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20)

1. 《傷寒發微》

身無大熱,其為虛熱又可知。脈沉而微,則少陰虛寒,孤陽不歸其根也。故宜乾薑附子湯,以溫寒水之藏,但令蒸氣漸復,虛陽得所依附,乃不至蕩而無歸,而煩躁自愈矣。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身疼痛,以寒邪由表及肌,傷其孫絡,血絡不通之故,故但須麻黃湯發汗,肌表通徹而疼痛自止。至如發汗後之疼痛,則其病專屬肌腠,汗液發泄,血液加少,分肉中孫絡乃凝滯而不通,所謂「不通則痛」也。試觀癰疽之發,見於何部分,即痛在何部分,此無他,血絡不通故也。

又如趺打損傷,傷在何處,即痛在何處,亦血絡不通故也。夫脈,尺中遲為營氣不足,為血少,前於「脈浮緊,法當身疼痛」條下,既詳言之。今乃脈見沉遲,其為汗後營氣不足及血少,確為信而有徵。但前條既云不可發汗矣,今乃用桂枝人參新加湯,得毋犯發汗之禁乎。不知未發汗時,禁其發汗,懼傷陰也。

既發汗而疼痛,又不可不稍發汗以和之,為業經傷陰而救正之也。譬之安靜無事,則無寧不生事,既生事則當務息事。新加湯方,惟桂枝、甘草、大棗,劑量同桂枝湯,蓋桂枝湯原方本為宣發脾陽而設,今加人參以增胃液,胃主肌肉,脾亦主肌肉,但使胃液內生,脾陽外散,更倍通瘀之芍藥,散寒之生薑,引在內之津液,貫輸孫絡而略無阻礙,則肌肉之疼痛可愈矣(癰疽疼痛重用赤芍者,意與此同,蓋必孫絡通而疼痛方止也)。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發汗後,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與桂枝湯以發汗,此為皮毛開而肌理閉塞者言之也。今乃云「不可更行桂枝湯」,得毋自相刺謬乎?曰:「否。」蓋發汗之後,汗已中止,外證乃在,故乃宜桂枝湯以解外。若服麻黃湯後,汗出而喘,豈有更行桂枝湯之理,此本無待煩言者,仲師言此,特欲辨發汗後更見何證耳。

使汗出而喘,壯熱不解,則為胃熱上衝肺部而喘,病邪已屬陽明,直可決為白虎湯證,惟其身無大熱而喘,仍為肺氣不宣,故宜麻杏石甘湯。麻黃湯去桂枝以疏達肺氣,加石膏以清裏熱,則表裏和而喘定矣。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微》

身體沒有明顯發熱,這是虛熱,可以知道。脈象沉而微弱,說明少陰經虛寒,陽氣不足以回到臟腑根本。因此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溫暖寒邪侵犯的腎臟,讓蒸騰之氣逐漸恢復,虛弱的陽氣有了依附的地方,就不會漂浮不定,沒有歸宿,煩躁的症狀自然會痊癒。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而遲緩,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治療。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劑: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四兩。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到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傷寒導致身體疼痛,是因為寒邪從體表侵入肌肉,損傷了經絡,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因此,只需要用麻黃湯發汗,使體表經絡通暢,疼痛就會自然停止。但是,發汗後的疼痛,則表示病情專注於肌膚腠理,汗液排出,血液減少,肌肉中的經絡凝滯不通,所謂「不通則痛」。試想癰疽的發作,疼痛部位總是與腫脹部位相同,這都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造成的。

例如跌打損傷,疼痛的部位總是與受傷的部位相同,也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脈象尺脈遲緩表示營氣不足,血液減少,之前在「脈浮緊,法當身疼痛」條目下已經詳細說明。現在脈象呈現沉而遲緩,說明發汗後營氣不足、血液減少,這是確切的證據。但是之前提到不可發汗,現在卻使用桂枝人參新加湯,是不是違反了禁止發汗的原則呢?這是不對的,未發汗時禁止發汗,是擔心損傷陰氣。

已經發汗後出現疼痛,又不能不稍微發汗來調和它,這是因為已經損傷陰氣,需要救治正氣。就像本來很安靜無事,最好不要惹事,已經惹事了,就要想辦法平息事端。新加湯方劑中,桂枝、甘草、大棗的劑量與桂枝湯相同,因為桂枝湯原方本是用於宣發脾陽。現在加入人參來增強胃液,胃主肌肉,脾也主肌肉,只要胃液內生,脾陽外散,再加上能活血化瘀的芍藥,散寒的生薑,引導體內津液,暢通經絡,沒有阻礙,肌肉疼痛就能痊癒(癰疽疼痛大量使用赤芍,意思與此相同,因為經絡通暢了,疼痛才能停止)。

發汗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汗出而喘,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劑: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煮麻黃到減為二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二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發汗後,半日左右又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發汗,這是指皮膚開洩而肌理閉塞的情況。現在說「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不是的。因為發汗後,汗已經停止,表證仍然存在,所以應該服用桂枝湯來解表。如果服用麻黃湯後,汗出而喘,哪有再服用桂枝湯的道理,這根本不需要多說。仲景先生提到這點,只是想區分發汗後出現的不同證候。

如果汗出而喘,壯熱不退,這是胃熱上衝肺部導致喘息,邪氣已經屬於陽明經,可以直接判斷為白虎湯的證候。但是,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而喘息,仍然是肺氣不宣,所以應該服用麻杏石甘湯。麻黃湯去掉了桂枝,可以疏通肺氣,加入石膏可以清裏熱,這樣表裏調和,喘息就能平息。

發汗過多,病人雙手交叉捂住胸口,心下悸動,想要按壓,用桂枝甘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