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6)
《傷寒發微》 (16)
1. 《傷寒發微》
設外邪已解,直當一下而愈。無如病者尚見浮脈,浮脈在外,故傷寒則見浮緊,中風則見浮緩,所以別於裏證也。今病者反見浮脈,故不當一下而愈。所以然者,以其人雖有陽明裏證,風邪猶在肌腠,裏熱反為外邪所吸,雖用硝黃不得下行,故曰當先解外則愈。此正表解乃可攻裏之旨,非謂必無裏證,並非謂不可攻下也。
不然,仲師但言解外即愈可矣。何必曰先解外乎。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此條訂正)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病而脈見浮緊,為傷寒本脈。無汗身疼痛,無論發熱與否,俱為傷寒本病。雖過經一二日,雖發熱而脈證未變,其為麻黃湯證,確然無可疑者。惟太陽傷寒,始病則起於皮毛,衛陽為表寒所困,水氣不能外達,因而無汗。肌肉中血熱與之相抗,血熱戰勝,因而發熱,但血分之熱度高低不等。
設令血中熱度,僅足與表寒相抵,則服麻黃湯後,熱當隨汗而解。設血中熱度太高,雖服麻黃湯後,表證略輕,然以陽熱太甚之人,驟得麻黃升發之力,鬱熱必上衝於心而發煩,上衝於腦而目為之瞑,甚為顱骨為開,血從骨縫中溢出,從闕上下走鼻孔,是為衄,衄後其病方解。所以然者,血熱太勝,不能悉從皮毛散故也。
至如血之熱度最高者,雖不服麻黃湯,亦能自衄而愈。所以然者,血與汗同源而異物,故奪血者不可發汗,瘡家不可發汗,有金創者不可發汗,以血去液少故也。近日醫家以血為紅汗,意即本此。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拂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二陽並病,與上太陽陽明合病,同源而異證。故有太陽水氣未能作汗,外泄流入腸胃而成下利者,有因汗液不徹,水氣鬱於胃之上口而病嘔逆者。以水氣不盡,牽涉足陽明胃,故謂之合病。今以汗出不徹,轉屬陽明,其病亦由水氣內停,非胃中有燥屎邪熱上薰腦部,心神無所寄託而作譫語之證也,亦非大實滿痛。陽明支脈從腹下髀走伏兔者,牽掣右膝臏而不良於行也。
雖續自汗出,不惡寒,時有陽明見象,但兼有「項背強,汗出,惡風」諸證,一經誤下,反傷在裏之陽氣,不能助之出表,即前文所謂「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也。」此證當以發汗為正治,但仲師言可小發汗,而不出方治,張隱庵以為桂枝麻黃各半湯,似亦未當。夫麻黃本為無汗惡寒而設,豈有「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而可用麻桂各半湯者,其必為桂枝加葛根無疑也(此為第一段)。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如果外邪已經解除,病情應該立刻痊癒。然而,病人仍出現浮脈。浮脈位於外,所以傷寒見浮緊脈,中風見浮緩脈,以此區別於裏證。現在病人反而出現浮脈,所以不應該立刻痊癒。原因是,雖然病人有陽明裏證,但風邪仍在肌膚腠理之間,裏熱反而被外邪牽制,即使使用硝石、黃連等瀉下藥物,也不能向下運行,所以必須先解表才能痊癒。這就是說,解表後才能攻裏,並不是說一定沒有裏證,也不是說不能攻下。
不然,仲景先生只說解表即可痊癒,為何還要說「先」解表呢?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天不解,表證仍在,應該發汗,用麻黃湯治療。服藥後,症狀略微減輕,病人卻出現煩躁,眼睛昏閉,嚴重者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才好轉。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此條已訂正)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行流鼻血者會痊癒。
太陽病而脈象浮緊,是傷寒的本脈。無汗身痛,無論是否發熱,都是傷寒的本病。即使經過一兩天,即使發熱但脈證未變,仍然是麻黃湯的治證,毫無疑問。太陽傷寒,初期病起於皮毛,衛陽被表寒所困,水氣不能外達,因而無汗。肌肉中的血熱與之抗衡,血熱戰勝,因而發熱,但血分熱度的程度不一。
如果血中熱度,僅能與表寒相抵,那麼服用麻黃湯後,熱應該隨著汗液而解除。如果血中熱度太高,即使服用麻黃湯後,表證略微減輕,但因陽熱過盛的人,突然得到麻黃升發的力量,鬱熱必然上衝於心而煩躁,上衝於腦而眼睛昏閉,嚴重者顱骨會裂開,血液從骨縫中溢出,從鼻孔流出,這就是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才好轉。這是因為血熱太盛,不能完全從皮毛散發的緣故。
至於血熱程度最高的人,即使不服用麻黃湯,也能自行流鼻血而痊癒。這是因為血液和汗液同源而不同質,所以奪血的狀況下不可發汗,有瘡瘍的不可發汗,有外傷的不可發汗,因為失血會使體液減少的緣故。近來醫家把血液視為紅色的汗,意思就是基於這個道理。
二陽合病,太陽病初期,應該發汗,汗先出但未透,然後轉屬陽明,接著自己微微出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證不減輕,不可下瀉,下瀉是逆治。這種情況,可以少發點汗。如果面色紅潤鮮豔,是陽氣鬱滯在表,應該解表透邪。如果發汗不透,陽氣鬱滯不能外達,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病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部位,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這是因為汗出不透的緣故。再次發汗則會痊癒。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呢?從脈象澀滯就可以知道。
二陽合病,與太陽陽明合病,同源而症狀不同。所以有太陽水氣不能化為汗液,外泄流入腸胃而導致下痢的;也有因汗液不透,水氣鬱滯於胃的上口而嘔逆的。因為水氣不盡,牽涉到足陽明胃,所以稱為合病。現在因為汗出不透,轉屬陽明,其病也由於水氣內停,不是胃中有燥屎邪熱上薰腦部,心神無所寄託而產生譫語的症狀,也不是大實滿痛。陽明經脈從腹部下行大腿內側至膝蓋下方的伏兔穴,牽扯到右膝蓋而不能好好行走。
雖然接著自己出汗,不惡寒,有時出現陽明證候,但同時伴有「項背強直、汗出、惡風」等症狀,一旦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反而損傷裏面的陽氣,不能幫助它外達,這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也」。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汗作為正治,但仲景先生說可以少發汗,而沒有開具處方,張隱庵認為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的方劑,似乎也不合適。麻黃湯本來是針對無汗惡寒而設的,怎麼會有「接著微微出汗,不惡寒」的情況而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呢?一定是桂枝加葛根湯。(此為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