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1)
《金匱發微》 (11)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此二條說解詳《傷寒發微》。風寒外薄,血熱內張,正與邪相爭,故名剛痙。汗出表疏,正氣柔弱,不與邪爭,故名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此條見《傷寒論》。蓋痙為津液枯燥之證。衛氣不和於表,故發熱。營氣不足於裏,故脈沉細。發熱為標陽,脈沉細則為本寒。裏氣不溫,則水寒不能化氣,是當用栝蔞桂枝以解表,加熟附以溫裏。釋詳《傷寒發微》,茲不贅。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此條見《傷寒論》。釋解具詳《傷寒發微》,茲不贅。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風病,陳修園以為發熱有汗之桂枝湯證,是不然。太陽病固自有先下之不愈,因復發汗,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終以自汗解者,亦有下後氣上衝,而仍宜桂枝湯者,亦有誤下成痞,誤下成結胸者。獨發汗致痙之證,為中風所希見,則所謂風病者,其為風溫無疑。夫風溫為病,其受病與中風同,所以別於中風者,獨在陰液之不足,故脈浮自汗心煩腳攣急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便厥。所以然者,為其表陽外浮,裏陰內虛,陰不抱陽,一經發汗,中陽易於散亡也。
但此猶為證變未甚也。更有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息鼾,言語難出之證。一經誤下,即見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火劫發汗,則瘈瘲如驚癇,所以然者,裏陰素虧,誤下則在上之津液下奪,目系因之不濡。火劫則在裏之津液外爍,筋脈因之不濡。津液本自不足,又從而耗損之,風燥乃益無所制,故上自目系,下及四肢,無不拘急,而痙病成矣。不然,本篇汗出發熱不惡寒之柔痙,與傷寒溫病條之不惡寒,何其不謀而合乎。
是知中風一證,津液充足者,雖誤汗誤下,未必成痙。惟津液本虛者,乃不免於痙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此條見傷寒太陽篇。蓋人之汗液,由衛氣外出者屬水分,由營氣外出者屬血分。身疼痛,原係寒凝肌腠,急當發汗以救表。惟瘡家營分素虧,一經發汗,血液重傷,至於不能養筋,一身為之拘急,是亦投鼠不忌器之過也。夫病至無可措手,要當用藥薰洗,使邪從外解,而不當任其疼痛。
如浮萍、藁本、荊芥、薄荷、防風等味,俱可煎湯薰洗,但使略有微汗,疼痛當止(語詳《傷寒發微》)。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其脈如蛇。
此條見《傷寒論》本篇而佚其後半節。身熱至惡寒,為葛根湯證。時頭熱至背反張,為大承氣湯證(語詳《傷寒發微》)。惟發其汗下,當有衍文。痙病之未成,原有屬於太陽而當發汗者,惟已傳陽明,燥氣用事,一經發汗,即當見經脈強急,不當有「寒濕相得,其表益虛,惡寒益甚」之變數語似屬濕證脫文,不知者誤列於此。陳修園明知陽邪用事,熱甚灼筋,不當惡寒,猶為之含混強解,此亦泥古之過也。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太陽病,如果發燒、沒有汗、怕冷,這種情況叫做「剛痙」。
太陽病,如果發燒、有汗、但不怕冷,這種情況叫做「柔痙」。
這兩條的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傷寒發微》。簡單來說,風寒侵襲體表,體內血熱旺盛,正氣和邪氣互相爭鬥,所以叫做剛痙。如果體表疏鬆,容易出汗,體內正氣虛弱,無力與邪氣抗衡,就叫做柔痙。
太陽病,如果發燒,脈象沉而細,這種情況也叫做痙,而且很難治療。
