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7)
《傷寒發微》 (107)
1. 少陰篇
惟人一身之陽熱,內藏於血,水受血熱蘊蒸,乃化為氣、為汗、為津液、為溺、為白血球。血中熱度漸低(不足華氏九十五度),水乃漸寒,寒則氾濫,於是上吐而下利。手足及全身肌肉,皆受氣於統血之脾藏,血中熱度愈低,則手足俱冷,而一身肌肉俱寒。所以然者,為其一身之水液,一如嚴冬溪澗生氣滅絕也。
惟手足不逆冷反熱者,為不死之證,雖脈不至,但須灸足少陰太谿穴七壯。太谿在外踝後跟骨上,切薑成片,燒艾絨以灸。艾一團為一壯,使隔絕之裏陽,與表陽相接,病必無害。蓋火氣雖微,使血行脈中,則甚有力,觀太陽篇微數之脈節,當自悟之。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桃核承氣湯主之。(此條訂正)
此證與小便色白者相反。寒水太盛,則表證為手足逆冷,為惡寒踡臥。裏證為下利不止,為小便色白。所以然者,以一身之血分熱度低弱,不能蒸化水液故也。若少陰無陽之證,延至八九日,忽然一身及手足盡熱,此即上節謂「手足不逆冷,反發熱不死」之證也。然後文突接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二語,殊難解說。
夫一身肌肉及手足,皆微絲血管及經脈流行之處,皆為脾藏所主,則一身手足盡熱,似與膀胱絕無干涉。不知血分熱度增高,水液必受灼爍,故久病發熱之人,小便必黃赤而短。今以寒盡陽回之證,水氣漸微,一身陽熱蘊蒸,始而小便短赤,繼而大便堅而色黑,熱乃由腎及膀胱。胞中血海遇濕熱鬱蒸之氣,勢必化為衃血,外見少腹脹滿硬痛之證。
此與本篇三急下證大同小異,皆寒盡陽回之證,當下以桃核承氣湯,使瘀血從大便而出,其病乃愈。然則本文「必便血也」下,當是脫去「桃核承氣湯主之」七字。如此,則本文「以」字文義,方有著落。以之為言,因也。蓋因蓄血之證,原不能自行便血,其中自有治法在。
若以為桃花湯證,則大誤矣。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為病,但厥無汗,為陰寒在裏,陽氣不能外達,此本四逆湯證,但溫其裏寒,水得溫自能作汗。若強發其汗,三焦水液既少,不能供發汗之用,陽熱隨藥力暴發,必牽動全身陽絡,血隨陽升,一時暴決而出於上竅,如黃河之潰堤,平吾山而溢鉅野,不能限其所之,故或從口鼻出,或從目出,卒然難以預定。氣脫於下,血冒於上,脫如垂死之離魂,冒如大辟之去首,脫者不還,故曰厥。
冒者立罄,故曰竭。陰陽並脫故稱難治。此與婦人倒經敗血出於口鼻者,固自不同,鄙意當用大劑炙甘草湯以復既亡之陰,復重用龍、牡、薑、附以收散之陽,或能於十百之中,挽救一二。此亦仲師言外之微旨也。
白話文:
少陰篇
人體的陽熱之氣藏在血液中,血液的熱氣溫蒸水液,便化為氣、汗、津液、尿液以及白血球。血液溫度漸低(低於華氏九十五度),水液就漸漸變冷,水寒則氾濫,於是上吐下瀉。手腳及全身肌肉,都接受來自脾臟統攝血液的氣血滋養,血液溫度越低,手腳就越冷,全身肌肉也冰冷。這是因為全身的水液,如同嚴冬溪澗般,生機全無。
但如果手腳不是冰冷反而是發熱的,這是不死之徵,即使脈象微弱,只要灸足少陰太谿穴七壯即可。太谿穴位於外踝後跟骨之上,將薑切片,用艾絨灸之。一團艾絨為一壯,讓裡面的陽氣與體表的陽氣相連接,疾病就一定不會有害。因為即使火氣微弱,也能使血液在脈絡中運行,其力量卻很大,參考《太陽篇》中關於微弱脈象的論述,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少陰病,經過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的,是因為熱在膀胱,必定會便血。桃核承氣湯可以治療。(此條已修正)
這個症狀與小便顏色發白相反。寒水過盛,則表證為手腳冰冷,畏寒蜷臥;裡證為下痢不止,小便顏色發白。這是因為全身血液的溫度低弱,無法蒸化水液的緣故。如果少陰無陽的症狀,持續八九天,突然全身及手腳都發熱,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不死」的徵兆。然而,後文突然接上「熱在膀胱,必定便血」一句,很難解釋。
全身肌肉及手腳,都是微細血管和經脈運行之處,都由脾臟統攝,那麼全身手腳都發熱,似乎與膀胱毫無關係。但血液溫度升高,水液必定受到灼燒,所以久病發熱的人,小便必定黃赤而量少。現在是寒盡陽回的徵兆,水氣漸少,全身陽熱溫蒸,開始小便短赤,接著大便乾燥而顏色發黑,熱氣就從腎臟到達膀胱。胞中血海遇到濕熱鬱滯之氣,勢必化為瘀血,外在表現為少腹脹滿、堅硬疼痛。
這個症狀與本篇中三急下證大致相同,都是寒盡陽回的徵兆,應該服用桃核承氣湯,使瘀血從大便排出,疾病就能痊癒。因此,「必定便血」一句後面,應該去掉「桃核承氣湯主之」七個字。這樣,「以」字的文義,才會有著落。「以」字在此處的意思是「因為」。因為瘀血的症狀,本來就不能自行便血,其中自有治療方法。
如果認為是桃花湯的症狀,那就大錯特錯了。
少陰病,只有厥逆,沒有汗,而且強行發汗,必定會動血,不知道從哪裡排出,可能是從口鼻,可能是從眼睛排出,這叫做下厥上竭,很難治療。
少陰病,只有厥逆而無汗,是因為陰寒在裡,陽氣不能外達,這是四逆湯的主治症狀,只要溫暖裡面的寒邪,水液溫暖後就能出汗。如果強行發汗,三焦的水液本來就少,無法供給發汗的需要,陽熱隨著藥力暴發,必定會牽動全身的陽絡,血液隨著陽氣上升,一下子暴衝而出於上竅,如同黃河決堤,淹沒平原,無法限制它的去向,所以可能是從口鼻排出,可能是從眼睛排出,很難預料。氣從下脫,血從上冒,脫如垂死之人失去魂魄,冒如被處死之人失去頭顱,脫者不返,所以叫做厥逆。
冒者立盡,所以叫做上竭。陰陽同時脫落,所以稱為難治。這與婦女倒經,敗血從口鼻排出,當然不同,我的想法是用大劑炙甘草湯來恢復已經喪失的陰氣,再大量使用附子、牡蛎、乾薑、附子來收斂散亂的陽氣,或許能在十個、一百個病人中,挽救一兩個。這也是仲景先生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