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6)
《金匱發微》 (16)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蚘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此濕從下受之證也。趺蹶為足背經脈轉戾,其人能前不能却,要為寒濕傷筋之證。昔大禹因治水,久居濕地病濕,至於兩足不相過,後世巫者效之,謂之禹步,可為明證。仲師所云:「刺腨二寸」,斷為太陽經傷者,蓋太陽之經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指外側。寒濕傷其經脈,血瘀不通,故強直而不能却。
刺腨二寸,正所以瀉其瘀也。惟近世內科能用針者少,予嘗患右臂痠痛,自肩至於尺澤,長女昭華用毛薑四兩、川烏三兩、草烏五兩、紅花二兩、良薑一兩,每夜濃煎薰洗,月餘竟愈,則寒濕傷經,似亦不妨用之也。
白話文:
醫家說:「趺蹶病,患者只會向前走,不能向後倒退,針刺小腿肚肌肉約兩寸,這是因為太陽經受傷了。」
這是濕氣從下半身侵入的證據。趺蹶是因為足背經脈轉向,導致患者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後倒退。這通常是由寒濕之氣損傷筋骨造成的。從前,大禹治水時,長久居住在潮濕的地方,得了濕病,導致兩腳無法交叉。後世的巫醫效仿他這種走路方式,稱之為「禹步」,可以作為明證。
仲景所說的「刺小腿肚肌肉兩寸」,是因為太陽經貫穿於小腿肚肌肉之中,從內踝後方出來,到小指的外側。寒濕之氣損傷了太陽經脈,導致氣血瘀阻不通,所以才會強直而無法向後倒退。
刺小腿肚肌肉兩寸,正是為了疏通氣血瘀滯。如今內科醫生很少會使用針灸,我曾經患有右臂痠痛,從肩膀到尺澤穴。我的長女昭華用四兩毛薑、三兩川烏、五兩草烏、二兩紅花、一兩良薑,每晚濃煎後薰洗患處,一個多月後竟然痊癒了。由此可見,寒濕傷經,似乎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方闕)。
《內經》云:「風勝則動,濕勝則腫。」仲師言:「手臂腫動,身體瞤瞤。」此可知為風濕痰涎走竄指臂,延及周身之證,與風癇證略同,特風癇無此表證耳。按子和《儒門事親》云:「一婦病風癇,其始一二年發,後即日發,甚至一日數發,求死不得。值凶歲,采野草充糧,見草若蔥狀,采蒸飽食,胸膈間脹悶,頃之,湧吐膠痰,數日,約一二斗,甚昏困,後遂輕健如平人。以所食蔥訪人,即藜蘆也。
」蓋風痰內壅,積久旁竄,積者為本,竄者為標,用藜蘆者,湧吐而抉其壅也。所以用甘草者,恐藜蘆苦寒敗胃,甘味以調之也。近癇證有日服控延丹一錢,久而自愈者,亦所以去痰涎也。
白話文:
病人經常感到手指和手臂腫脹亂動,身體發冷顫抖的,可以用藜蘆甘草湯為主方(方劑內容已遺失)。