這條出自《傷寒論》。痙證多半是體內津液枯竭的表現。衛氣不能調和於體表,所以會發燒。營氣不足於體內,所以脈象沉細。發燒是表面的陽熱症狀,脈沉細則顯示體內寒涼。體內氣血不溫,則體內的水液不能轉化為氣,這時應該用栝蔞桂枝湯來解表,加上熟附子來溫裡。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傷寒發微》,這裡就不多說了。
太陽病,如果發汗太多,也會導致痙證。
這條出自《傷寒論》。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傷寒發微》,這裡就不多說了。
如果得了風病,不應該使用瀉下藥,如果用了,就會導致痙證,如果再發汗,身體一定會更加拘急。
所謂的風病,陳修園認為是指發燒有汗的桂枝湯證,但這是錯誤的。太陽病本身就有先用瀉下藥治療不好的情況,如果再發汗,就會導致表裡俱虛,有些人會出現昏冒,最後自己出汗痊癒;有些人會出現氣往上衝,仍然適用桂枝湯;也有些人會因為誤用瀉下藥而形成痞證或者結胸。唯獨因為發汗導致痙證的情況,在中風中很少見,所以這裡所謂的風病,應該是風溫。風溫這種疾病,病因和中風相似,但是與中風不同的地方,在於陰液不足。所以出現脈象浮、自汗、心煩、腿腳抽筋等症狀的人,不可以使用桂枝湯,用了反而會昏厥。原因在於,他們的體表陽氣外浮,體內陰液不足,陰不能抱陽,一經發汗,體內的陽氣容易散失。
但這還算病情比較輕的。更嚴重的,會出現脈象陰陽俱浮、自汗、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說話困難等症狀。一旦誤用瀉下藥,就會出現小便不利、眼睛直視、大小便失禁;如果使用火攻發汗,就會出現抽搐,像驚癇一樣。原因在於,體內陰液原本就不足,誤用瀉下藥會使體內津液向下流失,導致眼睛得不到滋養;火攻則會使體內津液向外耗散,導致筋脈得不到滋養。津液原本就不足,又被不斷消耗,風燥就會更加沒有制約,所以從眼睛到四肢,都會出現拘急,最終形成痙病。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本篇所說的汗出發熱但不怕冷的柔痙,和《傷寒論》和溫病條所說的不怕冷,怎麼會如此巧合呢?
由此可知,中風這種病,如果體內津液充足,即使誤用發汗或者瀉下藥,也未必會形成痙證。只有體內津液原本就虛弱的人,才容易患上痙證。
患有瘡瘍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發汗就會導致痙證。
這條出自《傷寒論》太陽篇。人的汗液,是由衛氣向外排出的屬於水分,由營氣向外排出的屬於血液。身體疼痛,本來是因為寒氣凝結在肌肉,應該發汗來解表。但是瘡瘍患者的營氣本就虧虛,一旦發汗,血液會受到嚴重傷害,導致不能濡養筋脈,全身就會拘急,這就好像為了抓老鼠而打碎東西一樣。如果病情已經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應該使用藥物薰洗的方法,使邪氣從體外散發,而不應該任由其疼痛。
可以使用浮萍、藁本、荊芥、薄荷、防風等藥材煎湯薰洗,只要微微出汗,疼痛就會停止(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傷寒發微》)。
病人出現身體發熱、腳冷、脖子僵硬、怕冷、時而頭部發熱、面色發紅、眼睛發紅、只有頭部晃動、突然口噤、背部反張的情況,這就是痙病。如果再發汗,脈象就會像蛇一樣。
這條出自《傷寒論》,但後半部分已經遺失。身體發熱到怕冷,屬於葛根湯證。時而頭部發熱到背部反張,屬於大承氣湯證(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傷寒發微》)。但是關於發汗和瀉下,應該是後人添加的。痙病在沒有形成之前,確實有屬於太陽病而應該發汗的,但是如果已經傳到陽明病,燥熱之氣盛行,一旦發汗,就應該出現經脈強硬的症狀,不應該有「寒濕相遇,體表更加虛弱,怕冷更加嚴重」的變化,這句話應該是屬於濕證的脫漏,不了解的人把它列在這裡了。陳修園明明知道陽邪盛行,熱邪灼傷筋脈,不應該怕冷,卻還含糊不清地強行解釋,這也是泥古不化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