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22)

1. 《傷寒發微》

然則本條「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當在「頭眩」之下,「發汗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下,當是脫去「真武湯主之」五字,蓋汗出陽亡,正須附子以收之也。況脈之沉緊,正為腎氣虛寒乎。此與後兩條用附子同例。張隱庵乃謂「振振搖為中胃虛微,振振欲擗地為心腎兩虛」,不知何所依據而強分二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病不解,未可定為何證也。「汗大出,惡熱」,則為白虎湯證。外證不解,汗出惡風,則仍宜發汗,為桂枝湯證。若反惡寒者,則為營氣不足,血分中熱度太低,不能溫分肉而濡皮毛,故反惡寒。芍藥甘草湯,在誤服陽旦湯條下,原為血不養筋,兩腳攣急,疏導營血下行之方治。

今微絲血管中血熱不充,至於不能抵禦外寒,故用芍藥、甘草以疏達營血,使得充滿於微絲血管中,更加熟附子一枚以助之,使血分中熱度增高,而惡寒之證自愈。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甘草(二兩)乾薑(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後,病仍不解,津液之不足,要為理所必至。使津液不足而胃中燥熱,是必渴欲飲冷而為白虎湯證。惟胃液燥於中,水氣寒於下,絕無蒸氣以相濟,則胃中燥氣,上薄心藏,而厭聞人聲,畏見生客,時怒小兒啼哭,或忽喜觀覽書籍,不數行輒棄去,是之謂煩。陽氣在上,下焦水液不能與之相接,謂之火水未濟。

水不得陽熱蒸化則不溫,不溫則陽熱獨抗於上,此時欲臥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覆顛倒,頃刻間屢遷其所,而手足不得暫停,是之謂躁。此時用茯苓、人參增胃液以濡上燥,合四逆湯以溫下寒,而發其蒸氣,使蒸氣與胃液相接,則水火既濟而煩躁愈矣。愚按煩躁不定,係少陰陰虛,陽氣外浮,故煩躁,此與上文「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者,並責之虛。但前證陰虛不甚,故不用人參,而但用乾薑附子湯,此證陰虛太甚,故用人參,為小異耳。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此節借上乾薑附子、桂枝甘草湯證,以見調胃承氣湯證惡寒與熱之絕不相類也。汗後惡寒為虛,惡熱為實,虛寒者當溫,實熱者當瀉,此意最為平近,初學者能辨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微》

然而,這條「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治」,應該放在「頭眩」之下,「發汗導致經絡活動,身體搖晃」的描述後面,並且去掉「真武湯主治」五個字。因為汗出陽氣耗損,正需要附子來收斂陽氣。況且脈象沉緊,正是腎氣虛寒的表現。這與後面兩條使用附子的情況相同。張隱庵認為「身體搖晃是中焦胃氣虛弱,搖晃想捶地是心腎兩虛」,不知道他根據什麼依據而強行區分為兩種情況。

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惡寒,這是虛證,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附子(一枚炮製)

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煎煮到一升五合,去渣,分三次溫服。

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還不能確定是什麼證候。「大量出汗,惡熱」,則是白虎湯的證候。外證沒有好轉,出汗惡風,則仍然應該發汗,是桂枝湯的證候。如果反而惡寒,則是營氣不足,血分中的熱度太低,不能溫暖肌膚和滋潤毛髮,所以反而惡寒。芍藥甘草湯,在誤服陽旦湯的條目下,原本是治療血不養筋,兩腳攣急,疏導營血下行的方劑。

現在微血管中血熱不足,以至於不能抵禦外寒,所以用芍藥、甘草來疏通營血,使之充滿微血管,再加入炮製的附子一枚來輔助,使血分中的熱度升高,惡寒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

發汗後,再用瀉下法治療,病情仍然沒有好轉,煩躁不安,則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甘草(二兩)、乾薑(兩半)

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煎煮到三升,去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發汗後,再用瀉下法治療,病情仍然沒有好轉,津液不足,這是必然的結果。如果津液不足而胃中燥熱,必然口渴想喝冷飲,這是白虎湯的證候。只有胃液乾燥在內,水氣寒冷在下,沒有蒸氣來調和,那麼胃中的燥熱之氣就會上犯心臟,而厭惡人聲,害怕見到陌生人,時常因為小孩子哭鬧而發怒,或者突然喜歡看書,但讀不了幾行就扔掉,這就是所謂的煩。陽氣在上,下焦的水液不能與之相接,稱為水火未濟。

水得不到陽熱的蒸化就不溫暖,不溫暖則陽熱獨在上焦抗拒,此時想躺下不行,想坐著不行,想走動不行,反覆顛倒,片刻之間多次更換姿勢,而手腳都不能停下來,這就是所謂的躁。此時用茯苓、人參增加胃液來滋潤上焦的乾燥,配合四逆湯來溫暖下焦的寒邪,並使之產生蒸氣,使蒸氣與胃液相接,則水火調和而煩躁自愈。我認為煩躁不安,是少陰經陰虛,陽氣外浮,所以煩躁,這與上文「白天煩躁,晚上安靜」的情況,都歸咎於虛證。但前面陰虛不嚴重,所以不用人參,而只用乾薑附子湯,這個證候陰虛過度,所以用人參,只是細微的區別而已。

發汗後,惡寒,是虛證;不惡寒,只有發熱,是實證。應該調和胃氣,用調胃承氣湯。

這一段借用前面乾薑附子湯、桂枝甘草湯的證候,來說明調胃承氣湯證候的惡寒與發熱完全不同。汗後惡寒是虛證,惡熱是實證,虛寒者應該溫補,實熱者應該瀉火,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初學者也能夠辨別。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水,讓胃氣調和就好了。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則用五苓散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