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7)
《金匱發微》 (17)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則絕之。」
妊娠之脈,關後有餘,尺跳動,右甚為女,左甚為男,此歷試不爽者也。今師云:「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何乃適得其反?蓋妊娠停經之初,本無他病,故脈如平人。血凝子宮,胎氣尚微,故陰脈小弱,非如四五月後,胎氣壯盛之比。月事既停,統血之脾藏頓滯,脾精之上輸者少,故渴。
脾陽失運,消穀之力微,故不能食。更有濕痰停阻胸中時欲嘔者,俗稱惡阻。仲師不言者,蓋已統於不能食中,非脫漏也。凡見此證,脈平而表無寒熱,即可斷為妊娠。主以桂枝湯者,所以助脾陽而疏胸中水氣也(方解詳《傷寒發微.太陽篇》)。所以六十日方見此證者,為始停經時,中氣尚疏,上中二焦未有所覺也。
白話文:
老師說:「婦女脈象平穩,陰脈細弱,病人感到口渴,不能進食,沒有寒熱現象,稱為妊娠,可以用桂枝湯治療。根據法則,在懷孕六十天左右應當出現這種症狀。如果遇到醫生採取錯誤的治療方法,導致患者加重嘔吐和腹瀉,就會導致胎兒流產。」
妊娠的脈象,關脈後段稍有浮象,尺脈跳動有力,右脈強盛表示懷的是女孩,左脈強盛表示懷的是男孩,這是屢試不爽的規律。現在老師說:「婦女脈象平穩,陰脈細弱」,怎麼會與這個規律相矛盾呢?這是因為妊娠初期月經停止,本無其他病症,所以脈象和普通人一樣。血凝滯在子宮,胎氣還很弱,所以陰脈細弱,不像懷孕四五個月後胎氣強盛的時候。月經停止後,主導月經的脾臟氣血運行停滯,脾氣輸送到上的精氣減少,所以口渴。
脾陽虛損,消化能力減弱,所以不能進食。有的人還會因為濕痰停滯在胸中而感到噁心嘔吐,俗稱「孕吐」。仲師沒有提到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已經把它包含在「不能進食」中,不是遺漏。如果看到這種症狀,脈象平穩而身體表面沒有寒熱現象,就可以診斷為妊娠。主用桂枝湯,目的是幫助脾陽運化,疏散胸中的水氣(方劑的詳細解釋見《傷寒發微·太陽篇》)。之所以要等到懷孕六十天左右才會出現這種症狀,是因為停經之初,中氣運行還很通暢,上中二焦還沒有明顯的感覺。
此證不當治渴及嘔,治之為逆。設治渴而誤用清燥滋陰之品,胃中必寒。設治不能食而誤投下藥,脾濕又將下陷。治不得法,後一月必加吐下,中氣敗也。絕其藥,併斥其醫,庶幾勿藥有喜乎。
婦人宿有癥病,經水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白話文:
這個病例不應直接治療其口渴和嘔吐的症狀,錯誤治療將會加劇病情。如果因為治療口渴而誤用了清熱滋陰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胃中寒涼。同樣地,如果因為食慾不振而錯誤使用瀉下藥物,可能會使脾胃濕氣下陷,進一步損害健康。若治療方法不當,一個月後病情可能會加劇,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這是中氣衰敗的表現。這時應該停止錯誤的藥物治療,並且摒棄那位醫生的建議,或許停止干預,身體反而能夠自癒,帶來好的轉機。
另外,關於婦女的疾病,如果之前已有癥瘕(即盆腔內的良性包塊或積聚物),經期停止未滿三個月,就出現持續不斷的出血,且感覺胎動位於肚臍上方,這是癥瘕妨害了胎兒的正常發育。正常情況下,妊娠六個月時,懷孕初期的前三個月經血排出是正常的,屬於胚胎形成過程中的出血;而後三個月的出血,則可能是瘀血(衃血)。出血不止的原因,在於癥瘕未除。治療上應當先消除癥瘕,可以使用【桂枝茯苓丸】作為主方。
桂枝茯苓丸方的組成如下:
