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6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66)

1. 《傷寒發微》

歷節之疼痛如掣,汗出短氣,不可屈伸,並與風濕同,故桂枝芍藥知母湯,即本甘草附子湯而增益之。以不得屈伸,為積久成痹,異於濕之暴病,而加芍藥(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同此例),即以通營血之痹。以毛孔之痹閉而加麻黃,即以開衛陽之痹。以外風不去而加防風。以胸中有熱,溫溫欲吐而加知母。

以胃中有寒而加生薑。要其立方本旨,實亦從桂枝湯加減,而以朮附盡逐濕之能事,蓋病雖久暫不同,而其病源則一也。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裏有熱,白虎湯主之。(此條訂正)

脈浮為表邪未盡,滑則為濕與熱,以證情準之,當云:「表有寒,裏有熱。」本條言表有熱裏有寒,則傳寫之誤也。惟白虎湯方治,裏熱甚於表寒者宜之。若表寒甚而裏熱微者,要以越婢及大青龍、麻杏石甘諸方為主,石膏、知母不當妄用,此即「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之例也。若夫表寒垂盡,裏熱已熾,乃能用清涼透肌之石膏,驅裏熱由肌出表,其病遂解。

此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例也。予向者疑「裏有寒」為衍文,猶為未達一間(又按,表有微熱,裏有實寒為四逆湯證,與白虎正相反,詳少陰、厥陰篇)。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桂枝、生薑(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麻仁、麥冬(各半斤)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又名復脈湯。

此久病血虛者,心陽不振之病也。夫血統於脾,而出於胃中之水穀。胃虛則無以濟生血之源,生血之源不繼,則營氣不足。脈見結代者,心陽不振,而脈中之血沾滯不得暢行也。故炙甘草湯,用炙草、生薑、人參、大棗和胃以助生血之源,麥冬潤肺以溉心藏之燥,阿膠、生地黃以補血,桂枝以達心陽,麻仁潤大腸,引中脘燥氣下行,不復薰灼心藏,與麥冬為一表一裏,和胃養血,則脈之結代舒。潤肺與大腸,而心之動悸安。

更加桂枝以扶心陽,而脈之失調者順矣。此證或緣於久病,或得之病後,往往不能起坐,坐則頭汗出,或三至一代,或五六至一代,大便累日不行。予於己巳四月二十一日,治古拔路葉氏女孩親見之。蓋陰傷於內,陽氣外浮,陽氣浮而陰液不與俱升,故脈見結代。心動悸者,心營虛而上不受肺陰之溉,下更受腸燥之逼,以致此也。

三月中,章次公亦遇此證,惟大便溏泄為特異,用原方去麻仁,一劑後病良已。但當其定方之時,鄉人某見而笑之,以為古方必不可治今病。夫古人治傷寒雜證之方,不可以治今日之廣瘡、麻瘋、中蠱,是已,以為不可治今日之傷寒雜證,有是理乎。

白話文:

《傷寒發微》

關節疼痛如被拉扯般,汗出氣短,無法屈伸,與風濕症狀相同,所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這是本甘草附子湯的增益方。由於無法屈伸,是積久成痹,與濕邪引起的急性病不同,所以加入芍藥(芍藥甘草湯治療腳攣急也以此為例),以通暢營血的痹阻。因為毛孔閉塞,所以加入麻黃,以疏通衛陽的痹阻。因為外邪風寒未去,所以加入防風。因為胸中有熱,溫溫欲吐,所以加入知母。

因為胃中有寒,所以加入生薑。總而言之,這個方子的根本用意,其實是從桂枝湯加減而來,用白朮、附子盡力去除濕邪,雖然病程長短不同,但病因卻是相同的。

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寒裡熱,白虎湯主治。(此條訂正)

脈象浮表示表邪未盡,滑則表示濕熱,根據病情判斷,應該說:「表有寒,裡有熱。」原文說表有熱裡有寒,是抄寫錯誤。只有裡熱甚於表寒的情況,才適合用白虎湯。如果表寒重而裡熱輕,要用越婢湯和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為主,不應濫用石膏、知母,這就是「發熱無汗,表邪不解,不可用白虎湯」的例子。等到表寒將盡,裡熱已盛,才能用清熱透肌的石膏,驅除裡熱,從肌膚排出體外,疾病才能痊癒。

這正是「口渴,心煩,背部微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治」的例子。我以前懷疑「裡有寒」是多餘的文字,還是沒有完全理解(又按,表有微熱,裡有實寒是四逆湯的證候,與白虎湯正好相反,詳見少陰、厥陰篇)。

傷寒,脈象結代,心悸,炙甘草湯主治。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桂枝、生薑(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麻仁、麥冬(各半斤)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又名復脈湯。

這是久病血虛,心陽不足的疾病。血液依靠脾臟生成,由胃中水穀化生。胃虛弱,則無法供給生血的來源,生血的來源不足,則營氣不足。脈象結代,是因為心陽不足,脈中血液瘀滯不通暢。所以炙甘草湯,用炙甘草、生薑、人參、大棗和胃以助生血之源,麥冬潤肺以滋養心臟,阿膠、生地黃補血,桂枝通達心陽,麻仁潤滑大腸,引導中脘的燥熱下行,不再灼傷心臟,與麥冬一表一裡,和胃養血,則脈象結代得以舒緩。潤肺和大腸,則心悸得以安寧。

加入桂枝以扶助心陽,脈象失調就能恢復正常。這種病症,可能是由於久病,也可能是病後導致,往往不能起床,坐著就頭上出汗,可能三至四次脈搏間隔跳動一次,或五至六次脈搏間隔跳動一次,大便數日不通。我在己巳年四月二十一日,治療古拔路葉氏女孩,親眼見證過。這是陰虛內傷,陽氣外浮,陽氣浮而陰液不能同時上升,所以脈象見結代。心悸,是因為心營虛弱,上面不能得到肺陰的滋潤,下面又受到腸燥的逼迫,才會這樣。

三月中,章次公也遇到這種病症,只是大便溏瀉是其特異之處,用原方去除了麻仁,一劑藥後病就好了。但當時確定藥方時,鄉下某人見了就笑,認為古方一定不能治療現代的疾病。古人治療傷寒雜病的方子,不能用來治療現代的廣瘡、麻風、中蠱,這已經是事實了,認為不能治療現代的傷寒雜證,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