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0)
《傷寒發微》 (130)
1. 厥陰篇
試觀病懸飲內痛者,服十棗湯後,始而痛在中脘,繼而痛及腹部,迨後痛至少腹,乃不逾時而大下之矣。又如病陽明證者服大承氣湯後,亦必氣走少腹而後下,此大便欲行,氣必下趨少腹之明證也。非用下藥而轉氣自趨少腹,故知其欲自利也。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下之,寒格,更逆吐。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此條訂正)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寒下,此厥陰證之寒濕下利,同於太陰、少陰之證也。於法當溫,乃醫以為協熱利,循《內經》通因通用之例,而更以承氣湯下之,於是腸胃虛寒,阻格膈上之陽氣。夫胃氣寒者,多病吐逆,伏寒在內,格陽於上,謂之寒格。寒結於腸胃,則十二指腸不能容胆汁之灌輸,少陽上逆,必病嘔吐,故有食入口中即吐之變,則其證為胸中有熱,腸胃有寒邪。然則醫復吐下之,當云:「醫復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當云寒格更逆吐,前句「吐」字,後句「下」字,皆衍文耳。蓋此證與太陽篇嘔而腹痛之黃連湯證略同,故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治,亦與黃連湯相似。所不同者,惟彼方多甘草、桂枝、半夏、大棗而無黃芩耳。按《金匱》:「下利脈滑者,當有所去,大承氣湯主之。」是知熱利原有當用下法者,醫乃誤寒利為熱利而復下之耳。
治法無下利而使之吐者,故知「吐」字當衍也。太陽篇嘔而腹痛,為上熱下寒,其為寒格逆吐之證,與此正同,而方治之並用黃連、乾薑亦與此同,故知當云寒格逆吐,而「下」字當衍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下利,脈緩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此條訂正)
厥陰下利,證屬寒濕陷大腸,其脈當見沉緊,而其外證,必兼厥逆惡寒而口不渴,無表汗又不待言矣。夫下利一證,寒極則死,陽回則生。陽氣之回又必以有微熱為候,所以然者,正恐亢熱暴出,反有便膿血之變也。但微熱為寒盡陽回之第一步。又當參驗其表裏,或裏濕盡而見渴,或利下後上膈未盡之水氣,從肌表外泄為汗,其證皆當自愈,故仲師並云:「令自愈也。」予按上節言脈弱與微熱相合,是也。
下節言脈數與微熱不合,則傳寫之誤也(脈數當見壯熱)。然則「數」字當為何字之誤?曰:「觀於下文復緊為未解,即可知為『緩』字之誤矣。」蓋寒濕利,脈必沉緊,故必轉為中風有汗之浮緩脈,然後汗出而利止,故脈復見沉緊,即可斷為利未欲止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白話文:
厥陰篇
觀察患有內臟積水疼痛的病人,服用十棗湯之後,起初疼痛位於中脘(胃部),接著疼痛延伸到腹部,後來疼痛集中於下腹部,不久之後就會大量腹瀉。又例如,患有陽明症的病人服用大承氣湯後,也必然氣機運行到少腹(下腹部)之後才排便,這是大便將要排出,氣機必定下行至下腹部的明顯證據。並不是因為使用了瀉下藥才使氣機自行趨向少腹,所以知道它將要自行通便。
傷寒,本是因寒邪而導致腹瀉,醫生又再次使用瀉下藥,寒邪凝滯,反而導致嘔吐。如果食物入口即吐,則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此條已修正)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過濾藥渣,分溫服兩次。
傷寒本就因寒邪導致腹瀉,這是厥陰證寒濕下痢,與太陰、少陰的證候相似。按理應溫補,卻有醫生誤認為是熱邪引起的腹瀉,遵循《內經》通因通用之法,再次使用承氣湯瀉下,結果導致腸胃虛寒,阻礙了膈上陽氣的運行。胃氣虛寒的人,大多數會出現嘔逆的症狀,寒邪伏於內部,阻礙陽氣於上,稱為寒格。寒邪凝結在腸胃,十二指腸就無法容納膽汁的灌輸,少陽之氣逆上,必然會嘔吐,所以出現食物入口即吐的變化,其證候表現為胸中有熱,腸胃有寒邪。然而,醫生又再次使用瀉下之法,應該說:「醫生又再次使用瀉下之法,寒邪凝滯反而導致嘔吐」。「吐」字和「下」字都是贅述。因為此證候與太陽篇中嘔吐腹痛的黃連湯證候略微相似,所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的治療方法,也與黃連湯相似。不同之處,只是那個方子多加了甘草、桂枝、半夏、大棗,而沒有黃芩。按《金匱要略》所載:「下痢脈滑者,當有所去,大承氣湯主之。」可知熱邪引起的腹瀉本來就該使用瀉下之法治療,醫生只是誤將寒邪引起的腹瀉當作熱邪引起的腹瀉而再次使用瀉下之法。
治療方法中沒有因為腹瀉而讓病人嘔吐的,所以「吐」字應是贅述。太陽篇中嘔吐腹痛,屬於上熱下寒,這是寒邪凝滯導致嘔逆的證候,與此證候完全相同,而治療方法也同時使用黃連、乾薑,與此證候也相同,所以應該說寒邪凝滯導致嘔逆,「下」字是贅述。
下痢,伴有輕微發熱和口渴,脈象虛弱者,可讓其自行痊癒。
下痢,脈象緩弱伴有輕微發熱,出汗者可讓其自行痊癒,如果脈象再次變緊,表示病症尚未痊癒。(此條已修正)
厥陰下痢,證屬寒濕侵入大腸,其脈象應當表現為沉緊,而其外在證候,必然兼見厥逆惡寒而口不渴,沒有表證和汗出更不用說了。下痢這一證候,寒邪極盛則死,陽氣回升則生。陽氣的回升必然以輕微發熱為徵兆,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亢盛的熱邪突然出現,反而導致便血的變化。但是輕微發熱是寒邪盡去陽氣回升的第一步。又當參照其表裡情況,或者裡面的濕邪盡去而出現口渴,或者瀉下後上膈還有未盡的水氣,從肌膚表面外洩成為汗液,這些證候都應該自行痊癒,所以仲景先生說:「讓其自行痊癒。」我認為上文所述脈象虛弱與輕微發熱相符合,是對的。
下文所述脈象數而與輕微發熱不相符合,則是抄寫錯誤(脈象數應見於壯熱)。那麼「數」字應是哪個字的錯誤呢?說:「觀察下文『再次變緊表示病症尚未痊癒』,就可以知道是『緩』字的錯誤了。」因為寒濕下痢,脈象必然沉緊,所以必然轉變為中風有汗的浮緩脈,然後出汗而痢止,所以脈象再次表現為沉緊,就可以判斷為痢疾尚未痊癒。
下痢,手腳厥冷,無脈者,灸治也不能使之溫暖。如果脈象不能恢復,反而輕微喘息者,將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