- 桂枝
- 茯苓
- 丹皮(牡丹皮)
- 桃仁(去皮尖,炒制)
- 芍藥
各藥材份量相同,混合製成丸劑使用。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欲安良民,必除盜賊,欲養良苗,必除荑稗,此盡人之所知也。然則欲孕婦之安胎,不去其宿疾可乎!設宿癥不去,或經斷未及三月,即有漏下之變。所以然者,養胎之血,不能凝聚子宮,反為宿癥所阻,從旁溢出,胎失所養,則動在臍上。其實胎元無損,癥痼害之也。然亦有三月後而胎動下血者,其證亦為癥。
仲師言六月動者,賅四月至六月言之耳。前三月經水通調,忽然中止,當可決其為胎。若經斷三月之後,忽然下血,其為衃血橫梗,不能融洽何疑。新血與衃血不和,因有滲漏之隙,不下其癥,胎必因失養而不安。仲師設立桂枝茯苓丸,以緩而下之。蓋癥之所由成,起於寒濕,故用桂枝以通陽,茯苓以泄濕,丹皮、桃仁、赤芍則攻瘀而疏達之。固未可以虛寒漏下之治治也。
白話文:
在五味藥上加上蜜末,製成像兔子糞便般大小的藥丸,每天飯前服用一丸,不知道(病情是否)好轉,就增加到三丸。
間亦有寒濕固瘕之證,阻隔腹中,不下血而胎元不足者。曾記丁卯新秋,無錫華宗海之母,經停十月,而腹不甚大,始由丁醫用疏氣行血藥,即不覺脹滿,飲食如常人。經西醫考驗,則謂腹中有胎,為腐敗之物壓住,不得長大,欲攻而去之,勢必傷胎。宗海邀予赴錫診之,脈濇不滑,不類妊娠。
當晚與丁醫商進桃核承氣湯,晨起下白物如膠痰,更進抵當湯,下白物更多,脹滿悉除,而腹忽大,月餘生一女,母子俱安。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亶其然乎。
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平聲)。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
白話文:
偶爾也有腹中寒濕凝滯成塊的病症,阻礙血運行,導致胎兒營養不足而不見紅的。
我曾記錄了一起丁卯年的年初秋事件。無錫的華宗海之母,懷孕已經超過十個月了,但肚子卻不大。開始時,由丁姓醫師使用疏氣行血的藥物,服藥後腹部的不適感就消失了,飲食也恢復正常。經西醫檢查,診斷為腹中有胎兒,但胎兒被腐敗物壓住,無法長大,因此西醫決定用藥物將腐敗物清除,但這勢必會傷及胎兒。宗海邀請我前去無錫診治,我發現其脈象沉細不滑,不像懷孕的徵兆。
當晚,我與丁醫師商議,決定使用桃核承氣湯。第二天,孕婦排出膠狀白色物質。接著,我們又給她服用抵當湯,排出更多的白色物質,腹脹現象也完全消失,而孕婦的肚子突然變大了。一個月後,她順利產下一名女嬰,母子平安。
孫思邈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附子湯方
見傷寒。
懷妊六七月,胎已長成,血凝於下,熱度不高。太陽寒水,化氣者少,脾藏乃氣虛生濕,寒濕內壅,故胎脹。流入足太陰部分,故腹痛。脾陽不能外達,故發熱而惡寒。弦脈為寒,水濕凝固,此《傷寒》《金匱》之通例,以為肝病者,謬也。間有肝邪乘脾脈弦腹痛者,要由脾虛濕勝,肝胆鬱陷之氣,暴乘其虛,故先用小建中湯以實脾。凡脈見弦急,俱為水勝血寒,胎氣張於內,少腹膨急而子藏開,風寒襲之,故少腹如扇。
如扇云者,謂逐陣冷氣相逼也。附子湯方用附子以溫腎,腎下水道接膀胱,故溫腎而少腹自暖。茯苓、白朮、人參以泄水而扶脾,濕邪去則寒熱止而胎脹平。芍藥能調陰絡阻滯,故治腹痛。《傷寒論》所謂「腹痛加芍藥」也。
白話文:
附子湯方
在《傷寒論》中記載:
