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9)
《傷寒發微》 (19)
1. 《傷寒發微》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已及再經之期,病邪將傳陽明。六七日不大便而見頭痛發熱,則已見陽明之證,但陽明頭痛與太陽異,太陽之頭痛,在額旁太陽穴,陽明頭痛在闕上(兩眉間曰闕,屬陽明)。病傳陽明,故闕上痛,痛則可與承氣湯。惟大腸燥熱,必蘊蒸輸尿管及膀胱,而小便赤痛,若小便清者,則腸中無熱,病邪尚在皮毛,便當用麻黃湯以發皮毛之汗。以病在肺與皮毛,太陽寒水用事,故小便清也。
若太陽標熱太盛,上衝於腦,則闕上或連太陽穴痛,顱骨之縫,以得熱而開,必將血流鼻孔而成衄,故頭痛者必衄。所以然者,以腠理不開而鬱熱上冒也。用桂枝湯以發肌理之汗,則汗一出而衄自止矣。
傷寒,發熱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初病為麻黃湯證,發汗已,則其病當愈。乃半日許忽然煩熱,此非邪傳陽明,正以肌腠餘邪,未能盡隨汗解,或由毛孔大開,外風襲於肌理故也。故宜桂枝湯以發之。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此節言誤治亡津液者,當俟其自愈,以見庸工滋陰伐陽之不可為訓也。蓋陰液之生,根於陽氣,若蒸氣然,必俟爐中熾炭,釜甑寒水乃得化氣上行。設爐中無火,僅恃無陽之寒水,則生氣索然矣。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皆能耗損其津液,但此為藥誤,而非人體中燥熱所致,故必靜以養之。但得「身有微汗,口中不燥」,即為陰陽自和,而病當自愈。
若急於養陰,而妄投生地、石斛、西洋參、麥冬之類,陽氣被遏,濕痰滋生,病乃蔓延而不可治矣。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凡病大下後,則腸胃中淋巴管中乳糜必少,加之以發汗,更竭其皮毛肌腠之水液,因致小便不利。庸工不知病之出於汗下,一見小便不利,更用五苓散、豬苓湯以利之,重傷其津液,此病之所以不愈也。蓋此證當靜俟其小便自利,而不當急治,意與上節略同,所謂「以不治治之」也。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後則亡其裏陰,復發汗則亡其表陽,陰陽兩虛,則必背毛懍然,甚至惡寒而蜷臥。按其脈必微細,內外俱虛,病乃延入少陰,此為四逆湯證,可於言外領取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後倣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此節為汗下後虛陽外越之證,與下「婦人傷寒,經水適來」之證,適得其反。陰血實則其病在營,營氣夜行於陽,故「晝日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陽氣虛,則其病在衛,衛氣晝行於陽,虛陽隨之俱出,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陰實者泄其熱,陽虛者溫其寒,但按其證情,不嘔不渴,則內無實熱可知。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傷寒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又到了月經期,病邪將要傳到陽明經。六七天不大便,又出現頭痛發熱,這就是陽明經的症狀。但陽明經頭痛和太陽經頭痛不同,太陽經頭痛在額旁的太陽穴,陽明經頭痛在闕上(兩眉之間叫闕,屬於陽明經)。病邪傳到陽明經,所以闕上疼痛,疼痛就可以用承氣湯治療。但是如果大腸燥熱,必然會蘊積蒸騰到輸尿管和膀胱,導致小便赤痛,如果小便清澈,則腸中沒有熱,病邪還在皮膚毛髮之間,就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因為疾病在肺和皮膚毛髮,太陽經寒水盛行,所以小便清澈。
如果太陽經表熱太盛,上衝到腦部,則闕上或者連同太陽穴都痛,顱骨的縫隙因為受熱而張開,必然會流鼻血而出血,所以頭痛的人一定會流鼻血。這是因為皮膚腠理閉塞,鬱熱上衝的緣故。用桂枝湯發散肌膚的汗,汗一出,鼻血就自然停止了。
傷寒,發熱已經退了,半個時辰左右又覺得煩躁,脈搏浮數,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
傷寒初期是麻黃湯的證候,發汗之後,病情應該好轉。但是半個時辰左右忽然煩熱,這不是邪氣傳到陽明經,而是因為肌膚腠理的餘邪未能完全隨汗排出,或者因為毛孔大開,外風侵襲肌膚的緣故。所以應該用桂枝湯發汗。
凡是疾病,如果發汗、吐瀉、下瀉、出血、損失津液,陰陽自然調和,就會自愈。
這段話說的是誤治導致損失津液的病人,應該等待其自愈,說明庸醫滋陰瀉陽的做法不可取。因為陰液的產生,根源在於陽氣,像蒸汽一樣,必須等到爐中炭火熾盛,釜甑中的寒水才能化氣上升。如果爐中沒有火,僅靠沒有陽氣的寒水,則生氣就會衰竭了。凡是疾病,如果發汗、吐瀉、下瀉、出血,都會損耗津液,但是這是因為藥物誤用,而不是人體中燥熱引起的,所以必須靜養。只要能做到「身體微微出汗,口中不幹」,就是陰陽調和,疾病就會自愈。
如果急於滋陰,而妄用生地、石斛、西洋參、麥冬等藥物,陽氣就會受阻,濕痰就會滋生,疾病就會蔓延而無法治療。
大下之後,又發汗,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損失津液的緣故。不要治療它,小便通暢了就會自愈。
凡是大下之後,腸胃中的淋巴管中的乳糜必然減少,再加上發汗,更加耗竭了皮膚毛髮肌膚的水液,因此導致小便不利。庸醫不知道疾病的來源是汗下,一見小便不利,又用五苓散、豬苓湯來利尿,更加損傷津液,這就是疾病不好的原因。這個證候應該靜靜等待小便自然通暢,而不應該急於治療,意思和上一節差不多,所謂「以不治治之」。
下瀉之後,又發汗,必然會出現寒戰,脈搏微細,這是因為內外俱虛的緣故。
下瀉之後損失了裡面的陰氣,又發汗損失了表面的陽氣,陰陽都虛,就會毛髮豎立,甚至惡寒蜷臥。按其脈搏必然微細,內外俱虛,疾病就會深入少陰經,這是四逆湯的證候,可以從字裡行間領會。
下瀉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覺,晚上卻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搏沉微,身體沒有大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以後以此類推)
上兩味藥,用三升水,煎成一升,去渣頓服。
這段是汗下之後虛陽外越的證候,和下文「婦人傷寒,經水適來」的證候恰恰相反。陰血充實,則疾病在營氣,營氣晚上運行於陽分,所以「白天清醒,晚上則說胡話,像看見鬼一樣」。陽氣虛,則疾病在衛氣,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虛陽隨之一起外出,所以「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覺,晚上卻安靜」。陰血實證要瀉熱,陽虛證要溫寒,但是根據證候,不嘔吐不口渴,則內無實熱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