《內經》上說:「風氣過盛就會亂動,濕氣過盛就會腫脹。」仲師說:「手臂腫脹亂動,身體發冷顫抖。」由此可知是風、濕、痰液竄走到手指和手臂,並蔓延到全身的癥狀,與風癇病的癥狀有些相似,只是風癇病沒有這些表癥而已。根據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記載:「一個婦女患有風癇病,剛開始時一兩年發作一次,後來就變成每天發作,嚴重時一天發作好幾次,求死不得。遇到荒年,採野草充飢,看到有一種野菜像蔥一樣,採來蒸熟後吃了很多,胸中發悶脹痛,過了一會兒,嘔吐出膠狀痰液,持續了幾天,大約有一兩鬥,非常昏沉虛弱,後來卻突然恢復了健康,跟正常人一樣。她詢問別人所吃的蔥狀野菜是什麼,才知道是藜蘆。
」這是因為風痰內滯,積聚已久,然後開始向外竄動,積聚的痰液是根本,竄動的痰液是標癥,使用藜蘆是因為它能起到催吐的作用,清除積聚的痰液。之所以使用甘草,是怕藜蘆苦寒傷胃,甘味又有調和的作用。現在治療風癇病,有的人每天服用控涎丹一錢,久而久之也能痊癒,也是為了祛除痰液。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矢白散主之。
雞矢白散方
雞矢白為末,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轉筋入腹之病,予未之見。原其病情,則與痙證之宜大承氣湯者略同。痙證云:「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與此證「脈上下行微弦」何異。痙證云:「腳攣急。」與此證「臂腳直」又何異。痙證燥熱,陰液垂絕,故急下以救之,所以除裏熱也。此證用下氣破積通利大小便之雞矢白散,亦所以除裏熱也。
所以然者,裏熱不除,則筋脈受灼而不得柔和,故必通其大腸,使陽明燥氣內熄,而筋脈乃和。考葛仙方中風頭足往後扯動,彎曲不伸,其形如弓,用雞矢白三錢,酒五杯,用竹箸攪千遍,日服二次。予按此即痙病之臥不著席證。痙病自中風傳來,易於化燥,內藏燥而筋脈受灼,以致全身強急,故借《內經》治臌脹之雞矢醴以下之,蓋亦《金匱》用大承氣湯之義也。然則轉筋用雞矢白散,亦何獨不然乎。
白話文:
**抽筋的病症:**病人手臂和腳伸直,脈絡呈上下行走,感覺略緊。若抽筋延伸到腹部內,可用雞矢白散來治療。
雞矢白散方:
磨細雞矢白,取一湯匙,用水六碗混合,溫服。
至於抽筋延伸到腹部的病症,我以前從未見過。根據病症推論,和適用大承氣湯的痙攣證狀有些相似。痙攣證狀說:「痙攣時按脈,緊得像弦,上下直行。」與本病「脈上下行走微弦」有何不同?痙攣證狀說:「腳部抽筋。」與本病「手臂和腳伸直」又有何不同?痙攣證狀因燥熱,體內陰液將盡,因此急需用瀉下法救治,以去除裡熱。本病用下氣、破積、通利大小便的雞矢白散,也是為了去除裡熱。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裡熱不去除,筋脈就會被灼傷而無法柔軟,因此必須通利大腸,使陽明經的燥氣內滅,筋脈才能柔軟。查閱葛仙方的記載,中了風而頭足往後拉扯、彎曲不伸展,形狀像弓箭,用雞矢白三錢,酒五杯,用竹筷子攪動一千次,每天服兩次。我認為這就是痙攣病臥牀無法安睡的證狀。痙攣病是因中風而得,容易轉變為燥證,內臟乾燥,筋脈被灼傷,導致全身僵硬,所以借用《內經》治療腹脹的雞矢醴來瀉下,這也符合《金匱》用大承氣湯的道理。既然如此,抽筋用雞矢白散,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此寒邪並少陽濕熱併注睾丸之證也。濕熱偏注,睾丸一脹一否,則偏有小大。發時脹而偏墜,不發則如平人,故時時上下。以其病在下體,與蝕下為狐同例,故謂之陰狐疝。蜘蛛破瘀消腫,晝隱夜出,為陰類之蟲,取其下入陰部。桂枝通陽宣鬱,能達肝胆淪陷之氣。破瘀則寒濕不凝,通陽則鬱熱外散,而偏墜可愈矣。