有懷孕六七個月的孕婦,胎兒已經長大,血凝結在下方,體溫不高。太陽寒水,化生的氣血較少,脾臟因此氣虛而產生濕氣,導致寒濕內部瘀滯,所以胎兒脹大。寒濕流入足太陰脾經的範圍,因此產生腹痛。脾陽無法向外發散,所以發熱並且怕冷。脈搏細弦表示有寒氣,水濕凝固,這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通用的準則,認為這是肝病的謬誤之說。偶爾會有肝氣侵犯脾經導致脈搏細弦和腹痛的情形,但根源在於脾虛濕盛,肝膽鬱陷之氣乘虛而入,因此先使用小建中湯來補益脾氣。凡是脈見細弦急促,都是水盛血寒的表現,胎氣膨脹在內,小腹膨脹急促並且子宮開口,風寒侵襲,因此小腹冷如扇子。
「冷如扇子」是指一股股冷氣侵襲。附子湯方中使用附子溫暖腎臟,腎的下水道連接膀胱,因此溫暖腎臟就能讓小腹自然溫暖。茯苓、白朮、人參可以利水扶脾,濕邪祛除則寒熱停止而胎脹消平。芍藥可以調暢陰絡阻滯,因此能治療腹痛。這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腹痛加芍藥」。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膠艾湯方
乾地黃(六兩)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煎,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三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白話文:
老師說:「婦女有白帶異常的,有生產完後持續出血不止的,也有懷孕期間出血的。假設懷孕期間肚子痛,是胎兒受阻,膠艾湯可以治療。」
膠艾湯方
乾地黃(六兩)、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清酒三升,一起煎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放入阿膠,使其完全融化,溫服三升,一天服用三次,若未好轉,可繼續服用。
婦人妊娠,有宿癥不去,致經血妄行者。前既出桂枝茯苓丸方治矣,但經血妄行,不能一致,有下少數之血,相續不絕者;有因半產氣虛不能攝血,續下不止者;有衝激大下者。設妊娠見此證,但腹中痛臍上不見跳動者,即為內無宿癥。宿癥利用攻,無癥則利用補。胞中之血不得上行衝任二脈,阻塞下陷,故名胞阻。
膠艾湯方,地黃、阿膠以養血,川芎、艾葉以升陷而溫寒,炙草以扶統血之脾,歸芍以行瘀而止痛,而下血腹痛愈矣。嘗記丁巳年治潘姓漏下證,用仲師方治,改兩為錢,服後腹中脹甚,二日而漏下止,二十日後生一男,今十七歲矣。
婦人懷孕,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白話文:
婦女懷孕,宿疾未除,經血失調之症
懷孕的婦女,如果之前有舊疾未除,導致經血失常,我們已經用桂枝茯苓丸治療過。然而,經血仍然不正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 少量出血,持續不斷: 可能是由於血虛,無法止血。
- 持續出血不止: 可能是由於生產後氣虛,無法收攝血液。
- 大量出血: 可能是由於衝擊太大,導致血崩。
如果懷孕期間出現這些症狀,但腹部疼痛且臍上沒有跳動感,就表示體內沒有舊疾。 舊疾可以用藥物攻治,沒有舊疾則需要用藥物補養。
胞中之血無法上行衝任二脈,阻塞在下腹,導致血流不暢,我們稱之為「胞阻」。
膠艾湯方 由地黃、阿膠滋養血液,川芎、艾葉升舉下陷,溫暖寒涼,炙草扶持脾胃,統攝血液,歸芍行血化瘀,止痛。服用後,下血腹痛的症狀就會減輕或消失。
我曾經在丁巳年治療一位姓潘的婦女,她患有漏下證,我使用仲師的方子,並將藥量調整為錢數,服用後腹部脹痛,兩天後漏下停止,二十天後生下一名男嬰,現在已經十七歲了。
