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31)

1. 厥陰篇

此寒極則死之證也。下利而手足厥冷,則中陽不達於四肢。水寒傷血,至血分中熱度消歇,而脈伏不鼓,是當通灸三陰諸穴,使陽氣四達而手足當溫。若既灸之後,手足依然逆冷,脈之伏者,依然不還,而上膈反見微喘,則是血寒於裏,氣脫於外,雖有盧扁,無能為力矣。

按此條之末,「少陰負趺陽為順」句,當是少陰篇脫簡,與上文義不相連屬,另條附釋於後。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之證,重陰則死,回陽則生。雖厥陰之病,大略與少陰相似,但此語明指少陰。故黃坤載懸解移置少陰篇中,以為雖三急下證,治之得法,皆可不死,故少陰見陽明證者無死法,此即「手足溫者可治」「欲去衣被可治」之例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圊膿血。

下利,則寒水陷於迴腸,其脈必見沉遲,而反見浮數者,即為寒盡陽回之驗。若浮數之脈,但見於寸口而尺中自濇,尺中濇為血少陰竭,前於少陰「尺脈弱濇不可下」之條下,已略申其旨。但濇為凝定不流之脈,故在太陽為汗液凝澀不徹,則當重發其汗而流通之。少陰陽虛而尺脈弱濇,為陽虛之後,陰液不能作汗,則當溫藥以助之。

獨至厥陰之尺中脈濇,為胞中血海上連衝任,凝濇不通,其證必兼腹痛。上有熱,下有瘀,故必圊膿血也。此非桃花湯證,亦非白頭翁湯證,膿血盡則脈濇自愈,此即嘔癰膿者,膿盡自愈之例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清穀之證,前於陽明、少陰篇中兩見,而皆為四逆湯證,溫之尚恐不及,豈有攻表之理。按此條當為太陰篇錯簡,蓋太陽寒水不能不作汗,下併太陰寒濕,衝激腸胃,始有下利清穀之變。少陰為寒水之藏,寒水氾濫,迸入腸胃,故不惟病情與太陽同,即治法亦同。此證表熱裏寒,前於陽明、少陰二篇,已舉其例,則此證亦當為表熱裏寒。

本太陽證而內陷太陰,表證仍在,故有不可攻表之誡,編纂者誤列厥陰耳。脹滿原屬太陰寒證,下利清穀,中陽已不可支,更誤發其汗,致一線微陽外散,陰寒乃獨據中宮。譬猶甕中貯水遇寒成冰,甕且因之暴裂,若經誤治而成此變證,要惟有大劑回陽,尚當於什佰之中,挽救一二。獨怪近世庸工,遇此惡候,謬稱肝鬱,日服金鈴子散,以至於不救,是真不知死活者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脈之沉弦為水,下利而見沉弦,則寒水直趨迴腸而見下重,此本四逆湯證,必俟陽氣恢復,其病方愈。然脈之沉弦,一轉而為滑大,則寒去而水未去,一變而為熱利下重之白頭翁湯證,此所以診其脈大,不待問而決其為未止也。惟按其脈於微弱之中,略見數脈,乃為陽氣漸回,而利當自止。

白話文:

厥陰篇

這是一種寒邪極盛將致死命的症狀。腹瀉且手腳冰冷,表示體內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寒邪傷及血液,導致血液中的熱量消失,脈象變得微弱難以觸摸,此時應該灸刺三陰經的穴位,使陽氣通行全身,讓手腳溫暖起來。如果灸刺後,手腳仍然冰冷,脈象仍然微弱,而且上腹部出現輕微的喘息,那就表示寒邪深入血分,陽氣外洩,即使是神醫扁鵲也無能為力了。

關於本篇末尾「少陰負趺陽為順」這句話,應該是少陰篇的殘缺部分,與上文意思不連貫,另行解釋如下:

少陰經脈循行於足太陽經脈的下方,這是正常的循行順序。

少陰經的病症,陰邪過盛則死亡,回陽則可活。雖然厥陰的病症大致與少陰相似,但這句話明確指出了少陰經。黃坤載先生將這段文字移到少陰篇中,意思是說,即使是三種急症中的下利證,只要治療得當,都可以不死。所以少陰經出現陽明經的症狀不會致死,這就如同「手腳溫暖者可以治療」、「想脫衣被者可以治療」的道理一樣。

腹瀉,寸脈反浮數,尺脈卻細弱,必定是排出膿血。

腹瀉,寒邪之水停滯在迴腸,脈象應該沉遲,但卻出現浮數的脈象,這是寒邪已盡,陽氣回升的徵兆。如果浮數的脈象只出現在寸口(手腕橈側),而尺脈(手腕尺側)卻細弱,尺脈細弱表示血少陰經虛衰,這在少陰篇「尺脈細弱不可瀉下」的條目下已經有所說明。細弱的脈象表示血液運行凝滯不通,因此在太陽經(表層)出現汗液凝滯不通時,應該促進出汗使之通暢。少陰經陽氣虛弱導致尺脈細弱,這是陽虛之後陰液不能化為汗液,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幫助它。

但唯獨厥陰經的尺脈細弱,是因為胞宮中的血海與衝任二脈相連,凝滯不通,其症狀必定伴隨腹痛。上焦有熱,下焦有瘀血,所以必定會排出膿血。這不是桃花湯證,也不是白頭翁湯證,膿血排盡後,脈象自然會恢復正常,這就如同嘔吐膿瘍,膿瘍排盡後自然痊癒的道理一樣。

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狀大便,不能攻表,出汗後必定脹滿。

腹瀉排出清稀穀物狀大便的症狀,在陽明、少陰篇中都出現過,而且都是四逆湯證,溫補還嫌不夠,怎麼能攻表呢?這條應該是太陰篇的錯簡,因為太陽經的寒邪之水不可能不出汗,下焦又合併太陰經的寒濕,衝擊腸胃,才導致腹瀉排出清稀穀物狀大便的變化。少陰經是寒邪之水的貯藏之所,寒邪之水氾濫,侵入腸胃,所以不僅病情與太陽經相同,治療方法也相同。這個症狀是表熱裡寒,在陽明、少陰二篇中已經舉例說明,所以這個症狀也應該屬於表熱裡寒。

本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卻內陷太陰經,表證仍然存在,所以有不可攻表的告誡,編纂者卻錯誤地列在厥陰經下。脹滿原本是太陰經寒證的症狀,腹瀉排出清稀穀物狀大便,中焦陽氣已經難以支撐,再錯誤地發汗,就會導致僅存的一點陽氣外散,陰寒就會獨佔中焦。這就像甕裡裝的水遇寒結冰,甕也會因此而爆裂一樣,如果因為錯誤治療而出現這種變化,必須使用大量的回陽藥物,或許在十個病人中,可以救活一兩個。奇怪的是,近來庸醫遇到這種惡劣的症狀,卻謬稱是肝鬱,每天服用金鈴子散,結果導致無法搶救,真是不懂生死的人啊!

腹瀉,脈象沉而弦,是下焦沉重;脈象大,是病情未止;脈象微弱而數,是病情將自愈,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

脈象沉而弦代表水濕,腹瀉出現沉弦的脈象,表示寒邪之水直達迴腸而出現下焦沉重感,這是四逆湯證,必須等到陽氣恢復,病情才能痊癒。但是,沉弦的脈象如果轉變為滑大,表示寒邪已去但水濕未去,轉變為熱邪導致腹瀉下焦沉重的白頭翁湯證,所以診斷脈象洪大,不用詢問就能判斷病情未止。但是,如果脈象在微弱中略見數脈,那就是陽氣漸漸回升,腹瀉將會自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