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9)
《傷寒發微》 (9)
1. 痙濕暍篇
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證有太陽,有陽明。濕證有太陰,有太陽。中熱、中暍,雖初病惡寒,而實與傷寒有別,仲師列三證於傷寒之後,正欲使人致辨於疑似之間耳。
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者,名曰剛痙。(此條訂正)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痙,原作痓,陳修園《金匱淺注》以為痙之誤,是也。然何以有剛柔痙之別?蓋人之一身,血熱而水寒,發熱則血熱勝,無汗則水氣未泄。傷寒之證,無汗者多惡寒,則無汗之證,正不得云:「反惡寒。」無汗者表實,水氣遏於外,脈絡張於內,兩不相下,故曰剛痙。若發熱汗出不惡寒,則表氣已疏,無筋脈緊張之象,故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細者,名曰痙,為難治。(此條訂正)
此節節末,當如《金匱》補出「為難治」三字,傳寫譌脫也。太陽病,發熱無汗者,脈必浮緊。有汗者,脈必浮緩。若一見沉脈,便是痙證,故同一發熱有汗之太陽證,而脈反沉遲,即為柔痙,而於桂枝湯本方內,加生津之栝蔞根以濡其筋脈。然則本條之脈沉而細,為標熱本寒,亦宜栝蔞桂枝湯加附子以溫經,而其證當愈。
蓋裏氣不溫,則水寒不能化氣,無生津之藥,不能外濡筋脈,若徒恃桂枝以解肌,正恐津液加耗,而益增強急,故曰難治,非謂此證之不治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太陽之病,有失表而傳陽明者,亦有汗液太泄而傳陽明者。傷寒如此,痙證亦然。惟筋脈強急,則為痙證所獨異,而要亦未嘗不同。曾見燥實之陽明證,亦有兩足拘攣不能履地者,又有從髀關下經伏兔牽右膝而不伸者,要之為大承氣湯證。可以悟發汗致痙之大旨矣。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此節前後絕然二證,不可以混治。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為無汗之剛痙,屬太陽,即《金匱》所謂「葛根湯主之」者是也。時頭熱,至背反張,腸胃及筋脈俱燥,為痙病最劇之證,屬陽明,即《金匱》所謂「可與承氣湯」者是也。中風本先發熱,風從上受而不及於下,故身熱而足寒。
頸項強急,為風寒襲太陽經絡。惡寒者,表未解也,此葛根湯方治所為,寓生津於發汗之中者也。若夫胃熱上薰,則頭熱而面赤。熱邪鬱於腦部,則目脈赤。血熱挾風,循神經上衝顛頂,則獨頭動搖。牙齦筋脈,以液涸而強急,故卒口噤。燥矢鬱於內,筋脈攣於外,故背反張,此大承氣湯方治所為急下存陰,而間不容髮者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其小便。
《內經》云:「濕流關節。」又云:「濕勝則濡瀉。」故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名曰濕痹。痹者,閉塞不通之謂。痹於外,則毛孔塞而汗液不通。譬之不毛之地,蒸氣內鬱。痹於內,則下焦壅而小便不利。譬之濁穢之淖,涓滴不流,表氣不達,則水氣竄於節骱空隙處,筋絡受其浸灌,始則痠疼,繼則煩熱。裏氣不通,則三焦水氣與膏液併居阻其腎藏。
輸尿之上源,粘膩而不泄,水乃上泛竄入迴腸而大便反快。脈沉而細者,太陽之氣不能外內之明證也。師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特據濕痹下焦言之耳。若但見關節疼痛而煩,則濕痹在腰以上,但發其汗即愈。此可於風濕相摶節領悟之。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內經》云:「脾藏濕。」又云:「脾主肌肉。」一身盡疼者,太陽陽氣不宣,肌肉為滋膩之邪所閉塞。血分熱度蘊蒸於內,則發為表熱,而身色如熏黃。大便堅,小便利者,宜桂枝附子湯去桂加朮。小便不利者,宜麻黃加朮湯。已詳陽明繫在太陰條。若八九日間濈然汗出者,大便必硬,宜茵陳蒿湯。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濕家之為病,外痹於毛孔,內痹於下焦,前條已詳言之矣。痹於毛孔,故表汗不泄而但頭汗出。痹於下焦,積垢淤塞水道而小便不利。邪入太陽經輸,故背強。寒水鬱於毛孔之內,故欲得被覆向火。此時表寒未解,下之太早,則太陽寒水內陷胸膈。寒濕在裏,故呃而胸滿。太陽標陽以誤下而陷入膀胱,故丹田有熱。
舌上如苔者,以上濕下熱推之,必白膩而兼有黃色也。熱在下焦,蒸氣上薄陽明,故渴欲飲水。濕在上膈,故不能飲。口燥而心煩,潰潰無奈何之象也。此證出於誤下,師不立方,陳修園以黃連湯補之,最為近理。鄙意於原方加吳茱萸以止呃,似較周密。蓋呃為寒呃,斷非竹茹橘皮湯所能止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太陰濕證,本屬虛寒,血分熱度最低,所忌陽氣外脫,陰液內亡。所冀大便溏泄暢適,則粘滯之腐穢當去。小便一利,其病當愈,而非太陽將傳陽明上濕下燥者可比。若一經誤下,無論粘滯之穢物,如膠痰粘著腸胃,非芒硝、大黃一過之力所能盡,而下後血熱不能外達,或轉致陰陽離決。陽上脫,則額上汗出微喘。
小便復利者,必死,其陽脫而陰復不守也。陰氣脫,則下利不止而亦死。為其迴腸旋折之處,不復留頓裏陽,不能運化水氣而陰氣下絕也。
