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7)
《傷寒發微》 (17)
1. 《傷寒發微》
設太陽標熱,欲泄不得,則必鬱而上浮,視病者之面,赤色漸次增加,則較之微汗出不惡寒者,證情殊異,治法正自不同。但需荊芥、防風、紫蘇、殭蟲、蟬衣等味,煎湯薰其頭面,陽氣之內鬱者,當從汗解(此為第二段)。又其甚者,發汗時僅得微汗,不足言汗出不徹。
陽氣以毛孔閉塞,而拂鬱於皮毛及顏面者,一時未易發泄,本應用麻黃湯以發汗,濡滯而不敢用藥,則肌理營血之熱,為表寒所遏,熱度漸高,即見躁煩。太陽水氣與太陰之濕並居,陽熱外張而寒濕內鬱,至於不知痛處。足太陰主腹,亦主四肢,故寒濕時注腹部,時竄四肢,而痛處迄無定在。
按之不可得者,以其流走而不見停蓄者也。皮毛不開,肺氣阻塞,故短氣。氣短者,臥即喘逆,故但坐不得眠。脾主肌肉,亦主血,今以水邪混於足太陰脾,固當用桂枝湯以助脾陽而增血熱,使在裏之濕邪,悉從肌理外散,則一汗而愈矣,所謂「更發汗則愈」也。以其脈濇,因知其肌理為濕邪所阻,而血熱不充,以肌理血熱不充,因知其不能解肌而汗出不徹,此其所以宜桂枝湯也(此為第三段)。須知汗出不徹而轉屬陽明,與胃中燥熱者迥殊,皆不當急於攻下。
此節雖曰「二陽並病」,治法則仍以太陽為主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汗出愈。
脈浮數為有熱,證屬標陽,實即肌腠血熱外抗,所謂「法當汗而愈」。已經發汗者,即後文所謂「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之證也。未經發汗者,即後文「脈浮而數,宜麻黃湯」之證也。若經誤下之後,肌肉無陽氣而見身重,營血虛而見心悸,此正與「亡血家不可發汗」、「失精家不可發汗」同例。此證陽浮而陰弱,不可急治,當俟其陰氣漸復,得與陽和,乃能汗出而愈。
尺中脈微,胞中血虛之徵,故曰裏虛也。此麻黃、桂枝二湯證,因表實裏虛,津液不和,而不能發汗者也。
浮脈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古人「然」字多有作「曰」字解者,宋玉《九辨》亦用然字,並同。故有議扁鵲《難經》多用然字為偽書者,則不明古訓之過也。
脈浮緊,為寒束於表,而血熱內抗。法當身疼痛者,則以寒傷肌肉之故。此傷寒之脈證,宜麻黃湯以汗之者也。然尺中脈遲,與前條尺中脈微正同。尺中主下焦,亦為胞中血少而不當發汗,此亦在「奪血者不可發汗」之例。此麻黃湯證,因營氣不足,而不可發汗者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如果太陽經病症發熱,想要排汗卻排不出,就會鬱結而上浮,病人臉色會越來越紅,這和微微出汗而不惡寒的症狀截然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一樣。這時候需要用荊芥、防風、紫蘇、殭蠶、蟬蛻等藥材,煎湯熏蒸頭面,體內鬱積的陽氣就可以通過出汗來疏解(此為第二段)。病情嚴重者,即使發汗也只微微出汗,不足以說徹底排汗。
陽氣因為毛孔閉塞而鬱結在皮膚和臉上,一時難以排出,本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但因為病情膠著而不敢用藥,這樣肌膚組織和血液中的熱邪就會被表寒阻遏,熱度逐漸升高,就會出現煩躁不安。太陽經的水氣和太陰經的濕氣同時存在,陽熱外散而寒濕內鬱,以至於病人不知道痛在何處。足太陰經主宰腹部和四肢,所以寒濕會時而集中在腹部,時而竄到四肢,疼痛部位不定。
按壓也找不到確切的痛點,因為寒濕流動而不停留在一個地方。皮膚毛孔閉塞,肺氣不通暢,所以呼吸短促。氣短的人,一躺下就喘不過氣,所以只能坐著不能睡覺。脾經主宰肌肉和血液,現在水邪混雜在足太陰脾經,所以應該用桂枝湯來幫助脾陽,增加血熱,讓體內濕邪從肌膚外散,這樣出一身汗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再發汗就好了」。因為脈象細澀,就知道肌膚組織被濕邪阻滯,血熱不足,因為肌膚血熱不足,所以知道無法疏通肌膚而汗出不徹底,所以才要用桂枝湯(此為第三段)。必須知道,汗出不徹底而轉入陽明經,和胃中燥熱的症狀完全不同,都不應該急於攻下。
這一節雖然說是「二陽併病」,但治療方法還是以太陽經為主。
脈象浮數,應該發汗才能痊癒。如果瀉下,出現身體沉重、心悸,就不能發汗,等到自然出汗才能好轉。這是因為寸口脈微弱,這是裡虛,需要表裡都實,津液自然調和,才能出汗痊癒。
脈象浮數表示有熱,症狀屬於標陽,實際上是肌膚血液的熱邪外達,所以說「應該發汗才能痊癒」。已經發汗的,就是後文所說的「脈象浮數,可以再發汗,宜用桂枝湯」的症狀。還沒發汗的,就是後文「脈象浮而數,宜用麻黃湯」的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肌肉缺乏陽氣而感到身體沉重,營血虛弱而感到心悸,這就和「失血者不可發汗」、「失精者不可發汗」的情況一樣。這種情況陽氣浮而陰氣弱,不能急於治療,應該等到陰氣逐漸恢復,與陽氣協調,才能出汗痊癒。
寸口脈微弱,是胞宮血虛的徵兆,所以說是裡虛。麻黃湯、桂枝湯的適用症狀,是因為表實裡虛,津液不調,而不能發汗。
脈象浮而緊,應該會感到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寸口脈遲,就不能發汗,怎麼知道呢?因為營氣不足,血液減少。
古人「然」字很多時候都解釋為「曰」字,宋玉《九辨》也用了這個字,意思相同。所以有些人認為扁鵲《難經》大量使用「然」字是偽書,這是因為不懂古訓造成的錯誤。
脈象浮緊,是寒邪束縛在表,而血熱內抗。應該感到身體疼痛,是因為寒邪損傷肌肉的緣故。這種傷寒的脈象症狀,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但是寸口脈遲,和前面提到的寸口脈微弱是一樣的。寸口脈主宰下焦,也是胞宮血液不足而不能發汗,這也符合「奪血者不可發汗」的原則。這種情況適合用麻黃湯,是因為營氣不足,而不能發汗。
脈象浮,病在表,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脈象浮而數,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