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65)
《傷寒發微》 (65)
1. 《傷寒發微》
加以太陽寒水,以表氣不通,獨有下行之路,正如潦水赴谷,一去不還。不似發汗太過,陽氣行於肌表,津液自外而內,尚得還入胃中也。白朮附子湯用白朮四兩,取其化燥以祛肌表之濕,用附子三枚,取其善走以收逐濕之功,仍用甘草、生薑、大棗以助脾陽,使得從皮中而運行於肌表。一服覺身痹者,附子使人麻也。
半日許再服者,懼正氣之不支也。三服後其人如冒狀者,陽氣欲達而不得也。故必於加朮外更加桂四兩,然後陽氣迸肌表而出,寒濕得從汗解,表陽既通,脾氣自暢,新穀既入,陳氣自除,大便之堅,正不需治耳。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白朮(各二兩)桂枝(四兩)附子(二枚炮)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
風濕一證,起於皮毛,失治則入肌理。肌理失治,則流關節。關節失治,則久成歷節。故風濕之始病,起於中風,故第一方治,即用中風之桂枝湯去芍藥而加附子,所以加附子者,以其善走,停蓄不流之濕,得附子陽熱之氣,將挾之而俱動也。過此則由肌肉濕痹,脾胃之外主肌肉者,亦以陽氣不通,日見停頓,脾不升清,胃不降濁,以致大便日堅(不動則津液日消,若陰乾者然,譬之溝渠不流,則腐穢積也)。
故第二方用中風之桂枝湯,於原方去芍藥外,去桂枝加附子、白朮,以補中而逐水,使中氣得溫而運行,則大便之堅者易去,濕之漬於肌理者,亦得從汗外解。其有不得汗而見鬱冒者,則以營氣太弱,不能與衛氣並達皮毛之故,於是更加桂以濟之。失此不治,乃由肌肉流入關節,於是有「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之證。
風中於表,故汗出(此即中風有汗之例)。濕阻於裏,故短氣(歷節之短氣視此)。水濕不入腸胃,則腸胃涸而小便自利。水濕混入腸胃,則腸胃滋而小便不利。不利者,濕邪壅成垢膩,若穢濁之水,積於汗下者,然有停蓄而無旁流也。惡風不欲去衣者,風勝於表也。或身微腫者,濕勝則腫也。
故風濕第三方,用中風之桂枝湯,去芍藥、薑、棗而加朮、附,使在裏之濕,悉從腠理外泄,而病已解矣。此證病篤於前,而愈病則易於前。所以然者,以其證情偏勝於表,不比身煩痛而重、小便自利者,如流寇之散而不聚,未易一鼓成擒也。要知濕為獨陰無陽之類,凝澀而不動,一如懶惰之人,未易驅使,非重用善走之附子,必不能挾其所必不動者而動之。失此不治,則寖成歷節矣。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太陽寒邪入侵,導致表氣不通,寒邪只能向下運行,如同洪水奔流入谷,一去不復返。這與發汗過度不同,發汗過度則陽氣浮於肌表,津液從外往內走,還能回到胃中。白朮附子湯使用白朮四兩,以其化燥祛除肌表濕邪;用附子三枚,以其走竄之力驅除濕邪;再用甘草、生薑、大棗以助脾陽,使藥力從皮膚運行到肌表。服用一劑後,若感覺肢體麻痹,那是附子引起的麻感。
半日後再服用,是擔心正氣不足。服用三劑後,如果患者感覺像冒汗一樣,那是陽氣欲達肌表卻不得力的表現。因此必須在原方基礎上加桂枝四兩,才能使陽氣衝破肌表而出,寒濕得以從汗液排出。表陽通暢後,脾氣自然舒暢,新穀進入,陳氣自然排出,大便堅硬的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風濕相搏,骨節疼痛劇烈,難以屈伸,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惡風怕冷不願脫衣,或身體略微浮腫,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白朮(各二兩)、桂枝(四兩)、附子(二枚炮製)
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服後微微出汗則病癒,能進食;若汗止後又覺煩躁,則再服五合。
風濕病初期始於皮毛,若不治療則深入肌理。肌理失治,則進一步侵犯關節。關節失治,久之則演變成慢性關節病。因此,風濕病初期,如同中風,故第一方治療,就是使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加附子的原因,是因其走竄之力強,能將停滯不流的濕邪,藉由附子陽熱之氣驅動。若病情發展,則導致肌肉濕痹,脾胃外主肌肉,也因陽氣不通,日漸停滯,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導致大便日漸堅硬(大便不通則津液日漸消耗,如同陰乾,如同溝渠不通則污穢堆積)。
所以第二方使用桂枝湯,在原方去芍藥,去桂枝加附子、白朮,以補益中氣並驅逐水濕,使中氣溫煦而運行,則大便堅硬的問題容易解決,濕邪停滯於肌理的問題,也能從汗液排出。如果沒有出汗而出現鬱悶冒汗的症狀,則表明營氣太弱,不能與衛氣共同到達皮毛,因此要再加桂枝以補益之。若不治療,則會由肌肉蔓延到關節,出現「骨節疼痛劇烈,難以屈伸,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的症狀。
風邪侵襲於表,故汗出(這是中風有汗的例子)。濕邪阻滯於裏,故氣短(慢性關節病的氣短也類似)。水濕不入腸胃,則腸胃乾燥而小便自利。水濕混入腸胃,則腸胃濕潤而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濕邪壅塞形成垢膩,如同污濁的水積聚在汗下,停滯不流。惡風怕冷不願脫衣,是風邪盛於表。身體略微浮腫,是濕邪盛則腫脹。
所以風濕的第三種治療方法,使用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大棗而加白朮、附子,使體內濕邪,全部從皮膚排出,而疾病痊癒。這種病症初期病情嚴重,而痊癒也比較快。這是因為病症主要在表,不像身痛劇烈,小便自利者,如同流寇散而不聚,不易一舉殲滅。要知道濕邪屬陰寒,凝滯不動,如同懶惰之人,不易驅使,非要用走竄之力強的附子,才能將其驅動。若不治療,則會逐漸演變成慢性關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