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0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09)

1. 少陰篇

腎氣下絕,肺氣上脫,其息乃高。金匱云:「在下焦者其吸遠,難治。」高則易出,遠則不至,同一例也。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為病,大率寒水太勝,水氣愈寒,則血中熱度愈低,其脈因微細而沉。重陰之人,不能受清陽之氣,故終日昏昏欲睡,此為少陰本證。汗出不煩,則心陽大衰。自欲吐者,陰寒迫於下,胃中陽氣垂絕也。蓋少陰之病,以中陽為生化之本,故「惡寒,踡臥手足溫者,可治」,以胃中陽氣,尚能旁達四肢也。「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以心陽鬱而欲動,終不為陰寒所陷。

譬之久悶思嚏,久臥思起,雖不遽達所願,其中尚有動機存焉。若夫汗出不煩,則心陽將絕。自欲吐,則胃陽將絕。此時若早用厥陰篇通脈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或可挽救一二,若以為病者安靜不足慮,五六日後,自利煩躁,不得臥寐,真陽外脫,已無救矣。此仲師言外之微旨,向來注家無人道及,為可恨也。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_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_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甘草炙(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二節為少陰初病,及其未見吐利逆冷諸裏證,先行發汗,預防裏證之治法。後節「無裏證」二語,原自賅上節言之。後節「得之二三日」,即為申明前節始得之義。要其為有表熱無裏證可以發汗而愈則一也。且前節之脈沉實,賅後節言之。《金匱.水氣篇》云:「水氣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虛脹者屬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所列方治,實為麻黃附子甘草湯,此即始得少陰病,必見沉脈之明證。初非見沉脈者,但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不見沉脈者,方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也。蓋太陽傷寒,未經發汗,水氣由手少陽三焦(即西醫所謂淋巴系統),併注寒水之藏,即為少陰始病。水氣下注,故其脈沉。

少陰始病,太陽標陽不隨寒水下陷,故反發熱。水壅寒水之藏,輸尿管太窄,不能容納,始溢入迴腸而病自利。少陰始病,水氣未經氾濫,故不見裏證。反發熱者,水藏之寒,不與表氣相接,故於麻黃附子湯中,用氣辛味烈之細辛,溫水藏而散其寒,使水氣與表熱相和而作汗。但無裏證者,水氣雖陷,與太陽標陽,未曾隔絕。

白話文:

少陰篇

腎氣衰竭,肺氣虛脫,呼吸急促。古籍《金匱要略》記載:「病在下焦者,呼吸微弱而長,難以治療。」呼吸急促則容易氣虛,呼吸微弱則氣血不足,道理相同。

少陰病,脈象微弱細小而沉,只想臥床休息,出汗但不覺得煩悶,自己想嘔吐,持續五六天,出現腹瀉,然後又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就會死亡。

少陰病症,大多是因為寒邪侵犯太盛,水氣越寒冷,血液中的溫度就越低,脈象因此變得微弱細小而沉。體質屬陰寒的人,無法接受陽氣的溫煦,因此整天昏昏欲睡,這是少陰病的典型症狀。出汗但不覺得煩悶,說明心陽衰弱。想嘔吐,是因為陰寒之邪逼迫於下,胃中陽氣將要衰竭。少陰病的根本,在於中焦陽氣的生化作用,所以,「惡寒、蜷縮臥床但手腳溫暖的,可以治療」,因為胃中陽氣還能傳達到四肢。 「有時煩躁想脫掉衣被的,可以治療」,因為心陽鬱結而想活動,尚未被陰寒之邪完全侵犯。

這就像長時間憋著想打噴嚏,長時間臥床想起身一樣,雖然不一定馬上實現願望,但內心仍有想動的意念。但是,如果出汗但不覺得煩悶,則說明心陽將要衰竭;想嘔吐,則說明胃陽將要衰竭。此時如果及早服用《金匱要略》厥陰篇中的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或許還能搶救一下,如果認為病人安靜無事,不予理會,五六天後出現腹瀉、煩躁不安,無法入睡,說明真陽外洩,就沒有救了。這是仲景(張仲景)在文字之外的精妙旨意,以往的注釋家都沒有提到,實在令人遺憾。

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脈象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以上三味藥,用一斗水,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內在的病證,所以只微微發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炙甘草(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以上三味藥,用七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沸騰,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這兩段講的是少陰病初期,以及尚未出現嘔吐、腹瀉、逆冷等內在病證之前,先發汗以預防內在病證的治療方法。後面一段的「無裏證」二字,其實是前面一段的概括。後面一段的「得之二三日」,是說明前面「始得之」的意思。總之,如果有表熱但沒有內在病證,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癒。而且,前面一段提到的脈象沉實,也是後面一段所描述的情況。《金匱要略·水氣篇》記載:「水氣病,脈象沉細,屬於少陰。虛腫脹的屬於氣水,發汗就能治癒。脈象沉的,應該用麻黃附子湯。」所列的處方,實際上是麻黃附子甘草湯,這就是少陰病初期,必然出現沉脈的明顯證據。初期沒有出現沉脈,只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沒有出現沉脈,才可以考慮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因為太陽傷寒,沒有經過發汗,水氣由手少陽三焦(也就是西醫所說的淋巴系統),以及寒水聚集的臟腑,就成了少陰病初期。水氣下注,所以脈象沉。

少陰病初期,太陽經的陽氣不隨著寒水下陷,所以反而發熱。水氣壅塞在寒水聚集的臟腑,輸尿管太窄,無法容納,開始溢入迴腸而導致腹瀉。少陰病初期,水氣還沒有泛濫,所以沒有內在病證。反而發熱,是因為水藏的寒邪,沒有與表面的氣相接觸,所以麻黃附子湯中,用辛味溫烈的細辛,溫暖水藏而散寒,使水氣與表熱相調和而發汗。但沒有內在病證,是因為水氣雖然下陷,但與太陽經的陽氣,還沒有完全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