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3)
《傷寒發微》 (3)
1. 《傷寒發微》
發端便稱太陽病,是必有脈浮頭項強痛之見證,則溫病不由少陰傳出,確無可疑(按溫病之輕者,其始亦必惡寒。近世蜀醫張子培著有《春溫三字訣》,言惡寒之時,用麻絨二三錢於桑菊飲中,視原方尤妙)。所以發熱而渴者,其人冬不藏精,當春氣發生之時,內藏失其滋養也。
所以不惡寒者,則以津液素虧,裏氣本燥,益以外感之溫邪,而表裏俱熱也。此證宜清營泄熱,醫者反發其汗,以致津液重傷,風乘毛孔之虛而倍益其燥。於是遍身灼熱,一如熾炭之灼手,是為風溫。脈左主營,而右主衛,左右俱浮,故曰陰陽俱浮。自汗者,表疏而陽熱外泄也。
身重者,脾精不濡肌肉,肌肉無氣而不能轉側也。試觀垂死之人,身重如石,此非肌肉無氣之明證歟!脾陽受困,肢體無力,故多眠睡,且以風引於上,熱痰上蒙清竅,不能受清陽之氣,故白晝一如昏暮也。風著腦中,咽中痰涎被吸作聲,故息必鼾。風痰阻塞咽喉,故語言難出。
此風溫挾痰之變,起於誤汗者也。病溫之人,精液本少,渴飲不惡寒,則有似陽明實症,若誤認陽明而下以承氣,勢必因津液內亡而小便不利,目系不濡,因而直視。且始因誤下而氣併於腸,牽制膀胱氣化,而小便不利,繼則硝、黃藥力一過,氣脫於前,而為失溲,此風溫化燥之變,起於攻下者也。但溫病之始,必微惡寒,溫病之成,汗多而渴,汗下雖誤,然猶有說以處之也。
至如燒針及隔薑而灸、隔蒜而灸,則庸妄之至矣。夫津液充足之人,遇火則汗出,故冬令圍爐猶不免裏衣沾漬,盛夏執爨,則更無論矣。若皮毛肌腠,絕無津液留遺,以火攻之,迫肌理血液外附皮毛而微見黃色。黃色者,津液不能作汗,而血色代見於外也。三陽之絡,皆上於頭,血受火灼,為炎上之勢,所挾絡脈之血,一時上衝於腦,時見牽掣指臂,瘈瘲如驚癇狀。若火從下熏,輕微之毛羽紙片,時上時下,而不能定,則必死無疑矣。
或汗或下為一逆,被火為再逆。一逆則尚及救治,再逆則朝不保暮,此真越人所謂醫殺之也。予謂此症初起,即宜人參白虎湯及竹葉石膏湯,使其熱勢漸殺,或當挽救一二。門人劉仲華治安徽林振羽病親見之,始由某醫誤汗誤下,諸症皆備,劉用白虎湯加西洋參、生地、犀角。二劑後始有轉機,十餘日方見霍然,治法差謬,生死攸關,是不可以不慎也。
又按犀角、生地,能清腦中上衝之熱血。惲鐵樵治王鹿萍子腦中熱痛,用之奏效,亦其一證也。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六日愈,發於陰者七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此條訂正)
發於陽者為中風,以風為陽邪故也。中風之證,發熱有汗而惡風,然亦間有惡寒者,如太陽中風,嗇嗇惡寒,可證也。發於陰者為傷寒,以寒為陰邪故也。但本節「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則為傳寫差誤。據後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十二日為兩候。
白話文:
《傷寒發微》
一開始就說是太陽病,就一定會有脈浮、頭項強痛的症狀,這樣溫病就不是由少陰傳出來的,毫無疑問。(按:溫病輕微的,開始也一定會惡寒。近來蜀地醫生張子培著有《春溫三字訣》,說在惡寒的時候,用麻絨二三錢放到桑菊飲中,比原方更妙。)所以發熱又口渴的人,是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等到春天陽氣生髮的時候,內臟就缺乏滋養了。