白話文:
陰狐疝氣是指睪丸大小不同,並且時有時無的症狀,可以用蜘蛛散來治療。
蜘蛛散配方:
- 蜘蛛:十四隻煎煮過的
- 桂枝:一半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爲粉末狀,每次服用一份量的一份,用飲料調勻後每天兩次服用,也可以製成藥丸。
這種病症是由於寒冷溼熱同時影響到睪丸所引起的。如果溼熱偏向一側,則會出現一個睪丸腫脹另一個正常的情況,因此出現了一側較大另一側較小的現象。症狀發作的時候會感到疼痛並向下墜落,沒有發病的情況下則與常人一樣,所以會有時有時無的感覺。因爲這個疾病發生在下半身,類似於狐狸藏匿的地方,所以被稱爲“陰狐疝”。蜘蛛可以消除淤血、緩解水腫;它晝伏夜出的特點使其成爲一種屬於陰類的昆蟲,能夠進入人體的陰部。桂枝具有疏通陽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肝臟和膽囊中的氣體上升。通過清除淤血可以使冷溼不再凝聚在一起,通過疏解陽氣可以讓鬱積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從而治癒了這一疾病的症狀。
予昔在同仁輔元堂改散為煎,治癒二人。用桂枝三錢,蜘蛛一枚炙存性,一人二劑愈,一人一劑愈。章次公、王慎軒皆親見之。今則相隔久遠,併病者姓與居址而忘之矣。乙亥重九日,有倪姓來診,其證時發時止,今以遇寒而發,偏墜微痛,夜有寒熱,睡醒汗出,兩脈遲滑。方用大蜘蛛一枚,炙過,川桂枝四錢,一劑即愈。
此為前病腸癰之史惠甫介紹,併附記之。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蟲。」
此從脈象之異,決其為有蟲之痛也。凡腹痛,脈沉為寒濕下陷,直四逆湯證耳。脈弦為肝邪乘脾,直小建中湯證耳。若不沉不弦而腹痛,則既非寒濕內停,又非肝胆鬱陷,故可決為蟲痛。然「洪大」二字,亦為仲師失詞,脈不足據,當以病狀參驗之。不然豈大實滿之陽明證,其脈獨不洪大耶。
白話文:
我以前在同仁輔元堂,將藥方改為煎劑,治好了兩個人。用桂枝三錢,蜘蛛一枚炙烤留存藥性,一人兩劑就治好了,另一人一劑就治好了。章次公、王慎軒都親眼見證過。現在時間久遠,病人的姓名和住址都記不清了。乙亥年重陽節那天,一位姓倪的病人來診,他的病症時發時止,現在因為遇寒而發作,偏墜微痛,夜裡寒熱交替,睡醒後出汗,脈象遲緩滑利。我用大蜘蛛一枚,炙烤後,再加川桂枝四錢,一劑就治好了。
這是前輩醫師史惠甫介紹的治療腸癰的經驗,我特地記錄下來。
有人問:「病人肚子痛有蟲,脈象有什麼特徵?」師傅回答:「肚子痛,脈象應該沉而弦,如果反而是洪大,就可能是蚘蟲。」
這是根據脈象的差異,判斷是否為蟲痛。一般來說,肚子痛,脈象沉,是寒濕下陷,屬於四逆湯證;脈象弦,是肝邪乘脾,屬於小建中湯證。如果肚子痛但脈象既不沉也不弦,就不是寒濕內停,也不是肝胆鬱陷,就可以判斷是蟲痛。但是「洪大」兩個字,可能是仲師的失誤,脈象不足以作為判斷依據,應該結合病人的症狀來驗證。否則,陽明證實證滿,其脈象怎麼可能不洪大呢?
