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2)
《金匱發微》 (12)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愚按「若發其汗其脈如蛇」,獨承上「時頭熱面赤」以下言之,非承上「身熱足寒」證言之也。《內經》云:「肝主筋,肝藏血虛生燥,則其脈弦急。」後文所謂「直上下行」是也。發其汗,其脈如蛇,乃肝之真藏脈見。五藏風寒積聚篇所謂「肝死脈,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是也。
蓋痙病脈本弦急,重發汗,則經脈益燥,直上下行之弦脈,一變而成屈曲難伸之狀。脈固如此,筋亦宜然,一身之拘急可知矣。黃坤載以為即直上下行,非是。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及伏弦者,痙(此節承上節言之。脈如故,即上之其脈如蛇也)。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之成,始於太陽,而傳於陽明。太陽水氣,受陽明燥化,陰液消爍,筋脈乃燥。但陽明不從標本而從中氣,容有一轉而入太陰者,傷寒太陽篇「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即此證也。痙病本由血少,統血之脾藏當虛,而復以發汗張其虛氣,病乃轉入太陰,而腹部虛脹,病機由表入裏,筋脈不更受灼,故為欲解。惟下文脈如故,反伏弦,則殊不可通。
沉弦則非曲如蛇行矣,何得云如故耶。按此「反」字,當為「及」字,傳寫之誤也。脈如故,即上節「曲如蛇行」之謂。沉弦,即下節「直上下行」。其所以屈曲如蛇者,為其脈中營氣不足,汗後陽氣暴張,氣欲行而血不從也。所以直上下行者,為血分熱度增高,脈道流行,暴張而不和也。
夫血少則筋燥,懸生物之筋於風中可證也。熱血灼筋,則筋亦暴縮,投生物之肉於沸油中可證也。故痙病之作,由於筋之受灼,驗之於脈,無不可知。血虛固傷筋,血熱亦傷筋也。
痙病,有灸瘡,難治。
痙病為風燥傷筋之證。血虛不能養筋,而復加以灸瘡,使其證屬中風傳來,則當用栝蔞根以生津,桂枝湯以發汗。然又恐犯瘡家發汗之戒,故云難治。但裏急於外,又不當先治灸瘡。竊意先用芍藥、甘草加生地以舒筋,加黃耆、防風以散風,外用壙灰年久者,調桐油以清熱毒而生肌,其病當愈。陳修園淺註謂借用風引湯去桂枝、乾薑一半,研末煮服,往往獲效。
蓋此方主清熱祛風,揆之於裏,當自可用。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其證備,則頸項強痛。發熱自汗,惡風之證也。身體強几几,背強急而不能舒展,邪陷太陽經輸也。自非將成痙證,則有汗之中風,脈宜浮緩,而不宜沉遲。夫痙脈伏弦,沉即為伏,遲為營氣不足,此正與太陽篇「無血,尺中遲」者同例。血不養筋,而見沉伏之痙脈,故以培養津液為主。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筆者認為,「若發其汗其脈如蛇」這句話,只承接上文「時頭熱面赤」的描述,並非承接「身熱足寒」的症狀。 《內經》說:「肝主筋,肝藏血虛生燥,則其脈弦急。」 後文所說的「直上下行」脈象就是這個道理。發汗後脈象如蛇,是肝臟精血虧虛的表現。 《五藏風寒積聚篇》中所說的「肝死脈,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也是同樣的道理。
痙病的脈象原本就是弦急,再次發汗後,經脈更加乾燥,原本直上下行的弦脈,就會變成彎曲難以伸展的樣子。脈象如此,筋絡也必然如此,全身拘急的症狀也就可想而知了。黃坤載認為這與直上下行的脈象相同,這是錯誤的。
腹部突然脹大,想要排便,脈象如常,或伏弦,這是痙病(這段承接上文,脈象如常,就是指上文所說的脈象如蛇)。
痙病的脈象,按壓時緊如弓弦,直上下行。
痙病的形成,始於太陽經,然後傳到陽明經。太陽經的水氣,受到陽明經燥熱的影響,陰液被耗損,筋脈就變得乾燥。但是陽明經不單純從標證入手,也從中氣入手,可能轉而入太陰經,傷寒太陽篇中「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就是這種情況。痙病本就由血虛引起,統攝血液的脾臟必然虛弱,又因發汗耗損陽氣,病情就轉入太陰經,腹部虛脹,病機由表及裏,筋脈不再受灼傷,所以想要排便。然而下文說脈象如常,反而伏弦,這就說不通了。
沉弦脈象就不是曲如蛇行的樣子,怎麼還能說如常呢?筆者認為這裡的「反」字,應該是「及」字,是抄寫錯誤。「脈如故」,就是指上文「曲如蛇行」的意思;沉弦,就是下文「直上下行」的意思。脈象之所以彎曲如蛇,是因為脈中營氣不足,發汗後陽氣暴漲,氣機想要運行,但血液卻跟不上。所以脈象直上下行,是因為血分熱度升高,脈道運行加快,暴漲而不調和。
血虛則筋燥,將活物筋腱暴露於風中可以證明;血液灼傷筋絡,筋絡也會劇烈收縮,將活物的肉放進沸油中可以證明。所以痙病的發生,是由於筋絡受熱灼傷,從脈象上觀察,是完全可以知道的。血虛固然傷筋,血熱同樣也傷筋。
痙病患者,如果還有灸瘡,就難以治療。
痙病是風燥傷筋的表現。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絡,再加上灸瘡,使其病情類似中風傳來的症狀,就應該用栝蔞根以滋養津液,用桂枝湯以發汗。但又擔心違反瘡瘍治療中忌諱發汗的原則,所以說難治。但是裡急外重,也不應該先治療灸瘡。筆者認為應該先用芍藥、甘草加生地黃來舒緩筋脈,再加黃耆、防風來散風,外用陳年爐灰調桐油來清熱解毒、生肌長肉,這樣病情應該就會好轉。陳修園淺註說借用風引湯去掉桂枝、乾薑的一半,研磨成粉末服用,往往有效。
這個方子主要是清熱祛風,從裡證入手,當然是可以使用的。
太陽病,症狀齊全,肢體強硬,拘急,脈象反而沉遲,這就是痙病。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加水九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微微出汗即可,不出汗的話,過一會兒喝點熱粥幫助發汗。
太陽病,症狀齊全,就是指頸項強痛、發熱自汗、惡風等症狀。肢體強硬拘急,背部強直不能舒展,是邪氣入侵太陽經絡所致。如果不是將要發展成痙病,而是屬於有汗的中風,脈象應該浮緩,而不應該沉遲。痙病的脈象是伏弦,沉就是伏,遲是營氣不足,這與太陽篇「無血,尺中遲」的脈象相同。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絡,出現沉伏的痙病脈象,所以治療要以滋養津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