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
《傷寒發微》 (10)
1. 跋
余八九歲入塾時,家君即酷嗜岐黃家言,間為人治病,輒著奇效。時年甫三十,以當時肆力舉業文字,未遑問世。嗣後南走湖湘,北游齊魯,行篋中恒以方書自隨,未嘗一日暫廢,及自濰縣歸,家居數載,暇即與里中錢性芳、朱翔雲、馮箴若諸先生互相討論,以闡發經旨為要務,而以劉、李、張、朱之溺於一偏為非是。里中時醫聞之,多河漢其言而不之信。
以是不洽於眾口,道尼不行。歲己未,懸壺於滬上,以利濟世人疾若為事,亦不屑屑於診金之多寡,以是貧病者咸感賴之。嗣是孟河丁甘先生復聘主廣益中醫專門學校講席授課,益肆力於醫。於《傷寒》《金匱》二書,尤多所論著,於經文之錯誤,多所改正,不取前人之望文生訓。
庚午年,始成《傷寒發微》一書,命男及吳縣門人陳道南分任鈔寫,稿藏於家。今年春,始託丁君濟華擔任剞劂,而校正文字之役則囑沈君石頑。二君皆曾受學於家君者,故尤服膺師說。昔漢人治經,貴重師承,故兩漢經生,多以經術名世。若二君者,其亦有漢人之遺意乎。
余不文,樂二君之相與有成,而家君之書行將傳世也。爰略書數語於後,以誌其梗概云。
辛未五月端節後二日,男錫嘉謹跋。
白話文:
在我八九歲開始讀書的時候,父親就非常熱愛中醫學說,偶爾幫人治病,總是能獲得驚人的效果。那時他才三十歲,因為當時全力投入科舉考試的準備,沒有時間去公開行醫。之後,他南下湖南、湖北,北上山東、山東,行李中總是帶著醫書,一天都不曾放棄過。等到從濰縣回家後,在家待了好幾年,閒暇時就會和鄉裏的錢性芳、朱翔雲、馮箴若等多位先生互相研討醫學,主要任務就是闡述經典的醫學思想,並認為劉、李、張、朱等人對某一偏方的沉迷是錯誤的。鄉裏的醫生聽到這些,大多不相信他的理論。
因此,他不被大眾所接受,他的醫術也無法得到施展。己未年,他在上海開業,以救治世人的疾病為職志,對於診金的多少並不介意,因此許多貧困的病人都感激他。之後,孟河的丁甘先生聘請他擔任廣益中醫專門學校的講師,他更加深入研究醫學。在《傷寒》、《金匱》這兩本書上,他發表了許多論述,對於經文中的錯誤,他也進行了許多修正,不採納前人對醫學詞彙的誤解。
庚午年,他終於完成了《傷寒發微》這本書,讓我和吳縣的學生陳道南分工抄寫,原稿放在家中。今年春天,他把刻印的工作交給了丁濟華先生,而文字校正的工作則交給了沈石頑先生。這兩位先生都曾經跟隨父親學習,所以特別認同父親的理論。過去漢朝的人研究經典,非常重視師承,所以兩漢的經學家,多以精通經書而聞名。像這兩位先生,他們也有漢朝人留下的精神吧。
我雖不懂文采,但高興看到這兩位先生一起完成這項工作,而父親的書即將傳世。因此,我在這裡簡單寫下一些話,來描述這本書的大致內容。
辛未年五月端午節後第二天,兒子錫嘉謹慎地寫下了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