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6)
《傷寒發微》 (6)
1. 《傷寒發微》
上六味,以水七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須啜粥,餘如桂枝將息及禁忌法。
太陽經脈,出腦下項,挾脊抵腰中。寒邪隨經下陷,則項背強几几。几几,鳥之短羽貌,猶詩所謂「不能奮飛」也。邪阻太陽經隧,至於拘縶不解,坐臥行起,無不牽掣,一似寒邪傷於表分,經脈被束而不舒,然果係寒鬱於表,即不當見汗出惡風之中風證,今乃反見汗出惡風,則其為桂枝證無疑。
但病邪既陷太陽經輸,固當加葛根以提而出之,其不用葛根湯者,有汗則皮毛本開,不必再用麻黃也。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太陽之病本無當下之理,一經誤下,則變證百出。魄汗未盡,挾表寒內陷,則利遂不止而病寒濕,此宜用四逆、理中者也。挾標陽內陷,則轉為協熱利,此宜用大承氣者也。若標陽並寒水,因誤下而停蓄膈上,則為大小結胸,此宜大陷胸湯、小陷胸湯者也。若表寒因之而留滯心下,則結而成痞,此宜用瀉心湯者也。
又其甚者,寒濕太重,一下而成無陽之藏結,是又在不可攻之例矣。是故一經下陷,而氣不還者,則氣不上衝。下陷而有所留滯,則氣亦不上衝,所以不得與桂枝湯者,為其已成壞病也。惟其雖經誤下,而氣仍欲出表,不甚則為微喘,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主之,甚則利不止而脈促,葛根湯主之。要其為氣上衝則一也。
蓋仲師雖言可與桂枝湯,一於本方加厚朴、杏仁,一於本方加麻黃、葛根,固未嘗不可隨證變通耳。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仲師但言「桂枝不中與」。又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然未嘗標明何證何方,令人無從揣測,此當研求而得其大要,以為臨證標準。假如發汗溫針亡陽,則有脈微身寒之變,宜桂枝加附子湯。吐傷中氣,氣逆脈促者,宜生薑半夏湯。
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脈濡滑者,宜四逆、理中輩。汗吐下溫針之後,陽明生燥,脈洪渴飲者,宜人參白虎湯。發汗燒針,陽浮於外,吸引少腹之氣上衝,欲作奔豚,則宜桂枝加桂湯。發汗後臍下微有水氣,欲作奔豚,則宜苓桂甘棗湯。散見於《傷寒》《金匱》者,不勝枚舉。
略標出之,以俟學者類推。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桂枝解肌,所以別於麻黃之解表,而於發熱有汗惡風者宜之。若脈浮緊汗不出者,邪正方相持於皮毛,所賴營氣未虛,血熱足與外寒相抵,奈何在表之寒邪,不驅之外泄,而反引之入裏乎!不特此也。皮毛不開而張發肌理之陽氣,外不得泄而鬱於皮毛之內,不病喘逆,即增煩燥。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取上六味藥材,加水七升,放入藥材煎煮,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不需喝粥,其他照桂枝湯的休養及禁忌方法。
太陽經脈從腦後往下,沿著脊椎到達腰部。寒邪循經下陷,就會導致項部和背部僵硬疼痛。這種僵硬疼痛,像鳥的短羽一樣,如同詩中所說的「不能奮飛」。邪氣阻滯太陽經脈,導致身體拘緊疼痛,坐臥行走都牽扯疼痛,看起來像是寒邪傷及肌表,經脈被束縛而不能舒展。但如果真的是寒邪鬱滯於表,就不會出現汗出惡風的中風症狀,現在卻出現汗出惡風,那麼這就是桂枝證無疑了。
但是,如果病邪已經下陷到太陽經脈,就應該加葛根來提引它出來。不用葛根湯的原因是,如果已經出汗,則皮毛已經開洩,就不必再用麻黃了。
太陽病,瀉下之後,如果氣往上衝,可以用桂枝湯。如果氣不上衝,就不能用桂枝湯。
太陽病本來不應該瀉下,一旦誤下,就會出現各種變證。汗未盡,表寒內陷,就會瀉痢不止,而導致寒濕病,這時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如果表陽內陷,就會轉為協熱瀉痢,這時應該用大承氣湯。如果表陽和寒水因為誤下而停滯在膈上,就會形成大小結胸,這時應該用大陷胸湯、小陷胸湯。如果表寒因此停滯在心下,就會結成痞塊,這時應該用瀉心湯。
病情嚴重者,寒濕太重,瀉下後導致無陽的臟腑凝聚,這就更不可攻治了。所以,一旦瀉下後,氣機不能回升,則氣不上衝;瀉下後有所停滯,則氣亦不上衝,因此不能用桂枝湯,因為病情已經惡化了。即使是誤下之後,但氣機仍想外達,如果病情不重,則會出現輕微喘息,可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療;如果病情嚴重,瀉痢不止,脈象急促,則可用葛根湯治療。總之,都是因為氣機上衝。
張仲景雖然說可以用桂枝湯,一種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厚朴、杏仁,一種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麻黃、葛根,其實可以根據病情變化靈活運用。
太陽病三日,已經發汗。如果再吐瀉、溫針,症狀仍然沒有好轉,這就是壞病,不能用桂枝湯。觀察脈象和症狀,知道犯了什麼逆證,再根據症狀治療。
太陽病,汗吐下溫針治療後症狀仍未好轉,張仲景只說「桂枝不中與」。又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但沒有明確指出是什麼症狀用什麼方劑,讓人無法推測,這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其要領,作為臨床診斷的標準。例如,發汗溫針傷及陽氣,就會出現脈象微弱、身體寒冷的變化,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嘔吐損傷中氣,氣逆脈促,應該用生薑半夏湯。
瀉下後寒水下陷,瀉痢不止,脈象濡滑,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之類的方劑。汗吐下溫針之後,陽明經出現乾燥,脈象洪大,口渴飲水,應該用人參白虎湯。發汗、針灸後,陽氣浮於體表,吸引少腹之氣上衝,想要發生奔豚病,則應該用桂枝加桂湯。發汗後臍下略有水氣,想要發生奔豚病,則應該用苓桂甘棗湯。散見於《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裡只是略微列舉一些,以便學習者類推。
桂枝主要是解肌發表,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但不出汗,就不能用它。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不要用錯了。
桂枝解肌發表,所以與麻黃的解表不同,用於發熱出汗惡風的病人。如果脈象浮緊不出汗,邪正之氣相持於皮毛,依靠營氣未虛,血熱足以抵禦外寒,為什麼要把表層的寒邪不驅除出去,反而引導它進入裡邊呢!不僅如此,皮毛不開洩,張發肌理的陽氣,外邊不能排洩而鬱滯在皮毛內部,就會出現喘逆,或者加重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