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5)
《金匱發微》 (15)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藥可與病氣相抵,而地中之濕,與雨中之寒,決非藥力所能及,故雖發汗,病必不愈(說解《傷寒發微》)。
濕家,病身上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家身上疼,非一身盡疼之比。風濕在皮毛,故發熱。濕鬱則發黃,濕在上體故面黃。肺氣不宣故喘。頭痛鼻塞,風濕入腦之明證也。惟內藥鼻中則愈,仲師未出方治。予每用煎藥薰腦之法,傾藥於盆,以布幕首薰之,汗出則愈(詳《傷寒發微》,頭痛甚者加獨活)。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筋)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太陽寒水,發於外者為汗,壅阻皮毛之內即成濕。故太陽傷寒,皮毛不開,無汗惡寒發熱體痛者,宜麻黃湯以汗之。濕家發熱身疼者,宜麻黃加朮湯以汗之。加朮者,所以去中焦之濕也。蓋水濕凝冱肌肉,血絡停阻,乃病疼痛。癰疽之生,患處必先疼痛者,血絡瘀結為之也。
故欲已疼痛者,必先通其不通之血絡。陰疽之用陽和湯,亦即此意。若急於求救,而灼艾以灸之,斷蔥以熨之,或熾炭以薰之,毛孔之內,汗液被灼成菌,汗乃愈不得出,而血絡之瘀阻如故也。況火劫發汗,汗泄而傷血分,更有發黃、吐血、衄血之變乎。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半斤)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匕者,茶匙也。四錢匕者,四茶匙也)。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一身盡疼,為寒濕凝冱肌理,血絡阻滯作痛,若陰疽然,前文已詳言之。發熱者,寒濕外閉,血分之熱度,以阻阨而增劇也。日晡所為地中蒸氣上騰之時,屬太陰濕土,故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所以解於申至戌上者,為熱盛之證。當遇陽衰退陰盛而差也。明乎此,可知申至戌上為太陰主氣,濕與濕相感,故風濕之證,當日晡所劇。
究病之所由成,則或由汗出當風,或由久傷取冷。《內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皮毛,務令濕邪和表熱,由皮毛一泄而盡,其病當愈。師所以用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者,則以薏苡能去濕故也。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藥物可以抵禦病邪,但地底的濕氣和雨中的寒氣,卻非藥力所能及,因此即使發汗,病也未必痊癒(引述《傷寒發微》)。
濕邪導致的疾病,患者身上疼痛,發熱,面色發黃且喘息,頭痛鼻塞且煩躁,脈象洪大,卻還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無恙,疾病在頭部寒濕鬱結,所以鼻塞,藥物滴入鼻中就能痊癒。
濕邪引起的身上疼痛,並非全身劇痛。風濕侵犯皮毛,所以發熱。濕邪鬱滯則面色發黃,濕邪在上半身,所以面黃。肺氣不通暢,所以喘息。頭痛鼻塞,是風濕入腦的明顯證據。唯獨藥物滴入鼻中才能痊癒,仲景大師未曾留下治療此症的方劑。我經常使用煎藥薰腦的方法,將藥液倒入盆中,用布遮蓋頭部熏蒸,汗出則病癒(詳見《傷寒發微》),頭痛嚴重者,可以加用獨活。
濕邪導致的疾病,患者身體煩躁疼痛,可以使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切忌用火攻。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筋)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白朮(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九升水煎煮,先煮麻黃至水減二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太陽經受寒邪侵襲,寒邪外泄為汗,若阻塞於皮毛之內則形成濕邪。因此,太陽傷寒,皮毛不開,無汗,惡寒發熱,渾身疼痛者,宜用麻黃湯發汗。濕邪導致的發熱身痛,宜用麻黃加朮湯發汗。加入白朮,是為了去除中焦的濕邪。因為水濕凝結於肌肉,阻礙血脈運行,才會疼痛。癰疽的發生,患處必先疼痛,也是因為血脈瘀結。
所以要想止痛,必須先疏通不通暢的血脈。陰疽使用陽和湯,也是基於這個道理。如果急於求治,用艾灸灼燒,用蔥白熨貼,或用熾熱的炭火熏蒸,毛孔內部的汗液會被灼傷而形成膿液,汗液反而出不來,而血脈瘀阻依舊。況且,用火攻發汗,會傷及血液,還會導致發黃、吐血、鼻出血等併發症。
患者渾身劇痛,發熱,午後加劇,這稱為風濕。此病是汗出當風,或久受寒邪侵襲所致。可以使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半斤) 杏仁(十個,去皮尖) 薏苡仁(半兩) 甘草(一兩,炙)
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茶匙(四錢匕,匕指茶匙)。用一盞半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微微出汗,避免吹風。
全身劇痛,是寒濕凝結於肌理,血脈阻滯而疼痛,如同陰疽,前文已詳細說明。發熱是因為寒濕外閉,血分中的熱度因阻滯而加劇。午後加重,是因為地中蒸氣上騰之時,屬太陰濕土,所以陽明病將要痊癒時,從申時(下午三點)到戌時(下午七點)加重。所以申時到戌時加重,是熱盛的證候,等到陽氣衰退陰氣盛時就會減輕。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申時到戌時是太陰主氣,濕邪與濕邪互相影響,所以風濕病症,在午後加劇。
究其病因,可能是汗出當風,或久受寒邪侵襲。《內經》說:「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皮毛,務必使濕邪和表熱,從皮毛排出,疾病就會痊癒。方劑中使用麻黃湯去除桂枝,加入薏苡仁,是因為薏苡仁能除濕。
風濕,脈象浮,身體沉重,汗出,惡風,可用防己黃耆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