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8)
《傷寒發微》 (18)
1. 《傷寒發微》
此節為裏氣不虛者言之,故一見「無汗,身疼痛」之證,無論脈浮及脈浮數者,皆可用麻黃湯以發之。與下後「身重,心悸,脈浮數而尺中微」,及未經誤下而「尺中遲」者,固自不同也。
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此二節為病後餘邪不徹,營氣弱,而不能與衛氣相接言之。蓋即《金匱》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也。自汗出為營氣和,「和」之為言「平」也,血分中熱度不高之說也。血分熱度不高,而病後餘濕,尚凝沍肌理,不能達於毛孔之外,故力弱而不能與衛氣相接。營氣行於肌肉,由動脈而外出孫絡,故曰營行脈中。
衛氣由六府淋巴管直達皮毛,不在孫絡之內,故曰衛行脈外。衛氣自強,故毛孔開而自汗。營氣自弱,故腠理凝沍之濕不能直達毛孔,與淋巴管中排泄之廢料同出而俱散,故汗出而病不愈。要惟用辛甘發散之桂枝湯,以助肌理之血熱,但令血熱與出表之水氣同化,則營衛和而病自愈矣。此病後但見自汗,如寒無寒,如熱非熱,病見於營陰之弱,以陽法救之治也。
至如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其病亦由營分之弱。曰「衛氣不和」者,為其淋巴管中水液,自行排泄於毛孔之外,而血分熱度太低,不能排泄肌腠留戀之濕邪,兩者不相和,故營分久鬱而時發表熱,但用桂枝湯於未發熱之時,則血中熱度增高,使肌肉中餘濕一時蒸化成汗,與在表之水氣合併而出,則營氣與衛氣混合為一,而病自愈矣。此病後兼見發熱自汗,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病見於營陰之弱,以陽法救之者也。
向與門人王慎軒論《金匱》百合病仲師所處七方,皆在發於陽者以陰法救之之例,而於發於陰者以陽法救之,篇中闕而不備,慎軒以為此二條足以當之,頗為近理。仲師所以不列於百合病者,或以不用百合之故,且欲留其不盡之旨,使人於無字處求之也。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為病,脈浮緊無汗,為一定不易之病理。麻黃湯一方,亦為一定不易之治法。但陽氣太重之人,有服麻黃湯後以衄解者,亦有不待服麻黃湯而以衄解者。似不發汗而致衄,病當從衄解矣。乃自衄之後,脈之緊如故,發熱惡寒無汗亦如故,此麻黃湯證不為衄解而仍宜麻黃湯者,與營虛不可發汗之證,固未可同日語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白話文:
《傷寒發微》
這段論述針對裏氣不虛的病人。因此,只要見到「無汗、身疼痛」的症狀,不論脈象是浮脈還是浮數脈,都可以用麻黃湯來發汗。這與後面提到的「身重、心悸、脈浮數而尺脈微弱」,以及沒有錯誤服用瀉下藥而「尺脈遲緩」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病人曾經自汗,這是營氣平和的表現。營氣平和,則外邪不易入侵。這是因為衛氣未能與營氣協調和諧的緣故。營氣運行於脈絡之中,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再次發汗,使營衛調和則疾病痊癒,宜用桂枝湯。
病人本身沒有其他疾病,時而發熱,自汗不止,這是衛氣不調和的表現。在發病初期就發汗,則可痊癒,宜用桂枝湯。
以上兩段論述針對病後餘邪未盡,營氣虛弱,不能與衛氣相通的情況。這與《金匱要略》中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的原則相同。自汗是營氣平和的表現,「和」的意思是「平和」,指的是血分中熱度不高。血分熱度不高,但病後餘邪尚且停滯於肌理,不能到達毛孔之外,所以力量不足以與衛氣相通。營氣運行於肌肉,由動脈向外到達經絡分支,所以說營行脈中。
衛氣由六府(臟腑)的淋巴管直接到達皮膚毛髮,不在經絡分支之內,所以說衛行脈外。衛氣強盛,所以毛孔張開而自汗。營氣虛弱,所以肌理凝聚的濕邪不能直接到達毛孔,與淋巴管中排泄的廢物不能同時排出而散發,所以汗出而病不愈。必須使用辛溫發散的桂枝湯,以助長肌理的血熱,使血熱與從體表排出的水氣融合,則營衛調和,疾病自然痊癒。這種病後僅見自汗,似寒非寒,似熱非熱的症狀,是因營陰虛弱,所以用溫陽的方法治療。
至於病人本身沒有其他疾病,時而發熱,自汗不止,這種疾病也是因為營分虛弱。所謂「衛氣不和」,是因為淋巴管中的水液自行排出到毛孔之外,而血分熱度太低,不能排出肌膚留滯的濕邪,兩者不相協調,所以營分久鬱而時而發熱。在未發熱時服用桂枝湯,則血中熱度升高,使肌肉中的餘邪一時蒸發成汗,與體表的水氣合併排出,則營氣與衛氣融合為一,疾病自然痊癒。這種病後兼見發熱自汗,身形看似平和,脈象微弱而略數,是因營陰虛弱,所以用溫陽的方法治療。
以前我與門人王慎軒討論《金匱要略》中百合病,仲景所用的七方,都在發於陽者用陰法治療,而發於陰者用陽法治療,篇中沒有詳細說明。慎軒認為這兩條論述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相當合理。仲景為什麼不將此列入百合病,可能是因為沒有使用百合,並且想留下一些不盡之處,讓人從字裡行間去領會。
傷寒,脈象浮緊,不發汗,導致鼻出血,用麻黃湯治療。
傷寒的病理,脈象浮緊無汗,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病理現象。麻黃湯也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治療方法。但陽氣過盛的人,服用麻黃湯後可能以鼻出血來緩解,也可能不需服用麻黃湯就以鼻出血來緩解。好像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疾病就應該從鼻出血來緩解。然而,鼻出血後,脈象仍然緊,發熱惡寒無汗的症狀也仍然存在,這種麻黃湯的證候並沒有因為鼻出血而解除,仍然需要使用麻黃湯治療,這與營氣虛弱不能發汗的證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傷寒,大便不通六七天,頭痛發熱,服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不在裏,還在表,應該發汗。如果頭痛,必定鼻出血,宜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