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3)
《金匱發微》 (13)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而君栝蔞根,仍從太陽中風之桂枝湯,以宣脾陽而達營分,使衛與營和,汗出熱清,筋得所養,而柔痙可以不作矣。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甘草炙、芍藥(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三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此與太陽篇下後氣上衝,可與桂枝湯如前法同。惟筋脈強急,牙關緊而見口噤,風痰阻塞會厭而不得語,實為剛痙見端。以氣上衝而用桂枝,此為太陽中風正治法。惟本證為風寒兩感,寒冱皮毛,內阻肺氣,故外見無汗,內則會厭隔阻,故本方於桂枝湯加麻黃,期於肌表雙解。
太陽經輸在背,邪陷經輸,久鬱生燥,於是有背反張,臥不著席之變,故於肌表雙解外,復加葛根,從經輸達邪外出,而剛痙可以立解,所謂上工治未病也。按此方本為太陽標熱下陷經輸而設,故加清熱潤燥上升之葛根,於背強痛者宜之。推原痙病所由成,以外風陷入太陽為標準,無論剛痙、柔痙一也。
柔痙起於中風,故用栝蔞桂枝湯,栝蔞蔓生上行,主清經絡之熱,功用與葛根同。剛痙之成,起於風寒兩感,故用葛根湯。蓋非風不能生燥,非風竄經輸,必不成痙。可以識立方之旨矣。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二升,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利,餘勿服。
風燥入陽明之府,津液受灼,上膈乃有濕痰。痰阻胸膈,則胸滿。風痰塞會厭,而陽熱上灼,牙關之筋燥急,則口噤。背脊經輸乾燥,則臥不著席。周身筋脈液乾而縮,故腳攣於下,齒齘於上,可與大承氣湯,此亦急下存陰之義也。蓋必泄其燥熱,然後膈上之風痰,得以下行,周身筋脈,亦以不受薰灼而舒矣。
下後棄其餘藥者,正以所急在筋脈,非燥矢宿食可比,故不曰宜而曰可與。獨怪近世兒科,既不識痙病所由來,而概名為驚風,妄投鎮驚祛風之藥,殺人無算,為可恨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利。
前篇曰濕流關節,又曰濕傷於下。蓋太陽病汗出不徹,由腠理流入肢節空隙,因病痠疼,是為歷節所由起。陽氣為寒濕所遏,故內煩。脈之沉細,在痙病為寒水在下不能化氣,濕病亦然。濕者,水及膏液合併,滯而不流,若痰涎。然下焦垢膩,故小便不利。水道壅塞不通,溢入迴腸,故大便反快。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使用栝蔞根,配合太陽中風的桂枝湯,可以宣通脾陽,達到營分,使衛氣與營氣調和,汗液排出,熱退,筋脈得到滋養,就能緩解痙攣。
太陽病,沒有汗,反而小便減少,氣體往上衝到胸部,嘴巴緊閉說不出話,將要發作強烈的痙攣,用葛根湯治療。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用一斗水,先煮麻黃、葛根,煮到減少三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用喝粥,其他的調理方法和禁忌事項與桂枝湯相同。
太陽病沒有汗,小便反而減少,氣體往上衝,這與太陽篇中後期氣體往上衝的情況相似,可以按照桂枝湯的治療方法。只是筋脈強硬緊繃,牙關緊閉說不出話,風痰阻塞會厭導致無法說話,這是強烈痙攣的徵兆。因為氣體往上衝而使用桂枝湯,這是治療太陽中風的正確方法。但本症是風寒兩種邪氣入侵,寒邪阻塞皮毛,內阻肺氣,所以外在表現為無汗,內在則會厭受阻,所以本方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添加麻黃,目的是在肌表雙向疏解。
太陽經脈輸布在背部,邪氣入侵經脈,長期鬱積產生燥熱,於是出現背部反張、臥床不安的症狀,所以除了在肌表雙向疏解之外,又加了葛根,從經脈疏通邪氣排出體外,這樣強烈的痙攣就能立即解除,這就是所謂的「上工治未病」。這個方子本來是針對太陽經標證熱邪下降入侵經脈而設的,所以添加了清熱潤燥、向上升發的葛根,對於背部強痛的患者適用。追溯痙攣疾病的成因,以外邪風寒入侵太陽經為標準,無論是強烈痙攣還是輕微痙攣,都一樣。
輕微痙攣源於中風,所以用栝蔞桂枝湯,栝蔞蔓生向上,主要清熱經絡,功效與葛根相同。強烈痙攣的形成,源於風寒兩種邪氣入侵,所以用葛根湯。因為沒有風就不能產生燥熱,沒有風邪竄入經脈,就不會形成痙攣。由此可以了解方劑的用意。
痙攣為病,胸部滿悶,嘴巴緊閉,臥床不安,腳部抽筋,必定會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用一斗水,先煮枳實、厚朴,煮到五升,去掉藥渣,加入大黃煮到二升,再加入芒硝,用微火再煮沸騰一兩次,分次溫熱服用,大便通暢後,就不要再服用了。
風燥進入陽明經,津液被灼傷,上焦就會有濕痰。痰阻胸膈,就會胸部滿悶。風痰阻塞會厭,陽熱向上灼傷,牙關的筋脈乾燥緊繃,就會嘴巴緊閉。背脊經脈乾燥,就會臥床不安。全身筋脈乾燥收縮,所以腳部抽筋,牙齒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這是急救存陰的意義。必須瀉掉燥熱,然後上焦的風痰才能下降,全身筋脈才能不受灼傷而舒緩。
後面捨棄其他藥物,正是因為病情緊急在於筋脈,不像燥熱宿食可以相比,所以不是說「應該」而是說「可以用」。只是奇怪近世兒科,既不了解痙攣疾病的來源,就概括命名為驚風,胡亂使用鎮驚祛風的藥物,殺死無數人,真是可恨!
太陽病,關節疼痛並且煩躁,脈象沉而細,這叫做中濕,也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只需通利小便即可。
前文說濕邪流注關節,又說濕邪傷害下焦。因為太陽病汗出不透,由皮膚毛孔流入肢節空隙,導致酸痛,這就是歷節病的成因。陽氣被寒濕阻遏,所以內煩。脈象沉細,在痙攣病中是寒水在下不能化氣,濕病也是如此。濕邪,是水和膏液混合,停滯不流,像痰涎一樣。因為下焦污濁,所以小便不利。水道阻塞不通,溢入迴腸,所以大便反而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