蚘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白粉(二兩即鉛粉)白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煮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蚘蟲之為病,常起於脾藏寒濕,由寒濕積為水痰,少陽之氣不達於三焦,水痰感少陽生氣,乃生蚘蟲。蚘託生於痰涎,故其腹多涎。蚘飢吐涎,胃不能容,隨即傾吐而出,此所以令人吐涎也。心痛者,心下竄痛,蚘上入膈故痛,非真心痛也。蚘安靜則如平人,竄動則痛欲死,故發作有時,此蚘病之大概也。
白話文:
蚘蟲病症會讓人吐口水,胸口痛,而且發作時間不固定,毒性難以消除。甘草粉蜜湯可以治療這種病。
做法是:取甘草二兩、白粉二兩(即鉛粉)、白蜜四兩。用三升水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加入白粉和白蜜,攪拌均勻,煮成稀粥狀,溫熱服用一升,症狀減輕即可停止。
然竟有毒藥不能奏效者,則以病者曾用殺蟲猛藥,劑量太少,蚘蟲醉而不死,後遂狡避不食也。故不能猛攻,莫如誘劫,不得已而用甘草粉蜜,使蟲貪蜜之甘,而不知鉛粉之毒,此亦陳人畏宋萬多力,使婦人飲之酒醉,而執之之計也。用甘草者,欲病人不受鉛粉之毒也。
先母侍婢曾患此,始病吐蚘,一二日後,暴厥若死,治以烏梅丸,入口即吐,予用甘草五錢,先煎去滓,以鉛粉二錢,白蜜一兩調飲之,半日許,下蚘蟲如拇指大者九條,其病乃愈。然時醫輒非笑之,夏蟲不可語冰,亶其然乎。
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白話文:
然而竟然有毒藥不能奏效的,那是因為病者曾服用過殺蟲的猛烈藥物,劑量太少,蚘蟲醉而不死,之後就狡猾逃避不吃。所以不能猛烈攻打,不如誘騙劫持,不得已時使用甘草粉和蜂蜜,讓蟲貪圖蜂蜜的甘甜,而不知道鉛粉的毒性,這也像陳勝畏懼宋義的勇猛,讓婦人用酒將他灌醉,然後捉拿他的計謀。使用甘草,是希望病人不會受到鉛粉的毒害。
先母的婢女曾經患這種病,一開始生病時吐出蚘蟲,一兩天後,突然昏厥像死了,治療時用了烏梅丸,入口馬上吐出來,我使用甘草五錢,先煎煮去掉渣滓,用鉛粉二錢,蜂蜜一兩調和給她喝,大概過半天的時間,排出瞭如拇指般大小的蚘蟲九條,她的病才痊癒。但是當時的醫生都嘲笑我,夏天的蟲子對冰不懂,大概也是這樣吧。
蚘厥的人,應該會吐出蚘蟲。現在病人安靜時又會煩躁,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蚘蟲已經進入膈膜,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停止,吃東西就會嘔吐,又煩躁,這是因為蚘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出來了,病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蚘蟲。得了蚘厥的人,烏梅丸可以治療。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川椒(各四兩)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上,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白話文:
烏梅丸方
藥材:
- 烏梅:三百個
- 細辛:六兩
- 乾薑:十兩
- 黃連:一斤
- 當歸、川椒:各四兩
- 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六兩
製法:
- 將以上十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在一起。
- 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去除果核。
- 將烏梅蒸熟,用五升米飯蒸熟,飯熟後搗成泥狀。
- 將藥泥與烏梅泥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用杵搗磨二千下。
- 將藥泥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 初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丸。
- 禁食生冷、滑膩、臭味等食物。
蚘厥非手足逆冷,乃心下暴痛,病者目珠上出,瞑然若死之謂,間亦有痛極而手足冷者,要其立名之義,正不在此也。按此證丸藥不效,不妨改丸為湯。曾記無錫強福全未病腸癰時,先病腹痛,痛無定時,忽作忽止,知為蟲,已服丸半斤矣,痛如故,後即改丸為湯,二劑而差。說解詳《傷寒論》,茲不贅。
白話文:
蚘厥,並非指手腳冰冷,而是指胸口突然劇痛,病人眼睛凸出,昏迷不醒,像是死了一樣。偶爾也有痛到極點,手腳冰冷的情況,但這並不是蚘厥的重點。
按此症狀,丸藥通常無效,可以考慮將丸藥改為湯藥。曾經記得無錫的強福全,在患腸癰之前,就先出現腹痛,疼痛不定時,忽發忽止,知道是蟲積,已經服用了半斤丸藥,疼痛卻沒有改善,後來改用湯藥,服用了兩劑就痊癒了。詳細的解說可以參考《傷寒論》,這裡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