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4)

1. 《傷寒發微》

風家病癒在十二日,則發於陽者,當云六日愈。後文又云:「太陽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傷寒以七日為一候,則發於陰者,當云七日愈,但陽病遇陰數而愈,陰病遇陽數而愈,亦屬術家言,有時不甚可據,但存其說可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傷寒,以七日為一候,所謂「發於陰者,七日愈」也。蓋風寒束於表,血熱抗於裏,始則無熱惡寒,繼則發熱而仍惡寒,使正氣足以勝邪,則當一候之期,汗出而頭痛可愈。夫頭之所以痛者,皮毛為表寒所閉,陽氣不得外達,鬱而上冒也。汗泄則表寒去而皮毛自開。至於表解汗泄,則氣之上冒者平矣。

設有未解,則七日之後,當傳陽明,故曰:「作再經。」言太陽一經病後更傳一經,非謂六經傳遍,復轉太陽也。太陽當傳陽明,故瀉趺陽穴以泄其熱,使陽明氣衰而不復傳,則病亦當愈。此真曲突徙薪之計,不似近世醫家,俟治療期至,然後治之,焦頭爛額為上客也(足陽明為趺陽穴,在足背上小兒繫鞋帶處)。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人身衛氣行於表,表虛則陽氣不能衛外,因病傷寒。衛氣晝行於陽,從巳至未上。正日中陽盛,無病者進午餐之候,陽明正氣當旺,此時衛氣若強,便當一汗而解,蓋病之將退,不惟專恃藥力,亦賴天時之助也。《金匱.痙濕暍篇》云:「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愈。

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由此觀之,寒病不得天陽之助,庸有濟乎。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為陽邪,故風家之向愈,以六日為候,就陰數也。風家表解,謂解肌發汗之後,不了了者,或頭尚微痛,或欬吐風痰。仲師不出方治,但云「十二日愈」,不欲以藥味傷正氣也。如必欲服藥,可於陸九芝《不謝方》中求之。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傷寒之為病,外雖壯熱,往往擁被而臥,雖在盛暑,衣必裝綿,並欲向火,兼有目珠火熱,鼻中燥,唇口瘡發者,要以背如冷水燒灌,為病之真相,甚者如臥井水中,但胸腹之間,絕無患苦,此即病未入裏之驗,所謂標熱本寒也。此時用麻黃湯原方,當可一汗而愈,惟麻黃劑量,萬不可輕,輕則無濟(余常以二、三錢為標準,重症或用至五、六錢,章成之亦能用之。世言麻黃發汗,能亡陽,予治病多年未見有亡陽者。

時醫但用二、三分,又加蜜灸,故無濟)。設汗後胃中略燥,可用調胃氣以和之,得下便無餘事矣。若溫熱之為病,外雖微寒,往往當風而坐,雖在冬令,猶欲去衣,甚至飲冰盥涼,猶言畏熱,此症有實熱為濕痰所遏,不得外出而手足厥逆者,有津液素虧而尺中脈微者,要以渴欲冷飲為病之真相。實熱內伏者,宜大承氣湯,即厥陰篇厥者當下之例也。

白話文:

《傷寒發微》

風寒感冒通常十二天痊癒,如果是陽證,則大約六天就好了。書中另有記載:「太陽病,七天以上自癒者,是因為經脈循行已盡的緣故。」傷寒以七天為一個周期,陰證則大約七天痊癒。但陽證遇到陰數痊癒,陰證遇到陽數痊癒,這只是醫家的一種說法,有時並不完全可靠,姑且記住即可。

太陽病頭痛,七天以上自癒的,是因為經脈循行已盡的緣故。如果病要再次傳經,就用針灸足陽明經,阻止病邪傳變,則可痊癒。

太陽傷寒,以七天為一個周期,所謂「發於陰者,七日愈」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風寒束縛於體表,血熱阻於內,初期沒有發熱惡寒,接著發熱但仍惡寒,如果正氣足以戰勝邪氣,則在一周期內,汗出則頭痛可癒。頭痛的原因,是皮毛因表寒閉塞,陽氣不能外達,鬱積而上衝的緣故。汗出則表寒消退,皮毛自然舒展,表邪解出汗出,則氣的鬱結也就消除了。

如果病邪未解,七天後就會傳至陽明經,所以說「作再經」。意思是太陽經的病症痊癒後,又傳到另一經,並不是指六經都病變,然後再回到太陽經。太陽經病邪會傳到陽明經,所以瀉趺陽穴以泄其熱,使陽明經氣衰弱而不再傳變,則疾病也會痊癒。這是真正在火災發生前就將柴火搬走的策略,不像近代醫生,等到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治療,等到病情嚴重才處理,簡直是火燒眉毛了。 (足陽明經的趺陽穴,位於足背上繫鞋帶的地方)。

太陽病將要痊癒時,大約在巳時到未時之間。

人體的衛氣運行於體表,體表虛弱則陽氣不能護衛體表,因而罹患傷寒。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從巳時到未時之間。正午陽氣最盛,健康的人是進食午餐的時間,陽明經的正氣最旺盛,此時衛氣強盛,則會出一身汗而痊癒,因為疾病將要退去,不僅僅依靠藥力,也依靠天時地利的幫助。《金匱要略.痙濕暍篇》說:「風濕交侵,全身疼痛,方法是發汗則可痊癒。

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發汗後疾病未癒的,是因為風邪已去,濕邪仍在,所以未癒。」由此可見,寒病得不到太陽的幫助,怎麼能痊癒呢?

風寒感冒表證消退但未痊癒的,十二天痊癒。

風邪屬陽邪,所以風寒感冒痊癒的時間,以六天為一個周期,這是陰數。風寒感冒表證消退,是指解表發汗之後,仍未痊癒,可能頭痛輕微,或咳嗽吐出風痰。仲景先生沒有開方治療,只說「十二日愈」,不希望用藥傷及正氣。如果一定要服藥,可以在陸九芝的《不謝方》中尋找。

病人全身發熱,反而想穿多件衣服的,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全身發冷,反而不想穿衣服的,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傷寒病,雖然外表發熱,卻常常裹被而臥,即使在盛夏,也要穿棉衣,並且想靠近火,還伴有眼珠發熱,鼻腔乾燥,嘴唇起泡的,關鍵是背部如同被冷水澆灌,這是疾病的真實表現,嚴重者如同臥在井水中,但是胸腹部卻沒有痛苦,這是病邪未入裡證的表現,所謂表熱裡寒。此時使用麻黃湯原方,可以出一身汗而痊癒,但是麻黃的劑量,萬萬不可輕,輕則無效(我通常以二、三錢為標準,重症可加到五、六錢,章成之也能這樣用。世人說麻黃發汗,會傷陽氣,我治療多年未見傷陽氣的病例。

現在的醫生只用二、三分,又加蜜灸,所以無效)。如果汗後胃部略微乾燥,可以用調理胃氣的藥物來緩解,大便通暢就沒事了。如果是溫熱病,外表雖然略微寒冷,卻常常迎風而坐,即使在冬天,也想脫衣服,甚至飲冰水洗涼水澡,還說怕熱,這類疾病有實熱被濕痰阻遏,不能外出而手足厥逆的,有體液本來就虧虛而尺脈微弱的,關鍵是口渴想喝冷飲是疾病的真實表現。實熱內伏的,宜用大承氣湯,如同厥陰篇厥逆當下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