婦女懷孕,腹中絞痛,可以使用當歸芍藥散治療。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芎藭(各三兩)芍藥(一觔)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半觔)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二服。
婦人懷孕,全恃養胎之血。因懷孕之故,周身氣血環轉較遲,水濕不能隨之運化,乃停阻下焦而延及腹部,此即腹中㽲痛所由來。方用芎、歸、芍以和血,並用茯苓、澤瀉、白朮以泄水而去濕,但令水濕去而血分調,㽲痛自止。蓋治病必伏其所主,宿食腹痛,則治以承氣,得下即痛止。
寒利腹痛,則治以四逆、理中,寒去則痛止。肝乘脾腹痛,則治以小建中,脾安則痛止。蚘蟲腹痛,則治以烏梅丸,蟲下則痛止。皆不泛用止痛之藥。當歸芍藥散之治孕婦㽲痛,亦猶是耳。自世多不識病原之醫士,乃有通治之套方,而古法寖荒矣。
白話文:
當歸芍藥散藥方
材料: 當歸、川芎(各三兩)芍藥(一斤)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半斤)
做法: 以上六種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取方寸匕的量,用酒調和,每日兩次服用。
說明: 懷孕的婦女,全靠養胎的血液。因為懷孕,周身氣血流動較慢,水濕無法隨之運化,於是停留在下焦並蔓延到腹部,這就是腹中絞痛的成因。此藥方使用芎、歸、芍來和血,並使用茯苓、澤瀉、白朮來利水去濕,讓水濕去除而血氣調和,絞痛自然就會止住。醫治疾病一定要針對主因,如果是宿食引起的腹痛,就用承氣湯來治療,讓宿食排出,疼痛就會停止;如果是寒氣引起的腹痛,就用四逆湯、理中湯來治療,寒氣去除,疼痛就會停止;如果是肝剋脾引起的腹痛,就用小建中湯來治療,脾氣安和,疼痛就會停止;如果是寄生蟲引起的腹痛,就用烏梅丸來治療,寄生蟲排出,疼痛就會停止。不會隨意使用止痛藥。當歸芍藥散治療孕婦絞痛,也是如此。如今許多醫師不瞭解病因,便使用通治的藥方,而古法漸漸荒廢了。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之婦,經血下停,上膈當然濕阻,故六十日後,當見乾嘔不能食之證。惟濕困脾陽,不妨竟用桂枝湯,但得脾陽略振,胃氣自和。若夫濕積成水,停蓄心下,滲入於胃,胃中虛寒,遂有嘔吐不止之變,法當去水溫中。仲師因立乾薑人參半夏丸方,但令心下之水,與胃中之寒並去,嘔吐自定。
白話文:
懷孕嘔吐不止,服用乾薑人參半夏丸為主。
乾薑人參半夏丸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糊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
懷孕的婦女,經血下滯,上膈自然濕阻,所以懷孕兩個月後,通常會出現乾嘔不能進食的症狀。但由於濕氣困擾脾陽,不妨直接服用桂枝湯,只要脾陽稍振,胃氣自然調和。如果濕氣積聚成水,停留在心下(胸部以下、腹部以上),滲入胃中,胃中虛寒,就會出現嘔吐不止的變化,此時應當去除積水,溫暖中焦。張仲景因此制定了乾薑人參半夏丸方,目的就是讓心下的積水和胃中的寒氣同時消除,嘔吐症狀自然就會緩解。
但半夏一味,決宜生用,並不可浸去麻性,以半數之乾薑攙雜,又加薑汁為丸,入口必然不麻,此則棄精華而用渣滓,以之泄水,恐無濟也。
妊娠,小便難,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小便難而上焦無熱,則下焦水道不利,不由浮陽吸引可知。飲食如故,則心下又無水氣。嘗見婦人淋帶多者,濕痰必少,一見濕痰上泛,淋帶即少,則此證要由血虛生熱,濕痰下注成淋,阻塞水道所致。貝母本去痰之品,亦主淋瀝,此即濕痰與淋帶隨發異名之確證。方用當歸貝母苦參丸,當歸補血,苦參泄熱,此為妊娠大法,而主要則全在貝母一味,為其去淋瀝之瘀塞而小便始通也。所以用丸不用湯者,則以濕濁粘滯,非一過之水所能排決也。
