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32)
《傷寒發微》 (132)
1. 厥陰篇
《內經》云:「腸癖身熱則死,寒則生。」為其濕與熱併居腸胃,欲清其熱,轉滋其濕,欲燥其濕,轉增其熱,古未有白頭翁方治,故曰死,其實非死證也。惟陽氣漸回,脈不見滑大者,雖當發熱,要為寒盡陽回之驗,此其所以不死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必鬱冒,汗出而解。
下利清穀者,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下虛故也。(此條訂正)
此節文義,「下利清穀」,當在「汗出而解」下,「其面戴陽」為衍文。蓋下利脈沉而遲,證情原屬寒濕。其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即血分熱度猶存,可斷為陽回之漸。陽熱蘊蒸,乃見鬱冒,鬱冒不已,外達皮毛肌腠,乃能汗出而解,此寒去陽回,所以為向愈之徵也。若夫下利清穀,水盛血寒,其人必脈微而肢厥。
所以然者,為其陰寒下注,腸胃中陽氣垂絕,急溫之尚恐不及,豈復能鬱冒而解,此可知「下利清穀者」為另一證,當列「病人必微厥」上,今本列「必鬱冒」上,實為傳寫倒誤。然則仲師所謂下虛,正以久利虛寒言之,蓋以見陽熱不回者之未欲愈也。「其面戴陽」,似係「面少赤」注文,傳寫者誤列正文耳(此條《金匱》亦偽誤)。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一證,最忌寒濕內蘊。血分中熱度低弱,寒濕內蘊則不渴。血熱消沮則脈虛微。此本四逆湯證,今見脈數而渴,則濕邪將盡而血熱漸復,此不治自愈之證也。間亦有不即愈者,則一變而圊膿血,蓋即白頭翁湯證,所謂「熱利下重」也。此又陽氣回復失之太過者。然究為不死之證,慎毋嫌前後違異,而狃於四逆之方治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脈絕,則心房血寒,欲強心房,莫如附子。手足厥冷則脾藏血寒,欲溫脾藏,莫如乾薑、炙草。服藥後晬時,心房得溫而脈還。脾藏得溫而手足之厥冷轉熱,則其病可以不死。蓋此證不惟手足之厥冷,而肢體常有冷汗,粘膩如膏油,按之冷如井底石。病者魂營營飛越帳頂,身搖搖如墮萬丈之深坑,直待陽回之後,膏汗始斂,神魂方定,蓋去死不遠矣。
若服藥後脈絕不還,則一身精血俱寒,殫祝融全力,不能燃即死之灰;罄橐駝平生,未便活已枯之樹,有惜其施治之太晚而已。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似猶未為甚也。據病情論,則脈當浮弱,而反實者,蓋腹中有物,下行太急則血氣衝於上,故婦人之將產,則其脈洪大而搏指。大便時用力太猛,則其脈亦搏指。搏指者,氣下墜而脈上實也。下利日十餘行,脈不應實,今反實者,則是血氣膠固成痞,壅阻迴腸之內,雖下而不得通也。此證攻之不行,溫之則生燥,故多有致死者。
白話文:
厥陰篇
《內經》說:「腸癖若身體發熱則會死亡,身體寒冷則會活。」這是因為濕和熱同時停留在腸胃,想清除熱,反而滋長濕;想乾燥濕,反而增加熱,古時候沒有白頭翁湯治療,所以說會死,其實並非必死之症。只有當陽氣逐漸回升,脈象不再滑大,即使發熱,也是寒邪盡去陽氣回升的徵兆,這就是它可以不死的原因。
下痢,脈象沉而遲,病人面色略少紅潤,身體微熱,必然是鬱悶不通,出汗後就會好轉。
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病人一定會輕微厥逆。原因是下焦虛弱。
這段文字的意義,「下痢清稀的穀物樣大便」,應該放在「出汗後就會好轉」之後,「面色紅潤」是贅述。因為下痢、脈象沉而遲,證候本屬寒濕。病人面色略少紅潤,身體微熱,就是血分熱度尚存,可以判斷為陽氣回升的徵兆。陽熱鬱結蒸騰,才會出現鬱悶不通,鬱悶不通持續,外達皮膚肌膚腠理,才會出汗而好轉,這是寒邪去除陽氣回升,所以是向好的徵兆。至於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水液盛多,血液寒冷,病人一定脈象微弱而四肢厥逆。
原因是陰寒下注,腸胃中的陽氣將要耗盡,即使急於溫暖它恐怕也來不及,更何況能鬱悶不通而好轉呢?由此可知「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是另一種證候,應該放在「病人一定會輕微厥逆」前面,現在的版本放在「必然是鬱悶不通」前面,實際上是抄寫時顛倒了順序。仲景先生所謂的下焦虛弱,正是指久瀉虛寒而言,是說明陽熱不回升,尚未好轉的意思。「面色紅潤」,似乎是「面色略少紅潤」的註解,抄寫者錯誤地把它列入了正文(這一點《金匱要略》也錯誤)。
下痢,脈象數而口渴,會自行痊癒。如果沒有好轉,一定會排出膿血,因為有熱邪。
下痢一證,最忌諱寒濕內蘊。血分中熱度低弱,寒濕內蘊則不會口渴。血熱衰退則脈象虛微。這原本是四逆湯的證候,現在見到脈象數而口渴,則濕邪將盡而血熱逐漸恢復,這是不用治療就會自行痊癒的證候。有的時候也不立即痊癒,則會轉變為排出膿血,那就是白頭翁湯的證候,所謂「熱邪導致下痢里急後重」。這又是陽氣恢復過度的情況。但究其根本是可治癒的證候,不要因為前後有所不同,而拘泥於四逆湯的治療方法。
下痢後,脈象消失,手足厥冷,一天後脈象恢復,手足溫暖,就會活;脈象沒有恢復,就會死。
下痢脈象消失,則心臟血液寒冷,想要溫暖心臟,沒有比附子更好的藥物了。手足厥冷則脾臟血液寒冷,想要溫暖脾臟,沒有比乾薑、炙甘草更好的藥物了。服藥後一天,心臟得到溫暖而脈象恢復。脾臟得到溫暖而手足厥冷轉為溫暖,則病情可以不死。這種證候不僅手足厥冷,而且肢體經常有冷汗,粘膩像膏油,按壓冰冷像井底的石頭。病人魂魄飄忽不定,身體搖晃如同墜入萬丈深淵,直到陽氣回升後,汗液才收斂,神魂才安定,距離死亡已不遠了。
如果服藥後脈象消失沒有恢復,則全身精血都寒冷,即使盡全力也無法燃燒冰冷的灰燼;即使耗盡所有精力,也無法使枯死的樹木活過來,只能說治療太晚了。
傷寒,下痢,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洪實,就會死。
傷寒下痢一天十多次,似乎還不算嚴重。根據病情判斷,脈象應該浮弱,而反而洪實,是因為腹部有積聚之物,下行太急則血氣衝於上,所以婦女臨產,則其脈象洪大而搏指。大便用力過猛,則其脈象也搏指。搏指是指氣下墜而脈上洪實。下痢一天十多次,脈象不應該洪實,現在反而洪實,這就是血氣凝固成痞塊,阻塞在腸道內,雖然下痢卻不能通暢。這種證候攻之不行,溫之則會生燥,所以多有致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