問曰:「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太陽之證,身疼痛者,救表皆宜麻黃湯,惟濕證則非一汗所能愈,以太陽與太陰同病也。故治濕證,但有麻黃加朮湯、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表裏同治,然後風濕俱去,此風濕初病無汗之治法也。但方治固宜抉擇,寒病向愈,亦貴有天陽之助。師言:「值天陰雨不止,醫發其汗,汗大出,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者。
」一以見麻黃湯之不合於風濕,一以見發汗之必當其時。蓋陰雨不止之時,地中水氣上蒸,空中水氣下降,人體中粘滯不化之濕,方且應天時而發,故有天將雨而足先癢者,亦有當雨而肚腹脹滿者,乃又虛其毛孔以為受濕之地,開門揖盜,是表裏兩受其困也。即使風濕並治,期病者微汗而解,且猶不愈,況令汗大泄乎!但此特為風濕無汗者言之耳。
若夫汗出惡風,及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者,《金匱》另有方治,不在此條例。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病上半身疼痛,雖非一身盡疼者可比,要為濕傷肌肉,肌肉為絡脈所聚,血熱與濕邪相抗,因而發熱。濕家身色本黃,濕在上體,故但面黃。濕困肌理而傷及肺氣,因而喘息,頭痛鼻塞而煩,腦氣為風濕所阻也。脈不沉細而大,則證象在表,其為當發汗與否,尚未可定。觀其尚能飲食,腹中無病,但見頭痛鼻塞,即可知為風中於腦。
吾鄉陳葆厚先生每用細辛、薄荷、豆蔻研末,令病者吸入鼻中,時有小效,此亦納藥鼻中之意也。然此證風中於腦,濕凝而氣阻,似不如用荊芥、防風、蔓荊子、紫蘇、蟬衣等煎湯,薰令汗出,似較納藥鼻中為勝,併附存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風傷皮毛,寒傷肌腠,乃病身疼。《內經》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者。」此證是也。蓋風寒由表入肌,汗液未泄者,悉凝聚而成寒濕。濕傷肌肉,故一身盡疼。衛氣外閉,營血內抗,是生表熱。此即前條法當汗出而解之證。若疼痛甚者,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表熱甚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或用麻黃加朮湯,隨證酌劑可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近日市醫動稱伏氣,此謬論也。夫太陽篇中,既明言太陽溫病矣。此更言太陽中熱,太陽中暍,可見六氣外感,斷無伏氣可言。如《內經》所言,病傷寒而成熱者,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不過謂一二日間,寒病化熱,非謂冬令之傷寒久伏,至夏令而化熱也。不然,傷寒三候,陽明脈大,失時不治,有津液枯竭而死者,正恐當夏至前後而墓草荒矣,故曰言伏氣者謬也。暍之為義,從日從渴者,謂暴於日中而渴也。
今有暴於烈日之中燥渴不止者,計惟以涼水徐與之,使不傷其正氣。設有醫者在旁,津津而談伏氣,則鄉愚皆笑之矣,謂明係今日所受之病,何醫生善言隔年事也。夏令皮毛開泄,熱邪直中肌腠,肌腠受灼,故汗出。所以惡寒者,皮毛虛而風犯之也。身熱而渴,汗出則津液少而血分增熱,故肌肉俱熱,胃汁外散,故渴也。
此證仲景用人參白虎湯,與太陽篇渴欲飲水及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同法,可見本條之惡寒,正與太陽篇之微惡寒同。明者辨之。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有陽熱之中暍,有陰寒之中暍。太陽中暍固屬熱證,至於身熱疼重,脈微弱,便可決為濕困脾陽。脾主肌肉,天陽外迫故身熱。寒濕壅阻肌理,故疼重。人身之毛孔一日不死,則一日悍氣外泄,不能不受水。然則師云:「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其旨安在?蓋畏熱之人,日以涼水浸灌,則皮中汗液悉化寒水可知。水行皮中者,為本體汗液外受涼水所化,而非皮毛之可以進水也。
皮毛無汗,陽氣不得外泄,肌肉困於水濕,血熱被壓,故脈微弱。仲師於《金匱》出一物瓜蒂湯,歷來注家,不知其效用。予治新北門永興隆板箱店顧五郎親見試之,時甲子六月也。予甫臨病者臥榻,病者默默不語,身重不能自轉側,診其脈則微弱,證情略同太陽中暍,獨多一嘔吐,攷其病因,始則飲高梁大醉,醉後口渴,繼以井水浸香瓜五六枚,卒然暈倒。因念酒性外發,遏以涼水浸瓜,涼氣內薄,濕乃併入肌腠,此與傷冷水水行皮中正復相似。
予乃使店友向市中取香瓜蒂四十餘枚,煎湯進之,入口不吐。須臾盡一甌,再索再進,病者即沉沉睡,遍身微汗,迨醒而諸恙悉愈矣。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發熱甚,數下則淋甚。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全似太陽表寒證,所異者,脈不見浮緊而見弦細芤遲耳。衛虛故弦細,營虛故芤遲,見此脈者,不當汗下。全書成例具在,不可誣也。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則陰虛之的證矣。然但憑證象而論,惡寒身痛似麻黃證,身熱口開前板齒燥似承氣證。
然衛陽本虛之人,發汗則其表益虛,故惡寒甚。以營陰本虛之人,下之則重傷其陰而淋甚。以陰虧之人而加溫鍼,故發熱甚。此證忌汗下被火,與太陽溫病絕相類,所不同者,營衛兩虛耳,故脈證不同如此。按此亦人參白虎湯證,若西瓜汁、梨汁、荷葉露、銀花露,並可用之以解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