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77)
《傷寒發微》 (77)
1. 陽明篇
大承氣湯方
芒硝(半觔)大黃(四兩酒洗)枳實(五枚炙)厚朴(半觔,炙去皮)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服。
脈遲為胃中虛寒,前於食難用飽條內,已略言之,特其義尚有未盡,不得不更申前說。蓋胃中穀氣,實為生血之原。胃所以能消穀者,胆汁實為主要。胆火隨衛氣而動,衛氣晝行於陽,自下而上,由三焦還入於胃,則能食。由心而入腦,則思慮強。夜則行於陰,自腦漸降,則思慮少。
由胃而下入於腎,故不飢不渴。由腎而入膀胱,故小便多。黎明則達於宗筋,故宗筋張。浹晨而起,小便一泄其熱,乃又隨衛陽而上出。少年多慾之人,往往飲食銳減,思慮恍惚者,皆由夜行於陰之時,傷其胆火故也。脈中營氣視血為強弱,胆火盛而納穀多,富其生血之原,故脈數。
胆火虛而納穀少,生血之原不足,故脈遲。人之一身,血為最熱,血分充故裏溫迫水氣外泄,而其體輕(能食壯盛之少年,往往多汗,能日行數十里而無倦容)。血液虛,故裏溫不勝水氣,水氣留著肌理而其體重(老年食少,肌肉枯燥無汗,故好眠睡,少年虛羸者,面無血色,皮毛不澤,故亦不能動作。垂死之人,分肉不溫而生陽絕,故重如鐵石)。
故病者因胆汁不能消穀,損其生血之原,於是因血虛而脈遲。雖汗出不惡寒,病機漸入陽明,而汗出不徹,其身必重。此證若惡風而見浮脈,即為防己黃耆湯證,但見短氣腹滿而喘,外有潮熱,即陽氣有外達之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以助之,所謂:「喘家,用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也。
」惟外已解者,乃可攻裏,但令手足濈然汗出,則胃液悉化為汗,不復下行滋溉,腸中大便已燥,乃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汗多而微見發熱惡寒,其外未解,猶為麻杏石甘湯證,承氣湯不中與也。若腹大滿不通,不得已而用下法,亦不過用小承氣湯而止。言外可見大便略通,並小承氣湯亦可不用。
近人於此證,不識為太陰陽明合病,名之曰濕溫,舍蒼朮白虎湯一方外,更無餘事。曾亦知表氣不達,濕留肌腠者,有時當從汗解乎!又其下者,反用生地、石斛等滋陰之品,錮其表汗,汗液結成細菌,名之曰白㾦,雖未必致人於死,亦太多事矣。予治病雖少,然二十餘年,未見有發白㾦者,亦可信醫家製造之別有專長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飲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陽明篇
大承氣湯方
芒硝半斤,大黃四兩(用酒洗淨),枳實五枚(炙烤),厚朴半斤(炙烤去皮)。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枳實和厚朴,煮至五升,去渣,再放入大黃煮至二升,去渣,最後加入芒硝,用微火煮沸一兩次,分次溫服。瀉下後,餘藥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兩次溫服。第一次服用後應更換衣服,如果不換衣服就喝完藥,則不必再服第二次。
脈象遲緩,是胃中虛寒的表現,之前在討論飲食不適時已經略微提及,但其道理尚未完善闡述,不得不再次詳細說明。胃中穀氣,是生成血液的根本。胃之所以能消化食物,膽汁起著主要作用。膽火隨著衛氣運轉,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由下向上,經由三焦迴歸胃部,則能進食;由心入腦,則思慮清晰活躍。晚上則運行於陰經,由腦逐漸下降,則思慮減少。
由胃向下進入腎臟,故不飢不渴;由腎入膀胱,故小便量多;黎明時到達宗筋,故宗筋舒展;早晨起床後小便排出體內熱氣,然後又隨著衛陽向上運行。少年多慾之人,往往飲食銳減,思慮恍惚,都是因為夜晚陰經運行時損傷了膽火所致。脈象中營氣的強弱反映血液的盛衰,膽火旺盛則食慾好,供給生成血液的本源充足,所以脈象數。
膽火虛弱則食慾差,生成血液的本源不足,所以脈象遲。人體之中,血液是最熱的,血分充盈則體內溫熱逼迫水氣外泄,因此體輕(能吃、身體強壯的少年,往往多汗,能每日步行數十里而無疲倦);血液虛弱,則體內溫熱不能勝過水氣,水氣停留在肌膚組織,因此體重(老年人食慾差,肌肉乾枯無汗,所以嗜睡;少年體虛者,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無光澤,所以也無法活動;垂死之人,肢體冰冷,陽氣衰竭,所以身體沉重如鐵石)。
所以,病人因為膽汁不能消化食物,損傷了生成血液的本源,於是因為血虛而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惡寒,病機漸漸深入陽明經,但是汗出不透,身體必然沉重。這種症狀如果惡風並見浮脈,就是防己黃耆湯的證候;如果出現氣短腹脹喘息,體表有潮熱,就是陽氣有向外發散的趨勢,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來幫助它,所謂:「喘咳者,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最好。」只有體表症狀解除後,才能攻治裡證,只要手腳微微出汗,胃液就都化為汗液,不再向下滋潤,腸道中的大便已經乾燥,就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汗多而略微發熱惡寒,體表症狀未解,還是麻杏石甘湯的證候,不能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膨脹滿悶不通,不得已而用下法,也只能用小承氣湯。言外之意,大便略通,小承氣湯也可以不用。
近人對於此證,不知是太陰陽明合病,稱之為濕溫,除了蒼朮白虎湯外,別無他法。也曾知道表氣不通,濕邪滯留肌膚者,有時應該從發汗解表!然而,下瀉者,反而使用生地、石斛等滋陰的藥物,阻遏表汗,汗液凝結成細菌,稱之為白癧,雖然未必致人於死,但也多此一舉了。我行醫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二十多年來,未曾見過發白癧的病人,也可以證明醫家創造的療法各有專長。
陽明病,潮熱,大便略硬者,可以用大承氣湯。大便不硬者,不可使用。如果大便六七天不通,恐怕有燥屎,想知道的方法是,少給一點小承氣湯,湯藥入腹後,排出臭氣者,這是燥屎,就可以攻下;如果不排出臭氣,這是最初只是硬,之後必然會軟,不可攻下,攻下,必然脹滿不能吃東西。想喝水者,喝水則呃逆。其後發熱者,必然大便又硬又少,用小承氣湯調理。不排出臭氣者,謹慎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