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6)
《金匱發微》 (16)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自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
脈浮為風,身重為濕。汗出惡風,為表氣虛,而汗泄不暢,此亦衛不與營和之證。防己泄熱,黃耆助表氣而托汗暢行,白朮、炙甘草補中氣以勝濕,此亦桂枝湯助脾陽俾汗出肌腠之意也(按本條方治下所列如蟲行皮中云云,殊不可通。此證本非無汗,不當云服藥後令微汗差,謬一。
本方四味俱和平之劑,非發汗猛劑,何以服之便如蟲行皮中,且何以腰下如冰冷,謬二。且陽明久虛無汗,方見蟲行皮中之象,為其欲汗不得也。何以服湯後反見此狀,謬三。此必淺人增註,特標出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此條見太陽篇,說解詳《傷寒發微》。於「不嘔不渴」及「大便堅,小便自利」二證,辨析至為明瞭,茲特舉其未備者言之。桂枝附子湯,為陽旦湯變方,而要有差別。陽旦之證,表陽盛而營血未為濕困,故加桂以助芍藥之泄營,此證脈見浮虛而濇。表陽已虛,營血先為濕困,故但加熟附以溫裏,以營虛不可泄,而去疏泄營氣之芍藥。
陽旦所以用生附者,所以助裏陽而泄在表之水氣也。此用熟附三枚者,所以助表陽而化其濕也。彼為表實,此為表虛也。顧同一「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之證,何以大便燥小便自利者,便須加白朮而去桂枝,加朮為去濕也。大便堅小便自利,似裏已無濕,而反加白朮;身煩疼不能自轉側,似寒濕獨留於肌腠,而反去解肌之桂枝,此大可疑也。不知不嘔不渴,則大便之堅直可決為非少陽陽明燥化。
小便自利,則以陽氣不行於表,三焦水道以無所統攝而下趨也。蓋此證小便色白,故用附子以溫腎。濕痹肌肉,故加白朮以扶脾。但使朮、附之力,從皮中運行肌表,然後寒濕得從汗解,津液從汗後還入胃中,腸中乃漸見潤澤,大便之堅固,當以不治治之。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方:
將防己一兩、炙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研磨成麻豆大小的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半盞水煎煮至八分滿,去渣後溫服。若有喘息,加麻黃半兩;胃部不適,加芍藥三分;氣往上衝,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陳舊寒邪,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腰部以下感覺冰冷,然後蓋上被子,再用一條被子圍繞腰部保暖,使其微微出汗即可。
脈象浮為風,身重為濕。汗出怕風,為表氣虛,且汗液排出不暢,這是衛氣不和營氣的表現。防己能泄熱,黃耆能幫助表氣托舉汗液暢通,白朮、炙甘草能補益中氣以勝濕,這也如同桂枝湯幫助脾陽使汗液排出肌膚的道理。(按:文中所述服藥後“如蟲行皮中”等症狀,實難以理解。此證本非無汗,不應說服藥後要微微出汗,此為謬誤一。本方四味藥都屬平和之劑,而非發汗猛藥,何以服藥後會有“如蟲行皮中”的感覺,且腰部以下為何冰冷,此為謬誤二。陽明經久虛無汗,才會出現“如蟲行皮中”的症狀,因為想出汗卻出不了。何以服藥後反而出現這種症狀,此為謬誤三。這一定是後人淺陋的增註,特意標註出來的。)
傷寒病程在八九天,風濕互相搏結,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行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而緊縮,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大便乾燥,小便通暢,則去掉桂枝,改用白朮附子湯治療。
桂枝附子湯方:
將桂枝四兩、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的附子三枚、生薑三兩切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白朮附子湯方:
將白朮一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枚、炙甘草二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去渣,分三次溫服。服用一次後感覺身體麻痹,大約半日後再服用一次,三次服完後,病人會感覺像感冒一樣,不必驚慌。這是白朮、附子藥力運行於皮肉之中,驅逐水氣,尚未完全清除的緣故。
關於這條記載見於太陽篇,詳細解釋見《傷寒發微》。對於“不嘔不渴”以及“大便乾燥,小便通暢”這兩種症狀,辨析得非常清楚,這裡只補充說明未盡之處。桂枝附子湯是陽旦湯的變方,但兩者有所不同。陽旦證的症狀是表陽盛而營血未被濕邪困阻,所以加桂枝來幫助芍藥泄瀉營血,此證脈象表現為浮虛而緊。表陽已虛,營血先被濕邪困阻,所以只加熟附子溫補裏陽,因為營氣虛弱不宜泄瀉,所以去掉泄瀉營氣的芍藥。
陽旦湯之所以用生附子,是為了幫助裏陽排出表面的水氣。此方用熟附子三枚,是為了幫助表陽化解濕邪。陽旦湯是表實,此方是表虛。然而,同樣是“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煩躁,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的症狀,為何大便乾燥小便通暢者,就要加白朮去掉桂枝呢?加白朮是為了祛濕。大便乾燥小便通暢,看起來裏邊已經沒有濕邪了,為何還要加白朮?身體煩躁疼痛不能翻身,看起來寒濕只停留在肌膚腠理,為何還要去掉解肌的桂枝?這很值得懷疑。不知道不嘔不渴,就能直接判斷大便乾燥不是少陽或陽明經燥熱所致。
小便通暢,是因為陽氣不能運行於表,三焦水道失去調節而向下趨勢。因為此證小便顏色發白,所以用附子溫腎。濕邪痹阻肌肉,所以加白朮扶助脾陽。只要白朮、附子的藥力從皮膚中運行到肌表,寒濕就能通過汗液排出,津液隨著汗液排出後再回到胃中,腸道就會逐漸潤澤,大便乾燥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