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29)
《傷寒發微》 (129)
1. 厥陰篇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桂枝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條訂正。)
凡水氣在膈上者,宜散之,此即《金匱》「水在腰以上當發其汗」之義也。厥陰證厥而心下悸,此時水在膈間,阻塞中脘,陽氣不得外達四肢。水氣在上焦者,不當參用下焦藥,故太陽篇心下有水氣已成留飲者,則為小青龍湯證,此即散之之義也。其有發汗過多,陽氣上盛,吸水氣上衝而心下悸者,則為桂枝甘草湯證。
桂枝以助陽氣,使之散入肌理而外泄。甘草和中而健脾,能助桂枝外散之力,此即桂枝湯發肌理之汗用甘草之義也。又能止上淩之水氣以定心悸,此即脈結代心動悸用炙甘草湯之義也。然則厥陰篇之厥而心下悸者,與太陽發汗過多水氣淩心者,同為上焦之證。水在上焦,不當用利水之茯苓,然則恐其水漬入胃作利,而先治其水,亦當用桂枝甘草湯,此云當服茯苓甘草湯,則傳寫之誤也。師云:「郤治其厥。
」不出方治,蓋即白通、四逆諸方可知,使學者於言外領取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芍藥、萎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桂枝、茯苓、甘草、天門冬(去心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厥陰傷寒,原有表寒裏熱當下之證,所謂厥應下之者是也。若大下之後,熱除脈和,則其病當愈。若夫寒濕因大下而陷,陽氣不達,手太陰動脈沉遲,至於手足厥冷。寒濕在下,血分之熱度益低,甚至下部趺陽、太衝脈不至,寒濕甚矣。然全係寒濕而不見他證,其病猶易治也。
乃按其病情,亦既水寒血敗,又因肝藏陰虛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汁生燥,上衝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膿血,加以在下寒濕為病而泄利不止,是為上熱下寒,此時欲清上熱,則增下寒,欲溫下寒,則增上熱,故曰難治。麻黃升麻湯,君麻黃、升麻,以升提下陷之寒濕而外散之,所以止下利也。
當歸以補血,黃芩以清胆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熱,所以止吐膿血也。萎蕤、天冬以潤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濕,增營分之熱度,而通利血脈也。但令水寒去而營熱增,手足之厥冷自解矣。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此一節見寒濕下利之證,同於太陰、少陰者也。厥陰病厥不過五日,則當四五日間,正寒盡陽回之候。若寒濕趨於足太陰部分而見腹中痛,此時不遽下利,或將水寒血敗而見下膿血之桃花湯證。設或腹中否塞之氣,忽然衝動,漉漉有聲,直下而痛及少腹,必將轉為寒濕自利之四逆湯證。
白話文:
厥陰篇
傷寒,手腳冰冷,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飲,服用桂枝甘草湯。先治療手腳冰冷,不然水飲進入胃中,必然會導致腹瀉。(此條已修正。)
凡是水氣停留在膈膜以上者,應該散之,這與《金匱要略》中「水在腰以上當發其汗」的意義相同。厥陰證出現手腳冰冷和心下悸動,此時水氣停留在膈膜之間,阻塞中脘,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水氣在上焦,不應該使用下焦的藥物,所以太陽篇中提到心下有水氣已成留飲者,是服用小青龍湯的證候,這就是散之的意義。如果發汗過多,陽氣上盛,吸水氣上衝而心下悸動,則為桂枝甘草湯的證候。
桂枝可以幫助陽氣,使陽氣散布到肌膚而外泄。甘草和中健脾,能增強桂枝外散的作用,這就是桂枝湯發肌膚之汗而使用甘草的意義。又能止住上衝的水氣,以安定心悸,這就是脈結代心動悸使用炙甘草湯的意義。因此,厥陰篇中手腳冰冷和心下悸動的證候,與太陽篇中發汗過多水氣上衝的證候,都屬於上焦的病證。水在上焦,不應該使用利水的茯苓,但是擔心水飲進入胃中而導致腹瀉,所以先治療水飲,也應該使用桂枝甘草湯,原文寫作「當服茯苓甘草湯」,應是抄寫錯誤。老師說:「先治療其手腳冰冷。」並沒有開具藥方,大概是指白通湯、四逆湯等方劑,讓學習者從字裡行間領悟。
傷寒,六七日,大便溏瀉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肢脈象不明顯,咽喉不利,吐膿血,腹瀉不止,這是難治之症,麻黃升麻湯主治。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芍藥、萎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桂枝、茯苓、甘草、天門冬(去心各六銖)
上十四味,加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騰,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服。服藥時間間隔如同煮三斗米的時間,服完藥,汗出則病癒。
厥陰傷寒,本就有表寒裏熱需要瀉下的證候,所謂手腳冰冷是應下之的表現。如果大便溏瀉之後,熱邪去除,脈象和緩,則病情應該痊癒。如果寒濕因大便溏瀉而下陷,陽氣不能到達,手太陰脈沉遲,導致手足厥冷。寒濕在下,血分熱度降低,甚至下肢趺陽、太衝脈象不明顯,寒濕很嚴重。但是如果只有寒濕而沒有其他證候,病情還比較容易治療。
然而根據病情觀察,既有水寒血敗,又因為肝臟陰虛而膽火上逆,胃底膽汁燥熱,上衝肺部,導致咽喉不利而吐膿血,加上下焦寒濕導致腹瀉不止,這是上熱下寒的證候,此時如果要清上焦的熱,則會加重下焦的寒,如果要溫下焦的寒,則會加重上焦的熱,所以說難治。麻黃升麻湯,以麻黃、升麻為君藥,以升提下陷的寒濕而外散之,所以可以止瀉。
當歸補血,黃芩清膽火,知母、石膏清胃熱,所以可以止吐膿血。萎蕤、天冬潤肺,所以可以改善咽喉不利。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甘草,可以解開水液中的寒濕,增加營分的熱度,而通利血脈。只要寒濕去除,營分熱度增加,手足厥冷自然會消失。
傷寒,四五日,腹部疼痛,好像氣體下行至小腹部,這是想要腹瀉的表現。
這一節描述寒濕下瀉的證候,與太陰、少陰證候相似。厥陰病手腳冰冷不會超過五天,則在四五天之間,正是寒邪盡退陽氣回升的時候。如果寒濕趨於足太陰經部分而出現腹部疼痛,此時不一定立即腹瀉,或者會出現水寒血敗而見下膿血的桃花湯證。如果腹部阻塞之氣,突然衝動,漉漉有聲,直瀉而疼痛到達小腹部,必然會轉為寒濕自利的四逆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