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75)

1. 陽明篇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節當屬太陽證,發端便言陽明病者,實編纂者以此條在陽明篇而改竄之也。太陽之為病除太陽傷寒外,往往見發熱汗出之證,則自汗出原不定屬陽明,況既屬陽明熱證,重發其汗,必且昏不知人,豈有發汗而病反差之理。曰:「重發其汗,已差者」,明其為太陽病也。曰:「尚微煩不了了者」,明其為太陽之表已解,而尚有餘邪未徹也。

夫既為太陽病後餘邪,則當仍於太陽求之。蓋太陽寒水,發於皮毛肌腠者為汗,而出於腎膀者為溺,之二者皆取資於胃中水液,水液散之則易耗,養之則易復,故太陽篇云:「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和者,必自愈。」又云:「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今以自汗之證而重發其汗,則胃中津液既少,必不能由小腸下潤大腸,而大便因燥。設遇此證,當以小便多少為驗。若小便本多而今少,則水飲所入,當由胃輸入小腸大腸,大便雖硬,不久亦能自下。此證無潮熱,無譫語,無滿頭痛,不見陽明證象,雖不大便,亦無所苦,蓋亦勿治之必自愈之例也。愚按列此條於陽明篇中,實為上三不可攻起例。

本條要非正文,讀者勿誤認為陽明可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此上濕下燥之證,必當先治其嘔,而後可行攻下。蓋即《金匱》:「病人欲吐不可下之」之說也。胃中鬱熱上泛,濕痰壅於上膈,便當用瓜蒂散以吐之。胃中虛氣上逆而胸滿者,則吳茱萸湯以降之。否則無論何藥,入咽即吐,雖欲攻之,烏得而攻之,故必先殺其上逆之勢,然後可行攻下。

予每遇此證,或先用一味吳萸湯,間亦有肝胆鬱熱而用萸連湯者,嘔吐既止,然後以大承氣湯繼之,陽明實熱乃得一下而盡。須知「有陽明證」四字,即隱示人以可攻。若不於無字處求之,但狃於胃氣之虛,視芒硝、大黃如蛇蠍,真磕睡漢耳。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此證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必詳辨脈證而後定可攻與否,蓋即太陽篇結胸臟結之證也。太陽篇云:「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蓋藏結之心下硬滿,與結胸同,而結胸一證,則由中風誤下。風為陽邪,陽邪內陷,易於化燥,水從燥化,則為痰涎,故宜芒硝、大黃以通腸胃,甘遂以達痰,於是有大陷胸湯之攻下法。甚者燥熱挾痰上阻肺氣,於是並有加葶藶、杏仁於大陷胸湯內,而為大陷胸丸之攻下法。

白話文:

陽明篇

陽明病,本來就是因為自汗,醫生卻又加重發汗,病情雖然好轉,但仍然略微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大便乾燥不通的原因。因為津液喪失,胃中乾燥,所以導致大便乾燥。應該詢問他每天小便排放幾次,如果原本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又排尿了,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現在小便次數減少,因為津液要回到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就會大便了。

這段文字應該屬於太陽病的範疇,開頭卻說是陽明病,實際上是編纂者因為這條記載在陽明篇而改動了。太陽病除了太陽傷寒之外,常常出現發熱出汗的症狀,所以自汗不一定屬於陽明,何況已經屬於陽明熱證,再加重發汗,必然昏迷不醒,哪有發汗後病情反而好轉的道理呢?「加重發汗,病情好轉」說明這是太陽病。「仍然略微煩躁不安」說明太陽病的表證已經解除了,但還有餘邪未盡。

既然是太陽病後的餘邪,就應該從太陽病的治療方法著手。因為太陽經屬寒水,從皮膚毛髮肌肉之間發散出來的是汗,從腎膀胱排出的為尿,這兩種排泄都依靠胃中的水液,水液散失則容易消耗,滋養則容易恢復,所以太陽篇說:「凡是疾病,如果發汗、嘔吐、瀉下、失血、喪失津液,陰陽平和的,就一定會自愈。」又說:「大瀉之後,又發汗,小便不利,這是因為喪失津液的緣故。不要治療它,小便通暢後一定會自愈。」現在因為自汗的症狀而加重發汗,那麼胃中津液已經減少,就不能由小腸潤滑大腸,所以大便乾燥。遇到這種情況,應該以小便的多少來驗證。如果原本小便多,現在少了,那麼水液的攝入,應該由胃輸入小腸大腸,即使大便乾燥,不久也能自行排出。這種情況沒有潮熱、譫語、頭痛脹滿,沒有陽明病的症狀,即使不大便,也沒有什麼痛苦,這也是不用治療就會自愈的例子。我認為把這段文字放在陽明篇中,實際上是為了說明上三焦不可攻治的例子。

這一段文字不是正文,讀者不要誤認為是陽明病的症狀。

傷寒,嘔吐多次,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可攻治。

這是上焦濕潤下焦乾燥的症狀,必須先治療嘔吐,然後才能攻下。這是《金匱要略》中「病人想吐,不可下瀉」的說法。胃中鬱熱上泛,濕痰阻塞在上膈,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胃中虛氣上逆而胸悶的,則用吳茱萸湯來降逆。否則,不管什麼藥,入口就吐,即使想攻治,也無法攻治,所以必須先制止上逆的勢頭,然後才能攻下。

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或者先用單味吳茱萸湯,有時也有肝膽鬱熱而用吳茱萸湯加川連的,嘔吐停止後,再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實熱就能一下子清除乾淨。必須知道「有陽明病症狀」四個字,暗示可以攻治。如果不從字裡行間去理解,只拘泥於胃氣虛弱,把芒硝、大黃看作毒藥,真是昏睡之人。

陽明病,心下悸動脹滿,不可攻治。攻治後如果腹瀉不止,就會死亡;腹瀉停止則會痊癒。

這種情況有虛實寒熱的不同,必須詳細辨別脈象和症狀才能決定是否可以攻治,這實際上是太陽篇中結胸、臟腑結聚的症狀。太陽篇說:「臟腑結聚沒有陽證,沒有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安靜,舌苔光滑的,不可攻治。」因為臟腑結聚的心下硬滿,與結胸相同,而結胸這種病,是由於中風而誤用瀉下藥引起的。風是陽邪,陽邪內陷,容易化燥,水因燥而化,就成為痰涎,所以應該用芒硝、大黃通暢腸胃,用甘遂通利痰涎,於是就有大陷胸湯的攻下方法。嚴重者燥熱夾痰阻塞肺氣,於是又在陷胸湯中加入葶藶子、杏仁,就成了大陷胸丸的攻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