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08)

1. 少陰篇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惡寒,表陽虛也。身踡而利,裏陽虛也。手足逆冷,中陽不達四肢也。蓋人一身之衛氣,為水液所蒸化,而衛氣之強弱,實視血中熱度高下為標準。血中熱度漸低,皮毛中水液不能不化氣,衛陽因見微弱而病表寒。人一身之肌肉,皆為孫絡所密佈,血熱與外寒相抗,是生表熱,因有一時暴煩欲去衣被者,若一身肌肉血熱不充,則血中黃色之餘液,盡成寒水,而踡臥不起。寒水下陷腸胃,因而下利。

中陽既敗,陽氣不達四肢,手足因而逆冷。此證為獨陰無陽,故云不治。蓋人之將死,其血先寒。血不溫,則水不化氣,營氣亡於內,而後衛氣亡於外,於無治法中求一線生路,惟有大劑四逆湯,或能救什一於千百也。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少陰為病,水氣在心下,滲入於胃,胃不能受,因而吐逆。水氣從三焦下注,輸尿管容量太窄,不能不相受,氾濫而入大腸,因而自利。陰寒內據,真陽外浮,是生躁煩。目欲瞑而寐不安,口欲言而心不耐,精氣將脫之象也。脾胃內絕,穀氣不達四肢,因而手足逆冷。試觀無病之人,飢則身寒,飽食之後,即一身手足皆熱,此即脾胃陽氣,外達四肢之明證。

今絕粒多日,故冷至肘膝,此即《內經》所謂「無胃則死」之證也。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為病,寒水太甚,則為自利。若下利已止,便當寒盡陽回,此利止手足溫者所以可治也。然必身和脈微,時見微汗,乃為陰陽自和。若陰竭於下而陽脫於上,則必有眩冒之變。蓋血虛之人,往往頭眩。下寒愈甚,必見戴陽。竊意此證,當重用龍骨、牡蠣以潛陽,四逆湯以溫腎,用大補氣血之熟地、潞參以固脫,譬之油燈欲滅,火必忽然大明,或煙飛於上,益以膏油則火歸其原矣,或亦愚者之千慮也。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此四逆湯證也。加以脈不至,則通脈四逆湯證也。此證以陽回而生,以寒極而死。故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若不煩而躁,則心陽絕而腎陰獨張,所謂陰凝於陽也。夫少陰一證,但令有一線微陽,即屬再生之機,醫者志在救危,寧不效而受謗,毋有方而不用。張隱庵謂:「知死之所去,即知生之所從來,得一線生機而挽回之,功德莫大。

」真至言也。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此俗所謂「腎不納氣」也。六七日已盡一候,一侯已過,寒水之藏當得寒盡陽回,此時三焦水道,當漸化氣,裏氣既和,血分不受陰寒逼迫,而脈之沉緊者當去,吸入之氣當靜。蓋水與氣本是一源,無病之人,吸入之氣,由鼻直抵丹田,呼出之氣,由丹田直出肺竅。此無他,氣之下行為水,腎因收攝於下,水之上行為氣,肺乃通調於上也。

白話文:

少陰篇

少陰病症,畏寒,身體蜷縮並腹瀉,手腳冰冷,此屬不治之症。

少陰病症畏寒,是表層陽氣虛弱;身體蜷縮並腹瀉,是內部陽氣虛弱;手腳冰冷,是中焦陽氣無法到達四肢。人體的衛氣,是由水液蒸發轉化而來,衛氣的強弱,實際上以血液溫度的高低為標準。血液溫度逐漸降低,皮膚毛髮中的水液無法化為氣,衛陽因此變得虛弱而出現表寒。人體的肌肉,都佈滿了經絡,血液的熱度與外寒相對抗,就會產生表熱,所以有時會出現煩躁想脫衣被的情況。如果全身肌肉血液溫熱不足,則血液中黃色殘留的液體,就會全部變成寒水,導致蜷臥不起。寒水下沉到腸胃,因此腹瀉。

中焦陽氣衰敗,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手腳冰冷。此症是陰寒獨盛,陽氣全無,故稱不治。因為人將死時,血液先會變冷。血液不溫暖,水液就不能化為氣,營氣先在內部消失,然後衛氣在外消失,在沒有治療方法的情況下尋找一线生机,只有大量服用四逆湯,或許能挽回千分之一的機會。

少陰病症,嘔吐腹瀉,煩躁手腳冰冷,將會死亡。

少陰病,水氣停留在心窩下,滲入胃部,胃部無法承受,因此嘔吐。水氣從三焦下注,輸尿管容量狹窄,無法承受,泛濫進入大腸,因此腹瀉。陰寒內盛,真陽外浮,因此煩躁。眼睛想閉卻睡不安穩,想說話卻心力交瘁,這是精氣將要耗盡的徵兆。脾胃功能衰竭,穀氣無法到達四肢,因此手腳冰冷。觀察一下健康的人,飢餓時身體寒冷,飽食之後,全身手腳都會溫暖,這就是脾胃陽氣外達四肢的明顯證據。

現在已經絕食多日,所以寒冷達到肘膝,這就是《內經》所說的「無胃則死」的症狀。

少陰病症,腹瀉停止而頭暈目眩,經常自己冒汗,將會死亡。

少陰病,寒水過盛,就會腹瀉。如果腹瀉停止,就應該寒邪已盡,陽氣回升,腹瀉停止且手腳溫暖的症狀是可以治療的。但是必須身體溫和,脈搏微弱,偶爾出現輕微汗出,才是陰陽自行調和的表現。如果陰氣在下面耗盡而陽氣在上脫失,就會出現頭暈目眩、自汗的變化。因為血虛的人,常常頭暈。下焦寒邪愈甚,必然出現陽氣上浮。我認為此症,應該大量使用龍骨、牡蠣來潛藏陽氣,用四逆湯溫暖腎陽,用大補氣血的熟地、潞參來固護元氣,比喻為油燈將滅,火焰必然忽然大盛,或者煙往上冒,添加油膏,火焰就會回到原位。這也可能只是愚見。

少陰病症,四肢冰冷,畏寒且身體蜷縮,脈象摸不到,不煩躁卻躁動不安,將會死亡。

少陰病症,四肢冰冷,畏寒且身體蜷縮,這是四逆湯的證候。加上脈象摸不到,則是通脈四逆湯的證候。此症以陽氣回升而生,以寒邪極盛而死。所以偶爾自己煩躁想脫衣被的,是可以治療的。如果不煩躁而躁動不安,則是心陽衰竭而腎陰獨盛,所謂陰寒凝滯於陽氣。少陰病症,只要有一絲微弱的陽氣,就屬於可以治療的機會,醫生應該以搶救危急為己任,寧可治療無效而遭受批評,也不應該有藥方不用。張隱庵說:「知道死亡的去處,就知道生命的來處,得到一线生机並挽回它,功德無量。」這真是至理名言。

少陰病症,六七天,呼吸急促,將會死亡。

這就是俗稱的「腎不納氣」。六七天已經過去一候,一候已過,寒水的貯藏應該寒邪已盡,陽氣回升,此時三焦水道,應該逐漸化為氣,內部氣機調和,血分不受陰寒的侵犯,脈象的沉緊應該消失,吸入的氣息應該平緩。因為水和氣本是同源,健康的人,吸入的氣,從鼻子一直到達丹田,呼出的氣,從丹田一直排出肺部。這沒有別的原因,氣的下行就是水,腎臟收攝於下,水的上行就是氣,肺臟調節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