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4)
《金匱發微》 (14)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大便有日三四行,而飲食如故者,是宜五苓散倍桂枝。但得陽氣漸通,而小便自暢,大便之溏泄,固當以不治治之。餘解詳《傷寒發微》,不贅。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薰黃也。
濕家之病,起於太陽寒水。表汗不出,則鬱於肌理,而血絡為之不通。一身盡疼者,寒濕凝冱肌腠也。此證始則惡寒,繼則發熱,終則濕熱蘊蒸,而身色晦暗如薰黃。濕證小便不利,大率以麻黃加朮為主方。師所以不出方治者,要以病變多端,隨病者之體溫為進退。血分溫度不足,易於化寒,溫度太高,易於化燥,未可執一論治也。說解詳《傷寒發微》。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但頭汗出,約有二端。陽熱之證,陰液內竭,則但頭汗出。寒濕之證,毛孔閉塞,則亦但頭汗出。寒濕鬱於經輸,故背強(此與太陽病之項背強同)。寒冱皮毛,內連肌肉,惡寒甚者,遂欲得被向火(此與太陽傷寒同),此時正宜麻黃加朮湯以發其汗,使水氣外達。中氣化燥,不得已而後下,然下之太早,水氣太甚,隨藥內陷,與人體之膏液並居,留於上膈,則病寒呃胸滿。陷於下焦,則滋膩之濕,阻於水道,小便為之不利。
此證寒濕在上,鬱熱在下,故有時渴欲飲水,水入口而不能不嚥。仲師不立方治,陳修園補用黃連湯(語詳《傷寒發微》)。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與水異,水可從小便去,而濕不可去,水清而濕濁也。濕與燥反,燥結者易攻,而濕不可攻,燥易去而濕粘滯也。故下之而濕流上膈,故有胸滿小便不利之變,但此猶易為治也。至下後陽氣上脫,至於額上汗出如珠,微喘而氣咻咻若不續,陰液下脫,而小便反利,或下利不止,疾乃不可為矣。
按傷寒陽明證,於下法往往慎重者,亦以太陽之傳陽明,下燥不勝上濕,恐下後利遂不止也。否則宿食下利脈滑者,猶當用大承氣湯,何獨於陽明證而反不輕用乎!
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太陽病,發汗後,或自汗,風邪乘之,毛孔閉塞,汗液之未盡者,留著肌理成濕,一身肌肉盡痛,是為風濕相摶。此證本應發汗,與太陽傷寒之體痛同,後文麻黃加朮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其主方也。以麻黃之發汗,白朮、薏苡之去濕,本期風濕俱去。然適當天時陰雨,病必不去。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如果病人一天大便三、四次,但飲食如常,應該服用五苓散,並將桂枝的用量加倍。只要陽氣逐漸通暢,小便自然就會順利,大便溏瀉的問題,就可以不用特別治療。其餘詳細說明,請參閱《傷寒發微》,在此不再贅述。
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都會疼痛,發熱,面色像熏黃一樣。
濕邪引起的疾病,源於太陽經的寒邪和水邪。如果表層汗液不能排出,就會鬱積在肌膚組織裡,導致血液循環不通暢。全身疼痛是因為寒濕凝結阻塞在肌膚腠理。這種病症,開始會惡寒,接著發熱,最後會變成濕熱蘊積蒸騰,導致面色晦暗,像熏黃一樣。濕邪引起的病症,小便不利,通常以麻黃加朮湯為主方。老師不直接開具處方治療的原因,是因為病情變化多端,需根據病人的體溫調整用藥。血液循環溫度不足,容易轉化為寒邪,溫度過高,容易轉化為燥邪,不能一概而論。詳細說明,請參閱《傷寒發微》。
濕邪引起的疾病,病人只有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如果過早服用瀉下藥,就會出現呃逆,或者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像胎垢一樣,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想喝水卻喝不了,所以口乾煩躁。
只有頭部出汗,大概有兩種情況。陽熱證是陰液內耗,所以只有頭部出汗。寒濕證是毛孔閉塞,所以也只有頭部出汗。寒濕鬱結在經絡,所以背部僵硬(這與太陽病的項背強硬相同)。寒邪凝結在皮膚毛髮,內連肌肉,惡寒嚴重的人,就會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這與太陽傷寒相同),此時正應該服用麻黃加朮湯來發汗,讓水氣排出體外。中氣化燥,不得已才瀉下,但是瀉下太早,水氣過盛,藥物隨之內陷,與人體的津液聚集在一起,停留在上膈,就會出現呃逆、胸悶。如果下陷到下焦,則黏膩的濕邪會阻塞水道,導致小便不利。
這種病症是寒濕在上,鬱熱在下,所以有時想喝水,但水入口卻吞咽不了。仲景老師沒有制定固定的處方治療,陳修園補充使用黃連湯(詳見《傷寒發微》)。
濕邪引起的疾病,服用瀉下藥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通暢,就會死亡。如果瀉下不止,也會死亡。
濕邪和水邪不同,水可以通過小便排出,而濕邪卻不能排出,水清澈而濕邪濁滯。濕邪與燥邪相反,燥邪凝結的容易攻克,而濕邪不能攻克,燥邪容易去除而濕邪黏滯。所以瀉下後濕邪流向上膈,所以會有胸悶、小便不利等變化,但這還比較容易治療。等到瀉下後陽氣上浮脫落,出現額頭汗出如珠,輕微喘息,氣息微弱像是接不上氣一樣,陰液下脫,小便反而通暢,或者瀉下不止,病情就不可治療了。
按照傷寒陽明證,對於瀉下治療往往很謹慎,也是因為太陽病傳變到陽明,下焦燥熱不能勝過上焦濕邪,擔心瀉下後瀉下不止。否則,宿食引起的瀉下,脈象滑利,還應該使用大承氣湯,為什麼偏偏陽明證就不輕易使用呢?
風濕邪互相搏結,全身疼痛,應該通過發汗來治療。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汗後,汗出很多,只是風邪去除了,濕邪還在,所以病情沒有好轉。如果治療風濕病,只要微微感覺像是要出汗了,風濕邪就會同時去除。
太陽病,發汗後,或者自汗,風邪乘虛而入,毛孔閉塞,沒有排出的汗液,停留在肌膚組織裡變成濕邪,全身肌肉都疼痛,這就是風濕邪互相搏結。這種病症原本應該發汗,和太陽傷寒引起的體痛相同,後文提到的麻黃加朮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就是主要的處方。用麻黃發汗,用白朮、薏苡仁除濕,原本希望風濕邪同時去除。但是恰逢陰雨天氣,病情就一定不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