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76)

1. 陽明篇

然惟熱結在裏往來寒熱者,乃可攻之。是故「陽浮於外,脈見浮大者」不可攻。「結胸證悉具,外見煩燥者」不可攻,為其孤陽外浮,如油燈之垂滅,非漸加膏油,浮陽將不歸其根。此時用大劑熟附以收之,尚恐不及,奈何更行攻下乎!蓋心下硬滿之不可攻,原不獨為藏結無陽證也。但藏結異於結胸者,一為不往來寒熱,一為不煩燥而其人反靜。

結胸證雖不言舌苔何狀,但以藏結證舌上苔滑求之,則結胸證陽熱在裏,舌上之苔亦必黃厚而燥。然則本節所謂「攻之利遂不止而死者」,自非陽浮於外之結胸證,必陰寒在裏,其人反靜之藏結證也。陽浮於外,則一下而裏寒益甚。陰寒在裏,則一下而清陽不升,利將何自而止乎!惟此節亦當於言外領悟,觀「利止者愈」四字,即隱示人以心下硬滿之證,實亦有可攻者。

向使心下硬滿必不可攻,不獨大陷胸湯丸並為贅設,而寒實結胸之白散,心下痞硬滿乾嘔短氣之十棗湯,概無可用矣,此豈仲師之意哉!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此節太陽篇二陽並病之證也。太陽篇云:「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蓋此證不惟表熱無汗,兩太陽穴必痛,或用麻杏石甘湯表裏雙解,或並用藥汁燒沸取下,俯首藥甑之上,蒙衣物而薰之,則表汗出而頭痛愈矣。若陽鬱於表而反攻其裏,於是汗液欲從外泄者,反挾表陽內陷而成濕熱。

夫水以清潔而流,流則小便利,小便利者,不能發黃。濕以膠粘而滯,滯則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者,故熱鬱而發黃。設因誤攻而見此證,欲救其失,惟茵陳五苓散差為近之。若濕熱太甚,梔子柏皮湯,亦當可用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觔)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上以水三升,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不吐不下,似胃氣尚和,然不吐不下而見「不惡寒,反惡熱,濈然汗出」之陽明病,則胃中已燥。胃系上通於心,胃中燥熱,故心煩。惡人多言,不耐久視書籍,不欲見生客,似慍非慍,似怒非怒,煩出於心而所以致煩者,則本於胃中燥熱,故見此證者,譬猶釜中沸水,釜底之薪不去,則沸必不停,此其所以宜調胃承氣湯也。

獨怪近人遇此證,動稱邪犯心包,犀角、羚角、至寶丹等,任意雜投,卒至胃中燥熱,日甚一日,以至枯槁而死,可哀也已。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白話文:

陽明篇

然而只有裡邊熱結,並且伴隨往來寒熱的病症,才可以攻治。所以,陽氣浮於體表,脈象浮大者,不可攻治;結胸症狀全部出現,而且外在表現煩躁者,也不可攻治。因為這是孤陽外浮,如同油燈將要熄滅,不是漸漸添加燈油,浮陽將不會回歸根本。此時用大劑量的熟附子來收斂陽氣,尚且可能來不及,怎麼還能再使用攻下之法呢!總之,心下硬滿的病症不可攻治,原本不單單是因為臟腑凝結沒有陽氣的證候。但臟腑凝結與結胸不同,一個是不伴隨往來寒熱,一個是不煩躁而病人反而安靜。

結胸症雖然沒有說明舌苔的狀態,但根據臟腑凝結證候舌苔滑潤來推斷,則結胸症陽熱在裡,舌苔必定是黃厚而乾燥。那麼本節所說的「攻治後病情好轉卻不止,而導致死亡的」,肯定不是陽氣浮於體表的結胸症,一定是陰寒在裡,病人反而安靜的臟腑凝結證候。陽氣浮於體表,則攻下之後裡寒更加嚴重;陰寒在裡,則攻下之後清陽之氣不能上升,病情怎麼會好轉呢!只是這節也應該從字裡行間領悟,觀察「利止者愈」四個字,就暗指人心下硬滿的病症,實際上也有可以攻治的。

假如心下硬滿一定不可攻治,那麼不僅大陷胸湯丸是多餘的,而且寒實結胸的白散,心下痞硬滿乾嘔短氣的十棗湯,概無可用之處了,這豈是仲景先生的意思嗎!

陽明病,面部呈現紅色,不可攻治,必須發熱,顏色發黃,小便不利。

這是太陽篇中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的證候。太陽篇說:「汗先出而未透,因此轉屬陽明。接著自發微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好轉,不可下瀉,下瀉就是逆治。像這樣,可以少量發汗。如果面色赤紅,陽氣鬱滯在表,應該解表和溫煦。」這是說,此證候不僅表熱無汗,兩個太陽穴必定疼痛,可以用麻杏石甘湯表裡雙解,或者同時用藥汁燒沸取下,低頭放在藥甑上面,用衣物覆蓋熏蒸,則表汗出而頭痛痊癒了。如果陽氣鬱滯在表而反而攻治裡邊,那麼汗液想從體表排出,反而挾持表陽內陷而形成濕熱。

水因為清潔而流動,流動則小便通暢,小便通暢者,不能發黃;濕氣因為黏滯而停滯,停滯則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者,所以熱鬱而發黃。如果因為錯誤攻治而出現此證候,想要挽救錯誤,只有茵陳五苓散比較接近。如果濕熱太甚,梔子柏皮湯,也應該可以使用。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斤)甘草(二兩,炙甘草)大黃(四兩,去皮,用清酒洗)

以上藥物用水三升,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小火煮沸,稍微溫服。

不吐不下,像胃氣還算調和,然而不吐不下而出現「不惡寒,反而惡熱,微微出汗」的陽明病,則胃中已經乾燥。胃與心相通,胃中燥熱,所以心煩。病人多話,不能持久看書,不願意見生客,好像生氣又不是生氣,好像憤怒又不是憤怒,煩躁出自於心,而導致煩躁的原因,則本於胃中燥熱,所以出現此證候的,如同鍋中沸水,鍋底的柴火不去掉,則沸騰一定不會停止,這就是為什麼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的原因。

只怪近人遇到此證候,就說邪氣犯了心包,犀角、羚羊角、至寶丹等,隨意混合服用,終於導致胃中燥熱,一天比一天嚴重,以至於枯竭而死,可悲啊!

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惡寒,其身體必定沉重,氣短,腹部滿脹而喘息。有潮熱者,此外還想解表,可以攻治裡邊。手足微微出汗,這是大便已經乾燥,大承氣湯主治。如果汗多,微微發熱惡寒,外邪還沒有解掉。其熱不潮熱,不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服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使大便過度洩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