所以不惡寒的人,是因為體液本來就虧損,內在氣血本來就乾燥,再加上外感溫邪,所以表裡都發熱。這種情況應該清熱瀉火,醫生卻反而讓病人出汗,導致體液嚴重受損,風邪乘虛而入毛孔,更加乾燥。於是全身灼熱,就像熾熱的炭火灼燒手一樣,這就是風溫。脈象左手主營氣,右手主衛氣,左右都浮,所以說陰陽俱浮。自汗,是表層疏鬆,陽熱外泄。
身體沉重,是因為脾的精氣不能濡養肌肉,肌肉沒有氣血而不能翻身轉側。試想看看快要死的人,身體沉重像石頭一樣,這不是肌肉沒有氣血的明顯證據嗎!脾陽受困,四肢無力,所以嗜睡,而且風邪上犯,熱痰蒙蔽清竅,不能接受清陽之氣,所以白天就像黃昏一樣昏暗。風邪侵犯腦部,咽喉痰涎被吸入發出聲音,所以呼吸必定鼾聲如雷。風痰阻塞咽喉,所以說話困難。
這種風溫夾雜痰濁的變化,是因誤用發汗法引起的。患溫病的人,精液本來就少,口渴飲水又不惡寒,看起來像是陽明實證,如果誤認為是陽明證而使用承氣湯攻下,勢必因為體液內耗而小便不利,眼睛乾澀不能潤澤,因此只能直視。而且一開始因為誤用攻下之法而使氣血聚集在腸道,牽制膀胱氣化,導致小便不利,接著硝石、黃連等藥物的作用一過,氣血從前面耗散,就導致尿失禁,這種風溫轉化為燥熱的變化,是因誤用攻下之法引起的。但是溫病的初期,一定會有輕微的惡寒,溫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汗多且口渴,即使發汗用錯了方法,也還有辦法處理。
至於像燒針以及隔薑灸、隔蒜灸,那就是非常庸醫的做法了。體液充足的人,遇到火就會出汗,所以冬天圍著火爐坐著,也會避免不了裡衣沾濕,夏天做飯,就更不用說了。如果皮膚、毛髮、肌肉、肌理,一點體液都沒有殘留,用火攻之,就會迫使肌理血液外溢到皮膚毛髮表面,而略微顯現黃色。黃色,是因為體液不能化為汗液,而血液顏色代之顯露在外。三陽經絡都向上通於頭部,血液受到火灼,就會有向上沖的趨勢,所夾帶的經絡血液,一時向上衝擊腦部,有時會出現牽掣手指手臂,抽搐痙攣,像驚癇一樣。如果火從下往上熏,輕微的像羽毛、紙片一樣,時上時下,不能穩定,那就必定會死無疑了。
或發汗或攻下為一逆,用火攻為再逆。一逆尚可搶救,再逆則朝不保暮,這真是越人所說的醫殺啊!我认为这种病刚开始,就应该用人参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让热势逐渐减退,或许可以挽救一二。我的弟子刘仲华治疗安徽林振羽的亲属,亲眼所见,最初是某位医生误用发汗和攻下之法,各种症状都齐全了,刘仲华用白虎汤加西洋参、生地黄、犀角。用了两剂之后才开始好转,十多天后才完全康复,治疗方法的错误,关系到生死,不可以不小心啊!
又按:犀角、生地黄,能够清泻脑中上冲的热血。惲鐵樵治疗王鹿萍子的脑中热痛,用它奏效,这也是一个例子。
有的病发热恶寒,是发于阳的。没有发热恶寒,是发于阴的。发于阳的六日痊愈,发于阴的七日痊愈。因为阳数为七,阴数为六。(此条订正)
发于阳的为中风,因为风为阳邪。中风的症状,发热有汗而恶风,但是也有偶尔恶寒的,像太阳中风,瑟瑟发抖恶寒,就可以证明。发于阴的为伤寒,因为寒为阴邪。但是本节“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是抄写错误。根据后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十二日为两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