白話文:
然而,半夏這種藥材,一定要生用,不可浸泡去除其辛麻性質。將一半的乾薑混入其中,再加入薑汁製成丸劑,服用時就必定不會辛麻。這種做法乃是捨棄精華而使用糟粕,用來利尿恐怕沒有效果。
懷孕時小便困難,使用當歸貝母苦參丸來治療。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至十丸。
小便困難但上焦(心肺)沒有熱氣,那麼下焦(膀胱腎臟)的排尿通道不通暢,無法通過浮陽吸引而得見。飲食正常,那麼心下(胃脘)也沒有水氣。我曾經觀察過患有淋帶(小便不通)的女性,濕痰一定很少。一旦見到濕痰浮在上部,淋帶症狀就會減少。因此,此病證是由於血虛生熱,濕痰下注成淋,阻塞排尿通道所致。貝母本是祛痰的藥品,也能治療淋瀝。這便是濕痰與淋帶同時發病,異名同因的確切證據。本方使用當歸貝母苦參丸,當歸補血,苦參清熱。此為治療妊娠水腫的良方,但關鍵還是全靠貝母一味藥,因為它能祛除淋瀝的瘀塞,小便才會通暢。因此本方使用丸劑而不是湯劑,這是因為濕濁粘滯,一次服用湯劑無法全部排出。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升)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則愈。
妊娠之婦,血凝氣弱,入胃水飲運化較難,故有水氣留積心下,上泛而嘔吐者,亦有阻於膀胱,淋瀝不清而小便難者。若夫水不化氣,濕留肌肉,則病身重。三焦氣阻,則小便不利。由肌及表,陽氣不通,則洒淅惡寒。水氣上乘,不淩心而犯頭目,則心下不悸而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專以滑竅利水為主,其病當愈。葵子滑胎而不忌者,所謂有故無隕亦無隕也。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有水腫,身體沉重,排尿困難,容易出汗發冷,起床就頭暈,可以用葵子茯苓散治療。
葵子茯苓散的藥方如下:葵子一升,茯苓三兩。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小匙,一天服用兩次,排尿順暢後就痊癒了。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芎藭(各一觔)白朮(半觔)
上五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所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妊娠之婦,血凝而氣聚。血凝則易生熱,氣聚則易生濕,濕熱相摶,則病腹痛。當歸散所以為常服之品也。歸、芍、川芎以和血,黃芩以清熱,白朮以燥濕,但令濕熱清而血脈和,其胎即安。後世醫家有胎前宜涼之說,由此方用黃芩始也。
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
白話文: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川芎(各一觔)白朮(半觔)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每次服用一茶匙,每天服用兩次。懷孕期間經常服用,便容易順產,胎兒安然無恙,產後各種疾病也能得到控制。
懷孕婦女,血液容易凝固,氣血也容易停滯。血液凝固容易導致體內發熱,氣血停滯容易導致體內濕氣過重,濕熱交纏,就會引起腹痛。因此,當歸散是懷孕期間適合經常服用的藥方。當歸、芍藥、川芎可以調和血氣,黃芩可以清熱,白朮可以燥濕。藥方能有效去除體內的濕熱,調和血氣,讓胎兒安穩。後世的醫家認為懷孕初期應該以清涼藥物為主,因此這個方子中加入了黃芩。
