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86)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86)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腫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水道行於三焦而出於膀胱,故六府有水,五藏不當有水,以五藏為真有水者,妄也。然則仲師何以言五藏水,曰此以部分言之,以藏氣之受病言之也。水氣淩心,則心陽受困,脾肺不能承受心陽,故身重而少氣。心氣不能降,故心腎不交而不得臥寐。心火鬱於上,則煩而躁。

陽不下達,水氣獨留,故陰腫,此心水不關本藏者也。水勝則肝胆被鬱不得疏泄,肝病傳脾,故腹大不能轉側。厥陰脈絡,結於脅下,故脅下痛。但肝胆雖鬱,亦有時而疏泄,故津液微生而小便續通,此肝水不關本藏者也。肺主清降,肺氣為水邪所沮,則水邪不降而身為之腫。

肺氣不達皮毛,太陽標熱下陷,膀胱熱結,小便困難。肺與大腸為表裏,肺病延至大腸,故時鴨溏,此肺水不關本藏者也。脾在中脘,部分在腹而外主四肢,脾為水困,故腹大而四肢苦重。脾寒不能化生津液,故津液與氣俱少。脾為濕藏,水濕相摶,則濁痰粘滯,水道不清,故小便難,此脾水不關本藏者也。

若夫腎則本為寒水之藏,上承中焦,下及膀胱,以全其為決瀆之官,腎寒則決瀆失司,濫於腹則腹大而臍腫。壅阻中下之關鍵,則腰痛而不得溺。寒水浸灌於下,故陰下濕如牛鼻上汗。腎陽不行,陰寒隨少陰之脈下注,故其足逆冷。頭為諸陽之會,水氣作於少陰,陰不過陽,故腫不及面部而反瘦,此腎水雖關本藏,而腎藏要無蓄水之餘地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利小便人但知為五苓散,發汗人但知為麻黃湯,此泥於成方,不知水病者也。利小便之劑詳消渴篇,發汗之劑詳痰飲風濕二證,學者酌劑輕重而用之,皆當應手奏效。然亦有當利小便之證,必先行發汗而小便始通者,蓋大氣不運,則裏氣不疏,肺氣不開,則腎氣不降,故常有屢進利水之藥,小便終不利者,職是故也。

並有當發汗之證,必兼利小便而始愈者,蓋發汗則表疏,在裏之水氣不能盡去,勢必由下焦決瀆運輸而始暢,非因勢利導,則餘邪不清也。變而通之,存乎其人。嘗記吳縣門人陳道南於戊辰八月,偕閘北賈姓小兒來診,手足並腫,腹大如鼓,予用麻黃五錢,熟附子五錢,細辛三錢,小便微通而脹如故,道南用麻黃六錢,原方中加杏仁、桔梗,一夕而小便大行,明旦腫已全消,周身微汗而病癒矣。可見開肺表疏,則一身之水,不為大氣所吸,不待豬苓、澤瀉,自能順其就下之性也。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肺部積水的人,身體會腫脹,小便困難,而且有時會腹瀉。

脾臟積水的人,腹部會膨大,四肢沉重,體液無法正常生成,經常覺得氣短,小便困難。

腎臟積水的人,腹部會膨大,肚臍腫脹,腰痛,無法排尿,下陰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一樣,腳冰冷,但臉卻消瘦。

水道經由三焦通往膀胱,所以六腑可能積水,五臟不應該積水。如果說五臟積水,那是錯誤的。但仲景為什麼會提到五臟積水呢?這是從局部和臟腑受病的角度來講的。水氣侵犯心臟,心陽就會受阻,脾肺無法承受心陽,所以身體沉重、氣短。心氣不能下降,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而無法安睡。心火鬱結在上,就會煩躁不安。

陽氣不能下達,水氣就會滯留,導致陰部腫脹,這是心臟積水,不涉及本臟。水盛則肝膽受阻,無法疏泄,肝病傳脾,所以腹部膨大,無法翻身。厥陰脈絡阻塞在脅下,所以脅下疼痛。但即使肝膽受阻,有時也會疏泄,所以體液稍微生成,小便也能間歇通暢,這是肝臟積水,不涉及本臟。肺主清降,肺氣受水邪阻礙,水邪無法下降,所以身體腫脹。

肺氣不能到達皮膚毛髮,太陽經脈的熱氣下降,膀胱熱結,小便困難。肺和大腸相表裡,肺病延至大腸,所以有時會腹瀉,這是肺部積水,不涉及本臟。脾在中脘,局部在腹部,外主四肢,脾受水困,所以腹部膨大,四肢沉重。脾寒不能化生津液,所以津液和氣都減少。脾是濕的藏府,水濕相搏,就會產生濁痰粘滯,水道不通暢,所以小便困難,這是脾臟積水,不涉及本臟。

至於腎臟,本就是寒水的藏府,上承中焦,下通膀胱,以完成其排泄的職能。腎寒則排泄功能失常,水氣在腹部積聚,所以腹部膨大,肚臍腫脹。水氣阻塞中下焦的關鍵部位,所以腰痛而無法排尿。寒水浸灌在下焦,所以下陰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一樣。腎陽不行,陰寒沿少陰經脈下注,所以腳冰冷。頭是諸陽之會,水氣產生於少陰經,陰氣不能超過陽氣,所以臉部不腫反而消瘦,這是雖然腎臟積水,但腎臟本身並無多餘積水的意思。

老師說:「凡是積水的人,腰以下腫脹,應該利尿;腰以上腫脹,應該發汗才能痊癒。」

利尿的人只知道用五苓散,發汗的人只知道用麻黃湯,這是死板地依附於成方,不懂得水病的道理。利尿的藥方詳見消渴篇,發汗的藥方詳見痰飲風濕二證,學習者應根據病情輕重酌量使用,都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有些應該利尿的病症,必須先發汗,小便才能通暢。這是因為大氣運行不暢,則內氣不通,肺氣不開,則腎氣不降,所以經常有服用利水藥物多次,小便仍然不通暢的情況,就是這個原因。

也有些應該發汗的病症,必須同時利尿才能痊癒。因為發汗則表邪疏散,體內的水氣不能完全排出,必須通過下焦的排泄通道運輸才能暢通,如果不順勢利導,則餘邪不能清除。變通之道,在於醫生臨證的經驗。我曾經記得吳縣弟子陳道南在戊辰八月,帶著閘北賈姓小孩來求診,手腳都腫,肚子像鼓一樣大,我用麻黃五錢,熟附子五錢,細辛三錢,小便稍微通暢,但脹痛如故,道南用麻黃六錢,在原方中加入杏仁、桔梗,一夜之間小便暢通,第二天早上腫脹完全消退,周身微微出汗,病就好了。由此可見,疏通肺表,則一身之水,不會被大氣吸附,不需豬苓、澤瀉,就能順其自然向下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