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7)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附:服白朮附子湯後見象解。

商書云:「若藥勿瞑眩,厥疾弗瘳。」旨哉言乎!篇中大劑每分溫三服,獨於白朮附子湯後,詳言一服覺身痹。痹者,麻木之謂。凡服附子後,不獨身麻,即口中額上俱麻,否則藥未中病,即為無效。予當親驗之。繼之曰:「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朮、附並走皮中,水氣未得除故耳。

」夫所謂冒者,如中酒之人,欲嘔狀,其人頭暈眼花,憒憒無可奈何,良久朦朦睡去,固已漬然汗出而解矣。此亦余所親見,獨怪今之病家,一見麻木昏暈,便十分悔恨,質之他醫,又從而痛詆之。即病者已愈,亦稱冒險,吾不知其是何居心也。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此與上節並見太陽篇,於《傷寒發微》中言之已詳,茲復略而言之。蓋水與濕遇寒則冰,遇熱則融,此理之最易明者也。風濕相摶,至於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此可見寒濕流入關節,表裏氣血隔塞不通(此與瘡瘍作痛略同,蓋氣血以不通而痛也)。不通則痛,此證暴發為濕,積久即成歷節。

汗出短氣,亦與歷節同。濕猶在表,故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不似歷節之純為裏證。風陽引於外,故小便不利。惟證情與歷節同源,故方治亦相為出入。甘草附子湯,用甘草、白朮、桂枝,與桂枝芍藥知母同。用熟附子二枚,與烏頭五枚、炙草三兩同。惟一身微腫,似當用麻黃以發汗。

仲師棄而不用者,正以濕邪陷入關節,利用緩攻也。否則發其汗而大汗出,風去而濕不去,庸有濟乎。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中暍係在太陽,則伏氣之說,正當不攻自破。發熱惡寒,似傷寒。身重疼痛,似風濕。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又似表陽大虛。所以有此見象者,夏令天氣鬱蒸,汗液大泄,則其表本虛,表虛故惡寒。感受天陽,故發熱。加以土潤溽暑,地中水氣上升,易於受濕,濕甚,故身重而體痛。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者,暑令陽氣大張,毛孔不閉,表虛而外風易乘也。所以手足逆冷者,暑濕鬱於肌肉,脾陽頓滯,陽氣不達於四肢也。是證營衛兩虛,衛虛故脈見弦細,營虛故脈見芤遲。「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此證要屬陰虛。衛陽本虛之人,發汗則衛陽益虛,故惡寒甚。

白話文:

服白朮附子湯後出現的反應說明:

古書上說:「如果服藥後沒有出現瞑眩反應,那麼疾病就不會痊癒。」這句話真是精闢!文中多處使用大劑量溫藥分三次服用,唯獨在白朮附子湯之後,詳細說明服用一劑後出現肢體麻痺的現象。麻痺是指肢體麻木。服用附子後,不只是身體麻木,嘴巴和額頭也可能麻木,否則藥物就沒有發揮作用。我親自驗證過。接著書中寫道:「服用三劑後,病人會像喝醉酒一樣,不用驚慌。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都已到達皮膚層,體內的水氣還沒有完全排出。」

所謂的「像喝醉酒一樣」,是指病人像喝醉酒的人一樣想嘔吐,頭暈眼花,昏昏沉沉,無力無助,過了一會兒就會昏昏沉沉睡去,然後大量出汗而痊癒。這也是我親眼所見。我感到奇怪的是,現在的病人,只要一出現麻木昏暈,就非常後悔,跑去問其他醫生,還因此痛罵醫生。即使病人已經痊癒,也說這是冒險,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居心。

風濕互相影響,導致骨節疼痛劇烈,難以彎曲伸展,靠近患處時疼痛加劇,伴隨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或者身體輕微腫脹,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甘草附子湯方劑:

甘草(二兩,炙烤) 附子(二枚,炮製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初次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見效,能正常飲食。如果出汗後仍然煩躁,可服用五合,如果一升太多,服用六七合即可。

這與上一節中的太陽篇所述相同,《傷寒發微》中已有詳細論述,在此僅簡略提及。水遇到寒則凝結成冰,遇到熱則融化,這是最容易理解的道理。風濕互相影響,導致骨節疼痛劇烈,難以彎曲伸展,靠近患處時疼痛加劇,這表明寒濕之邪侵入關節,導致表裏氣血阻塞不通(這與瘡瘍疼痛相似,都是因為氣血不通而疼痛)。不通則痛,這種病症急性發作是濕邪,積久就會變成歷節病。

出汗、呼吸短促,也與歷節病相似。濕邪仍在肌表,所以怕風不想脫衣,或者身體輕微腫脹,不像歷節病那樣完全是裏證。風邪由外侵入,所以小便不利。但症狀與歷節病同源,所以治療方法也類似。甘草附子湯使用甘草、白朮、桂枝,與桂枝芍藥知母湯相似;使用炮製過的附子二枚,與烏頭五枚、炙甘草三兩相似。只是身體輕微腫脹,似乎應該用麻黃發汗。

仲景大師不用麻黃,是因為濕邪已經侵入關節,需要溫和治療。否則,發汗導致大量出汗,風邪去除但濕邪未除,又有什麼作用呢?

太陽經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芤遲,小便頻數,渾身發麻,手腳冰冷,稍微活動就發熱,口乾舌燥,前牙齒乾燥。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灸,則發熱加重;如果針灸多次,則小便次數增多。

中暑在太陽經,所以「伏氣」的說法就不成立了。發熱惡寒,類似傷寒;身體沉重疼痛,類似風濕;小便頻數,渾身發麻,手腳冰冷,又類似表陽大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夏季天氣悶熱,汗液大量流失,導致表虛,表虛所以惡寒;感受天陽,所以發熱;再加上潮濕悶熱的天氣,地中水氣上升,容易受濕,濕邪過重,所以身體沉重疼痛。

小便頻數,渾身發麻,是因為暑熱導致陽氣過盛,毛孔不能閉合,表虛,容易受風邪侵襲。手腳冰冷,是因為暑濕鬱結在肌肉中,脾陽受阻,陽氣不能到達四肢。這種情況是營衛兩虛,衛氣虛弱所以脈象弦細,營氣虛弱所以脈象芤遲。「稍微活動就發熱,口乾舌燥,前牙齒乾燥」,這屬於陰虛。衛陽本來就虛弱的人,發汗會使衛陽更加虛弱,所以惡寒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