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9)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19)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合之病,余未之見,然意則可知。仲師以「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為提綱,即可知其病在肺。蓋飲食入胃,由脾陽運行上承於肺,肺乃朝百脈而輸精皮毛。百脈精液得以沾溉而不燥者,肺為水之上源,足以貫輸而不竭也。故肺主一身治節,而獨為五藏主。肺主皮毛,過於發汗,則肺液由皮毛外泄,而水之上源一竭。

肺與大腸為表裏,過於攻下,則太陽寒水由大腸下陷,而水之上源再竭。咽為食管,喉為氣管,並接會厭,吐之太過,則胃液竭而肺液亦傷,而水之上源三竭。三者之中,苟犯其一,則肺必燥。肺燥則無以滋溉百脈,而百脈俱病。加以肺陰虛耗,病延血分,陰絡內傷,腸中敗血瘀阻。

或由上源虛耗,胃中生燥,因病渴飲。或久渴不愈如消渴狀。況肺陰一虛,易生內熱。水澤不降,虛陽外浮,是生表熱。病情不同,皆當以補肺之百合為主治之方藥,此百合病之大略,可由方治而揣測者也。肺陰不濡,則濁氣不降,清氣不升,諸藏之氣,悉為頓滯,是故胃氣頓滯,則欲食而不能食。意興蕭索,百事俱廢,故常默然。

且肺陰不降,胆火上逆,因病煩躁,故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肺陰雖傷,胃氣尚存,故飲食或有美時。然以筋脈懈弛,不能動作,中脘易於停頓,故或有不欲聞食臭時。肺主皮毛,肺陰傷則衛陽不能衛外,微覺惡風,故似寒無寒。津液不濡皮毛,時苦乾燥,故如熱無熱。

口苦者,肺陰不能滋溉中脘而胆胃燥也。小便赤者,水之上源不足而下焦熱鬱也。溺時頭痛者,水液下洩,鬱熱上衝於腦也。衝激不甚,則太陽穴經脈跳動,而但見淅淅然似痛非痛。小便暢適,但有浮陽上冒,而病頭弦,則其病更輕。若不知其肺陰之虛,而誤投藥劑,熱藥入口即吐,為其陰虛而內熱也。

涼藥入胃即利,為其初無實熱也。所謂如有神靈者,正如《左氏傳》所云晉候夢二豎,居膏之上,肓之下,藥所不能攻,針所不能達,使良醫無能為力也。但病者身形雖如微和,其脈必見微數,微數者,肺陰虧而水之上源不足以溉五藏而濡百脈,五藏熱鬱而經脈俱燥也。故此證但補肺陰,而諸恙不治當愈。

譬之發電總機一開,而萬燈齊明,萬機齊動,所謂伏其所主也。此證或未病而見者,肺陰先虛也。或既病而見者,肺陰因病而虛也。或二十日、一月後見者,則藥誤也。所以致此病者不同,故治法亦略有差別。此證大抵出於失志懷憂之人,平時本鬱鬱不樂,以致此病一發,行住坐臥飲食,不能自主。

白話文:

百合病

這個病很特別,它的病根來自於全身的經脈都受到影響。病人會想吃東西,卻又吃不下;常常默默不語,想躺下卻睡不著,想走動卻又無法動彈。有時覺得食物美味,有時又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身體感覺像有寒意又不像,像有熱感又不像,嘴巴會覺得苦苦的,小便顏色偏紅。吃什麼藥都沒效,吃了藥反而會更嚴重,出現劇烈嘔吐或腹瀉,好像有神怪作祟一樣。雖然看起來身體狀況還好,但把脈會發現脈象細微且跳動偏快。如果每次小便時都會頭痛,大約六十天左右會好;如果小便時不會頭痛,但會感到身體微微發抖,大約四十天會好;如果小便順暢,但會頭暈,大約二十天會好。這個病有時在還沒發病前就會出現徵兆,有時會在生病四、五天後出現,有時會在二十天或一個月後才出現,治療方法要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而定。

