以胃虛脈遲,中陽不運,非如胃實之穀癉,脈見滑大者,可以一下而即愈也(此條並見《金匱》,予亡友丁甘仁遇此證每用茵陳蒿湯加附子,曾於治金子久病見之)。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病至熱盛,迫胃中津液由肌理外泄,法當多汗,故陽明為病,常以潮熱為外候,而反無汗者,裏虛故也。無汗而如蟲行於皮中,汗欲出而不得者,裏虛而表亦虛也(風濕證服防己黃耆湯亦然,表虛故汗不易出也)。蓋陽明多氣多血者,皆由水穀入胃蒸化,血多則汗自出,虛則分肉不熱,衛陽不達,故汗欲出而不得,如蟲行皮中也。此證宜於防己黃耆湯中略加麻黃,使汗從皮中外泄則愈。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欬,其人咽必痛。若不欬者,咽不痛。

陽明胃府含厥陰肝液、少陽胆液,以為消融水穀之助,此說發於近代西醫。然仲師《傷寒》《金匱》中,往往含有此意,惜注家未有發明耳。夫陽明之病,反無汗而小便利,則濕消於下而熱鬱於胃(肝與胃同部)。胃中有熱,則肝陰傷而胆火盛,肝陰傷則手足厥,胆火盛則上逆而病嘔與欬。

胆火上逆,竄於腦部,則病頭痛,此柴胡龍骨牡蠣湯證也(俗名肝陽頭痛)。蓋厥而嘔者,火上逆則為頭痛,火下行,則便膿血,其證異,其理同也。若但頭眩不惡寒,為胃中有熱而胆火獨盛,胆汁能消水穀,故無水穀不別之變而知飢能食。胆火上逆衝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當引熱下行,此大黃黃連黃芩湯證也(俗名木火刑金)。若失時不治,則其喉必痹(俗名喉癰)。

否則亦必待便膿血而後愈(厥陰篇「咽中痛者,其喉為痹,便膿血者,其喉不痹」)。所以然者,陽明熱甚則肝陰傷,肝為藏血之藏,肝虛於上,而膿血便於下,所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也。

白話文:

陽明篇

陽明病,脈象遲緩,吃東西不容易吃飽,吃飽了就略微煩躁,頭暈,必定小便困難,這是將要發作穀疸的徵兆。即使瀉下,腹部仍然脹滿。原因是脈象遲緩。

胃的底部有肝膽的津液,共同參與消化食物。如果胃中虛寒,肝膽的津液不足,那麼脈象必定遲緩。遲緩的脈象,是虛寒的表現。《太陽篇》說:「脈象數的應該能消化食物」,是因為它依靠肝膽之氣。數脈是外感熱邪,尚且不能消化食物,更何況是遲脈。所以吃東西不容易吃飽,吃飽了就會氣機壅塞、濕邪聚積而產生內熱,氣逆於上則頭暈,濕邪壅滯於下則小便困難。這是寒熱交雜,不吃東西還好,一吃東西就頭暈,心胸不安,所以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穀疸。

再加上小便困難,腹部必定脹滿,這個症狀不是去除寒邪而通行濕邪就能解決的,即使用茵陳蒿湯瀉下,腹部脹滿當然也不會減輕。我私下認為應該在茵陳蒿湯中再加入生薑、附子來通行氣血。原因是胃虛脈遲,中焦陽氣不能運轉,不像胃實的穀疸,脈象滑數有力,可以一次瀉下就痊癒(此條也見於《金匱要略》,我的亡友丁甘仁遇到這種症狀,常常用茵陳蒿湯加附子治療,我在治療金子久病時也見過)。

陽明病,應該多汗,反而沒有汗,身體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久病虛弱造成的。

病情發展到熱盛,迫使胃中津液從肌膚表面排出,理應多汗,所以陽明病,常以潮熱為外在症狀,而反而沒有汗,是裡虛造成的。沒有汗,而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汗水想要排出卻排不出來,是裡虛而表也虛弱(風濕證服用防己黃耆湯也是如此,表虛所以汗不容易排出)。因為陽明經氣血充盛,都是由水谷進入胃中蒸化而來,血多則汗自然排出,虛弱則肌肉不溫熱,衛陽之氣達不到皮膚表面,所以汗水想要排出卻排不出來,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這個症狀宜用防己黃耆湯略加麻黃,使汗液從皮膚表面排出就能痊癒。

陽明病,反而沒有汗,而小便通暢,二三日嘔吐咳嗽,手足厥冷,必定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足厥冷,頭就不痛。

陽明病,只有頭暈,不惡寒,還能吃東西但咳嗽,咽喉必定疼痛。如果不咳嗽,咽喉就不痛。

陽明胃府包含厥陰肝液、少陽膽液,以幫助消化水穀,這個說法起源於近代西醫。但是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往往包含這個意思,可惜注釋者沒有發明闡述。陽明病,反而沒有汗而小便通暢,則濕邪從下排出而熱邪鬱積於胃(肝與胃同屬上焦)。胃中有熱,則肝陰受損而膽火旺盛,肝陰受損則手足厥冷,膽火旺盛則上逆而引起嘔吐和咳嗽。

膽火上逆,竄到腦部,則病頭痛,這是柴胡龍骨牡蠣湯的證候(俗稱肝陽頭痛)。因為厥冷而嘔吐,火邪上逆則頭痛,火邪下行,則大便排出膿血,症狀不同,道理相同。如果只有頭暈不惡寒,是胃中有熱而膽火獨盛,膽汁能消化水穀,所以沒有水穀不分的變化而感到飢餓能吃東西。膽火上逆衝擊肺部,所以咽喉疼痛,只想要清除上焦的熱邪,必定要引導熱邪向下運行,這是大黃黃連黃芩湯的證候(俗稱木火刑金)。如果錯過時機不治療,則咽喉必定阻塞(俗稱喉癰)。

否則也必定等到大便排出膿血之後才能痊癒(《厥陰篇》:「咽喉疼痛,喉嚨會阻塞;大便排出膿血,喉嚨就不會阻塞」)。原因是陽明熱盛則肝陰受損,肝臟是貯藏血液的臟器,肝虛在上,而膿血從下排出,所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