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5)
《傷寒發微》 (5)
1. 《傷寒發微》
陰虧陽陷者,宜人參白虎湯,加涼營解渴之品,如麥冬、生地、玉竹、栝蔞根之類,皆可應手奏效。一或錯誤殺人俄頃,學者慎之(此條骨髓但作在裏解,若以為腎主骨,而誤認為熱在少陰,則誤矣)。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中風發於陽,故衛陽外浮,風著肌理之孫絡,閉其外出之路,故營陰內弱。發熱惡風既惡寒並見者,上文所謂「發熱惡寒,發於陽者」是也。風襲肺竅,鼻中有清涕而氣不通,故鼻鳴。風沍肌腠,脾陽內停,水濕不能作汗外達,故胃氣不和而乾嘔。桂枝湯方用桂枝以通肌理達四肢,芍藥以泄孫絡,生薑、甘草、大棗以助脾陽,又恐脾陽之不動也,更飲熱粥以助之,而營陰之弱者振矣。
營陰弱者振,然後汗液由脾而泄於肌腠者,乃能直出皮毛,與衛氣相接,衛始無獨強之弊,所謂「陰陽和而自愈」者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邪薄於外,正氣不得外泄,則上衝於頭,故無論傷寒中風,皆有頭痛之症。兩太陽穴(在目外眥旁)最為空虛,故上衝之氣,此最先受。初病便發熱者,為其發於陽也。當皮毛開泄之時,風襲汗孔之虛,內薄肌腠,肌腠為孫絡叢集之區(草書絲字近形於孫,故《內經》俱作孫絡,即今西醫所謂微絲血管),營氣居之,營氣隨受隨抗,故一病即見發熱。皮毛本開,故汗自出。
風從汗孔入犯肌肉,故惡風。所以用桂枝湯者,取其辛甘發散,但令脾陽內動,營氣自能作汗,從肌理泄出皮毛,然後肌表通徹,風邪即從汗解矣。無如近世庸工,謬以芍藥為酸寒,又不知薑、棗、甘草為扶脾主藥。桂枝、甘草所用不過三五分,生薑不過三片,紅棗不過三枚,桂枝湯乃無復愈疾之功,可笑亦可歎也。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葛根(四兩)
白話文:
《傷寒發微》
陰虛陽衰的人,適合服用人參白虎湯,再加入一些滋陰清熱生津的藥物,例如麥冬、生地、玉竹、栝樓根等等,都能很快見效。但是,如果用藥錯誤,可能很快就會造成不良後果,學習者務必謹慎(這段話重點在於理解骨髓的病變,如果誤以為腎主骨,而錯誤地認為是少陰經的熱證,那就錯了)。
太陽中風,陽氣浮越而陰氣虛弱,陽氣浮越則發熱,陰氣虛弱則自汗,伴隨畏寒、怕風、發熱、鼻塞、噁心嘔吐等症狀,可用桂枝湯治療。
桂枝湯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劈開)
以上五味藥材,研磨後,加水七升,小火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調整藥液溫度至溫和,服用一升。服藥後片刻,再喝一升多點的溫熱稀粥,以增強藥效。溫暖覆蓋病人,約一小時左右,全身微微出汗最佳。不可像水一樣大量出汗,否則病情不會痊癒。如果服用一劑後出汗病情好轉,則停止後續服用,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如果不出汗,則再次服用,依前法。如果仍然不出汗,則縮短服藥間隔,約半日內服用完三劑。如果病情嚴重,則一日一夜內服用完,隨時觀察病情。服用完一劑後,症狀仍然存在,則再次服用。如果一直不出汗,服用到二三劑後,就要禁止食用生冷、黏膩、油膩的食物,以及辛辣、酒、乳酪、腥臭等食物。
中風發病於陽,所以衛陽之氣浮於體表,風邪侵犯肌膚經絡,阻礙陽氣外達,因此營陰內虛。發熱、惡風、惡寒同時出現,就是上文所說的「發熱惡寒,發於陽者」。風邪侵犯肺竅,鼻腔有清水樣鼻涕且氣流不通暢,所以鼻塞。風邪侵犯肌膚腠理,脾陽內停,水濕不能從汗液排出,所以胃氣失和而噁心嘔吐。桂枝湯方中使用桂枝以疏通經絡,使藥力到達四肢;芍藥以疏通經絡;生薑、甘草、大棗以溫補脾陽;又擔心脾陽不足,所以再喝熱粥以助其效力,這樣就能振奮營陰。
營陰得到振奮,然後汗液才能由脾經輸布到肌膚腠理,才能順利排出體表,與衛氣相合,衛氣就不會獨盛,這就是所謂「陰陽調和而自愈」。
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惡風,可用桂枝湯治療。
邪氣滯留在體表,正氣不能外達,則上衝於頭,所以無論傷寒或中風,都會頭痛。太陽穴(位於眼睛外角旁)最為虛弱,所以上衝之氣首先會影響到此處。疾病初期就發熱,是因為邪氣從陽經入侵。當皮膚毛孔開泄時,風邪襲犯汗孔的虛弱部位,入侵肌膚腠理,肌膚腠理是經絡密集的地方(草書的「絲」字形近於「孫」,所以《內經》都寫作「孫絡」,也就是現代西醫所說的微血管),營氣運行其中,營氣會即時抵抗邪氣,所以一患病就出現發熱。皮膚毛孔本是開放的,所以會自汗。
風邪從汗孔侵入肌肉,所以惡風。所以使用桂枝湯,是取其辛甘發散之性,只須使脾陽內動,營氣就能化為汗液,從肌膚腠理排出體表,然後肌表通暢,風邪就能隨著汗液排出。然而近世庸醫,誤以為芍藥性寒,又不知生薑、大棗、甘草是扶助脾陽的主藥。桂枝、甘草的用量不過三五分,生薑不過三片,紅棗不過三枚,這樣的桂枝湯就沒有治癒疾病的功效了,真是可笑又可悲!
太陽病,項背僵硬疼痛,出汗卻仍然惡風,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桂枝加葛根湯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葛根(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