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6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67)

1. 《傷寒發微》

敬告同人,幸弗與鄉愚一轍,同類而共笑也(結代之脈,向者於姚建律師見之,用本方三五劑而結脈除,又於引線衖陸勛伯見之,陸方下利甚劇,乃用本方合附子理中大劑,五日而結脈止,利亦尋愈)。

按脈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陽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此條訂正)

此承上節申言結代之脈也,然必先明結代之義,然後可與明仲師之言。結者,如抽長繩,忽遇繩之有結處,則梗塞而不條。代,猶代謝,譬之水中浮漚,一漚方滅,一漚纔起,雨後檐溜,一滴既墜,一滴懸空,離而不相續也。蓋氣未脫而停頓者,曰結。氣中絕而更至者,曰代。

心寄肺藏之中,資脾胃中氣而生血液。胃中燥實,脾陽內停,則陽熱上薄肺藏,而肺藏亦燥。上下俱燥,則心營不濡,脈道因而不調。本藏發為動悸,脈之來緩,至於時一止復來,譬之逐隊偕行,中途忽有阻礙,而權時落後,此非不相續也,阻礙者為之也。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譬之潮入斷港,為淤泥所折,及越之而過,其來倍捷,而其力較猛,此非不相續也,有折之者也。此二脈皆名曰結,故得此脈者,務清陽明之燥,以滋生血之源,而脈之結者調矣。

若夫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正如孤雲遠逝,流水不歸,卒然繼至者,其氣實不相續,故名之曰代。代者,甲去而乙承之也。夫氣結復續是為生陽,氣出不續是為死陰,然則結當為陽,代實為陰,「名曰結」下「陰也」二字,實為傳寫之誤。得此脈者必難治,乃專指代脈言之,非統指結脈言之也。

白話文:

《傷寒發微》

謹告知各位同道,希望不要與鄉下庸醫一樣,有著相同的錯誤而互相取笑。(我曾見過結代之脈,之前在姚建律師身上見過,用此方三到五劑就治好了結脈;又曾在引線衖陸勛伯身上見過,陸先生服用其他藥物後腹瀉很嚴重,於是用本方加入附子理中湯大劑量服用,五天后結脈停止,腹瀉也隨之痊癒)。

按脈搏來得緩慢,有時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跳動,稱為結脈。又脈搏跳動後停止,再次跳動時次數較少,中間有停頓,然後又跳動,稱為結脈,屬陽證。脈搏跳動後停止,不能自行恢復跳動,然後再次跳動,稱為代脈,屬陰證,遇到這種脈象,一定很難治療。(此條已訂正)

這承接上文繼續講述結代之脈,但必須先明白結代的含義,然後才能理解仲景先生的論述。結脈,就像拉長繩子,突然遇到繩結的地方,就會阻塞不通。代脈,如同代謝,比喻水中浮萍,一株浮萍剛消失,另一株浮萍又出現;又如雨後屋簷滴水,一滴落下,一滴懸空,彼此不相連續。總之,氣機未脫而停頓者,稱為結脈;氣機中斷後再次出現者,稱為代脈。

心臟寄居在肺臟之中,依靠脾胃之氣來生成血液。胃中燥熱積實,脾陽內停,就會陽熱上犯肺臟,肺臟也會乾燥。上下俱燥,則心營血脈濡養不足,脈象因此失調。本臟病變就會出現心悸,脈來緩慢,有時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跳動,就像隊伍一起行走,中途突然遇到阻礙,暫時落後,但並不是不相連續,只是被阻礙了。脈搏跳動後停止,再次跳動時次數較少,中間有停頓,然後又跳動,就像潮水進入斷港,被淤泥阻擋,然後衝過淤泥,其來勢更快,力量更猛,但並不是不相連續,只是有阻擋。這兩種脈象都稱為結脈,所以遇到這種脈象,務必清除陽明經的燥熱,滋養生血的根本,這樣結脈就能調理好了。

至於脈搏跳動後停止,不能自行恢復跳動,然後再次跳動,就像孤雲飄逝,流水不返,突然又出現,其氣機確實不相連續,所以稱為代脈。代脈,是指前一個脈象消失,後一個脈象繼承。氣機結滯後又恢復跳動是生陽,氣機外出而不連續是死陰,所以結脈應屬陽證,代脈屬陰證,「名曰結」下「陰也」二字,實際上是抄寫錯誤。遇到這種脈象一定很難治療,指的是專門指代脈而言,而不是統指結脈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