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21)

1. 《傷寒發微》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大棗(十五枚)甘草(四兩)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水氣淩心為悸,《傷寒》《金匱》之通例也。發汗過多,虛其心陽,水氣乘虛上僭,則心下悸欲得按。若於發汗之後,虛陽上吸,牽引水邪上僭,臍下悸欲作奔豚,病雖不同,其為水邪上僭則一,故心下悸欲得按,則用桂枝甘草湯。臍下悸欲作奔豚,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皆所以培養脾胃而厚其堤防,使水氣不得上竄,但此二方,皆為汗後正虛救逆之法,而非正治,是故《金匱‧痰飲篇》「心下痞,膈間有水氣,眩悸者,則宜小半夏加茯苓湯。」「臍下悸,吐涎沫,顛眩者,為有水,則宜五苓散。」直折其水氣而使之下行,病根已拔,更無須甘溫補中,此虛實之辨也(心動悸則用炙甘草湯,此證心下悸,甘草亦當炙)。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朴(炙半斤)生薑(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之傷血、傷津液,前文屢言之矣,但傷血、傷津液,其病在標,標病而本不病,故仲師不出方治,而俟其自愈。至於發汗後腹脹滿,傷及統血之脾藏,其病在本,此即俗所謂「脾虛氣脹」也。脾虛則生濕,故用厚朴、生薑、半夏以去濕。脾虛則氣不和,故用甘草以和中。

脾虛則津液不濡,故用人參以滋液(西醫謂人參能滋胃液,然北京婦人產後,多有三朝以後即服吉林參,眠食俱安,可見胃為生血之源,補胃即所以補血也)。則水濕下去,中氣和而血液生,汗後之腹脹自愈矣。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真武湯主之。(此條訂正)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苓桂朮甘為痰飲主方,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為水氣淩心,此與痰飲篇「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者,其病正同。惟「發汗動經,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即後文真武湯證。蓋發汗陽氣外泄,水氣乘虛而上,則為頭眩。陽氣散亡,氣血兩虛,故氣微力弱,不能自持,而振振動搖,若欲傾仆者然。

白話文:

《傷寒發微》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將這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成一升,去掉藥渣,溫溫的喝下。

發汗後,病人臍下悸動,想要像奔豚一樣跳動,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大棗十五枚,甘草四兩。將這四味藥材,用一斗甘瀾水(做法:取兩斗水,放在大盆裡,用勺子攪拌,水面出現五六千個像珠子一樣的水泡,取這種水使用),先煮茯苓,減少兩升水,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水氣侵犯心臟導致悸動,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常見的症狀。發汗過多,耗損心陽,水氣乘虛而上,就會出現心下悸動,想按壓的症狀。如果發汗後,虛弱的陽氣上浮,牽引水邪上逆,導致臍下悸動,想要像奔豚一樣跳動,雖然病症略有不同,但都是水邪上逆,所以心下悸動想按壓,則用桂枝甘草湯;臍下悸動想像奔豚一樣跳動,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這兩種藥方都是為了滋養脾胃,加強其防禦功能,防止水氣上逆。但是這兩個方子都是汗後正氣虛弱,救治危急情況的藥方,並不是根本治療方法。所以《金匱要略‧痰飲篇》說:「心下痞滿,膈間有水氣,頭暈心悸,則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臍下悸動,吐口水,頭暈目眩,是因為有水氣,則宜用五苓散。」直接祛除水氣,使其向下運行,病根已除,就不需要再用溫熱藥物補益中焦了,這就是虛實的辨證(心悸則用炙甘草湯,此證心下悸,甘草也應該炙炒)。

發汗後,腹部脹滿,則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朴(炙半斤),生薑(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兩),人參(一兩)。將這五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發汗傷血傷津液,前面已經多次提到,但是傷血傷津液,病症在表象,本質沒有生病,所以仲景先生沒有開方治療,而是等待其自愈。至於發汗後腹部脹滿,傷及統血的脾臟,病症在根本,這就是俗話說的「脾虛氣脹」。脾虛則生濕,所以用厚朴、生薑、半夏來除濕;脾虛則氣不和,所以用甘草來調和中焦;脾虛則津液不足,所以用人參來滋養津液(西醫認為人參能滋養胃液,但是北京婦女產後,大多數在三天後服用吉林人參,睡眠和飲食都很好,可見胃是生血的根本,補胃就是補血)。這樣水濕排出,中氣調和,血液生成,汗後的腹部脹滿自然就會好了。

傷寒,如果嘔吐或腹瀉後,心下逆氣充盈,氣體上衝胸部,起來時頭暈,則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脈沉緊,發汗則經脈受損,身體顫抖,則用真武湯治療。(此條訂正)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各二兩。將這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是治療痰飲的主方,心下逆氣充盈,氣體上衝胸部,起來時頭暈,是水氣侵犯心臟,這與痰飲篇「胸脅部滿悶,頭暈,用苓桂朮甘湯治療」的病症相同。但是「發汗損傷經脈,身體顫動,想在地上打滾」的症狀,就是後文真武湯的證候。因為發汗使陽氣外泄,水氣乘虛而上,就會導致頭暈;陽氣散失,氣血兩虛,所以氣力虛弱,不能自主,而顫抖,好像要倒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