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8)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8)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陰虛之人而加溫針,故發熱甚。營陰本虛之人,下之則重傷其陰,故淋甚。此證忌汗、下、被火,與太陽溫病略同,但彼為為實證,故汗、下、被火後,多見實象。此為虛證,故汗、下、溫針後,多見虛象。要之為人參白虎、竹葉石膏諸湯證,固不當以形如傷寒,妄投熱藥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生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暴行烈日之中,則熱邪由皮毛入犯肌腠,於是有太陽中熱之病。外熱與血熱併居,則身熱而汗出。暑氣內侵,胃液旁洩為汗,則胃中燥熱,因病渴飲。寒水沾滯,衛陽不固皮毛,故表虛而惡寒。陳修園謂太陽以寒為本,雖似相去不遠,究不免失之含混。此證用人參白虎湯,與太陽篇「口燥渴,心煩,微惡寒」同,然則本條所謂惡寒,與傷寒中風之惡寒甚者,固自不同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夏令地中水氣隨陽上蒸,是為暑。暑者,濕熱相摶之動氣也。此氣不著於人體則已,著於人體,無有不身熱疼痛者,以有熱復有濕也。但此證脈當浮大,所以然者,以血受陽熱蒸化,脈道中熱度必高,高者脈大,有表熱而病氣在肌肉,屬太陽部分之第二層,與中風同。其脈當浮,而反見微弱之脈者,是非在浚寒泉恣其盥濯,或者中宵露處,臥看星河,皮中汗液未出者,乃一時悉化涼水,此即心下有水氣之水,不由外入。水漬皮中,因病疼重。

暴感陽熱,轉被鬱陷,因病身熱。瓜蒂苦洩,能發表汗,汗出熱洩,其病當愈。《傷寒發微》中附列治驗,茲不贅述(予意浮萍煎湯薰洗,亦當有效,他日遇此證,當試驗之)。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陰虛體質的人如果再用溫熱針灸,就會發熱加劇。本就營陰不足的人,如果使用瀉下法,會嚴重損傷陰液,導致小便淋漓不止。這種情況忌諱發汗、瀉下以及靠近火,與太陽溫病有些類似,但太陽溫病是實證,所以發汗、瀉下、靠近火後,大多出現實證的表現;而這種情況是虛證,所以發汗、瀉下、溫針後,大多出現虛證的表現。總之,對於這種病症,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不應該誤以為是傷寒,而錯誤地使用溫熱藥物。

中暑(太陽中熱)的表現是:汗出、惡寒、身體發熱且口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生石膏(一斤,用碎布包裹)甘草(二兩,炙甘草)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以上五味藥,用水一斗,煮至米熟,湯熬好後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

在烈日暴晒下,熱邪會從皮膚毛髮侵入肌膚筋脈,從而導致太陽中熱(中暑)的疾病。外在的熱邪和血液中的熱邪同時存在,就會導致身體發熱並出汗。暑氣入侵體內,胃液外洩形成汗液,因此胃中燥熱,病人感到口渴。因為寒涼的水氣阻滯,衛陽之氣不足以保護皮膚毛髮,所以體表虛弱而惡寒。陳修園認為太陽病以寒為本,雖然看似相差無幾,但終究還是混淆不清。這種情況使用人參白虎湯,與太陽篇中「口燥渴,心煩,微惡寒」的情況相同,但是本條所說的惡寒,與傷寒中風的嚴重惡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太陽中暑(中暍),身體發熱疼痛加重,但脈象卻微弱,這是由於夏季受涼水侵襲,寒水停留在皮膚之中造成的。可以用瓜蒂湯治療。

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將瓜蒂切碎,加水一升,煮至五合,去除藥渣,趁熱服用。

夏季地底的水氣隨著陽氣上升蒸發,這就是暑氣。暑氣是濕熱之氣相互交搏而產生的動態氣機。這種氣機如果沒有侵入人體則無妨,但一旦侵入人體,必然會引起身體發熱疼痛,因為既有熱又有濕。但是這種情況脈象應該是浮大,這是因為血液受到陽熱的蒸騰化,脈道中的熱度必然升高,熱度高則脈象大。有表熱,而病邪在肌肉,屬於太陽經的第二層,與中風相似。其脈象應該浮大,而卻出現脈象微弱,是因為不是在寒冷的泉水中洗漱,或者是在深夜露宿,觀看星空,皮膚中的汗液沒有排出,而是全部轉化成涼水,這就是心下有水氣,不是從體外入侵。水浸漬在皮下,所以引起疼痛加重。

突然感受陽熱之邪,又受到鬱結之氣的阻礙,因此引起身體發熱。瓜蒂味苦性寒,可以發汗解表,汗出熱退,病情就會好轉。《傷寒發微》中附有治療驗證,在此就不贅述了(我認為用浮萍煎湯薰洗,也應該有效,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試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