我雖然沒親眼見過這種百合病,但大概可以了解它的病理。醫家張仲景提到「百脈一宗,悉致其病」,意思是說這個病的問題在於肺。因為飲食進入胃部後,要靠脾胃的陽氣將養分往上輸送到肺部,肺再將養分輸送到全身的經脈和皮膚毛髮。肺可以調節身體的水分,讓經脈不會乾燥。肺就像水的源頭,可以不斷供應水分。肺掌管全身的調節,是五臟的主宰。如果過度發汗,肺部的水分會從皮膚毛髮流失,水的源頭就會枯竭。

肺和大腸互為表裡,如果過度使用瀉藥,身體的寒水之氣會從大腸下陷,水的源頭也會再次枯竭。咽喉是食物和氣體進出的通道,如果過度嘔吐,會使胃液枯竭,也會傷害到肺液,水的源頭就會第三次枯竭。以上三種情況只要發生一種,就會使肺部變得乾燥。肺燥就無法滋潤經脈,導致全身經脈都生病。加上肺陰虛弱耗損,病況會蔓延到血液,使陰絡受損,腸道內產生瘀血。

有時因為水的源頭虛弱耗損,胃中會產生燥熱,導致口渴想喝水。如果口渴很久都沒好,就會像糖尿病一樣。而且肺陰一旦虛弱,就容易產生內熱。體內的水分無法下降,虛火會往外浮散,產生體表發熱的現象。雖然病況不同,但都應該以滋補肺陰的百合為主要治療方向,這就是百合病的大概情況,可以從治療的藥方來推測。肺陰虛弱,無法滋潤,會使濁氣無法下降,清氣無法上升,導致全身臟腑的氣機停滯。胃氣停滯,就會想吃卻吃不下;精神消沉,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所以會常常默默不語。

而且肺陰虛弱,無法下降,膽火會往上逆行,導致煩躁不安,所以會想躺下卻睡不著,想走動卻又無法動彈。雖然肺陰受損,但胃氣還在,所以有時會覺得食物美味。但是因為經脈鬆弛,無法動彈,胃部容易脹滿,所以有時會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肺掌管皮膚毛髮,肺陰受損,衛陽就無法保護身體抵抗外邪,會感覺微微怕風,所以感覺像有寒意又不像。津液無法滋潤皮膚毛髮,時常感覺乾燥,所以感覺像有熱感又不像。

口苦是因為肺陰無法滋潤胃部,導致膽和胃乾燥。小便顏色偏紅,是因為水的源頭不足,下焦產生鬱熱。小便時頭痛,是因為水分下洩,鬱熱往上衝到頭部。如果衝擊不太嚴重,就只會感覺太陽穴的經脈跳動,微微感到好像痛又不是痛。小便順暢,但頭暈,表示病情比較輕微。如果不了解肺陰虛弱的病因,而誤用藥物,熱性藥物吃下去會立刻吐出來,這是因為身體陰虛而有內熱;涼性藥物吃下去會立刻腹瀉,是因為身體並非真的有實熱。所謂「如有神靈」的感覺,就像《左傳》裡說的,晉景公夢到兩個鬼住在心臟之上,橫膈膜之下,用藥無法醫治,用針也扎不到,使得名醫束手無策一樣。雖然病人的身體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大礙,但把脈一定會發現脈象細微且跳動偏快。這是因為肺陰虧虛,水的源頭不足,無法滋潤五臟和經脈,導致五臟燥熱,經脈乾燥。所以這種病只要滋補肺陰,其他症狀自然會好。

這就像發電廠總開關一打開,所有的燈都會亮,所有的機器都會動一樣,只要抓對病因,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病有時在還沒發病前就會出現徵兆,這是因為肺陰先虛弱;有時是已經生病後才出現,這是因為肺陰因病而虛弱;有時是二十天或一個月後才出現,這是因為用錯藥。導致這種病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治療方法也會有些差異。這種病大多發生在失意或憂愁的人身上,他們平時就鬱鬱寡歡,導致一旦發病,就會無法自主控制自己的行動、飲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