懷孕期間,養胎安胎,以白朮散為主。
白朮散方
白朮、川芎、蜀椒(去汗)、牡蠣(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人體有強弱,強者血分多於水分,而熱度常高,弱者水分多於血分,而寒濕為勝。觀當歸散與白朮散之異,知「胎前宜涼」之說不可為訓也。寒水太勝,則血熱被壓,下陷而不能升。白朮散方,白朮以燥濕,牡蠣以泄水,川芎以升陷,蜀椒以散寒,但令寒水下泄,血溫上升,其胎即安。
白話文:
白朮散方
白朮、川芎、蜀椒(去除汗毛)、牡蠣(各三錢)
上述四味藥材,搗碎成散,用酒送服一匙,每日三次,夜間再服一次。如果疼痛加劇,可加入芍藥。心下中毒疼痛加劇,可增加川芎的用量。心煩嘔吐,不能飲食,可加入細辛一兩,大附子二十粒,服後再用醋漿水服下。如果嘔吐,用醋漿水送服,仍無法緩解時,可用小麥汁送服。服藥後口渴,可喝大麥粥緩解。即使病情痊癒,仍不宜停止服用。
人體有強弱之分,體強者血多於液,體溫較高;體弱者液多於血,寒濕較盛。觀察當歸散和白朮散的區別,就能明白「胎前宜涼」的說法並不正確。寒水過盛,會壓制血熱,使其下陷而無法上升。白朮散方中的白朮可祛除濕氣,牡蠣可利水,川芎可升陷,蜀椒可散寒,使寒水下泄,血溫上升,胎兒即可安穩。
況水盛血虛之人,養胎尤為不易,故仲師於當歸散後,別無增益之藥,獨於本方之後,辨證加藥,併出善後方治,何其鄭重分明乎?此無他,水微而血盛,不過熱鬱生燥,不似水勝血寒者,必有墜胎之變也。血瘀則腹痛,故加芍藥以通絡。水停心下,心藏血鬱,故加升陷之川芎。
水泛淩心,寒漬入胃,以至心煩吐痛(此痛與懸飲內痛同),不能食飲,故加細辛、半夏,以去水而蠲飲。服以醋漿者,所以平胆胃而止嘔也。不解,以小麥汁服之者,以小麥養心除煩,兼能利水故也。若夫病已而渴,常服大麥粥者,以病原起於血虛,胃為生血之原,和胃降逆,俾能食飲,正所以補虛也。
白話文:
對於水盛血虛的孕婦來說,養胎尤其困難。因此,仲師在當歸散的基礎上,沒有增加其他藥物,而是針對不同情況辨證加藥,並提供善後方治,這說明他對此病症的重視和嚴謹。這是因為水微血盛,只是熱鬱生燥,不像水勝血寒者容易發生墜胎。血瘀則會導致腹痛,所以加芍藥通絡。水停心下,心藏血鬱,所以加升陷的川芎。
水泛凌心,寒漬入胃,導致心煩吐痛(這種痛與懸飲內痛相同),不能食飲,所以加細辛、半夏,以去水蠲飲。用醋漿服藥,可以平膽胃止嘔。如果效果不佳,則用小麥汁服用,因為小麥可以養心除煩,兼能利水。如果病癒後口渴,可以常服大麥粥,因為病根源於血虛,胃為生血之原,和胃降逆,有助於飲食,可以補虛。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此承上養胎,旁及失養之證也。蓋胎得養則安,失養則傷。但胎氣營養不惟外借藥力,抑更視其本體。初受胎二月,肝液養之,胎氣安靜。三四月胆火養之,胎至是而始動。五六月脾精養之,脾藏多濕,腹至是而始大。七八月肺陰養之,肺主氣,故氣充而液下濟。九十月腎陰養之,腎主水,故腹以多水而益大。
設令肺陰養胎之期,為濕邪凝阻不能下濟,濕之所聚,太陰氣化不宣,因病腹滿。氣閉於上,水吸於下,故不得小便。第觀其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便可知病在下焦矣。水氣篇云:「腫在腰以下,當利小便。」非其明證歟!但膈上氣疏,利用從治,膈上氣閉,便當曲治。所以然者,不宣上氣,無論五苓散、豬苓湯,百無一效,正恐愈利而愈塞也。
白話文:
懷孕的婦女如果傷了胎氣,肚子脹滿,尿不出來,腰以下沉重,好像有水一樣,這是因為懷孕七個月,太陰應該滋養胎兒卻沒有做到,這是心氣充實的表現,應該用針刺瀉勞宮和關元穴,尿液稍微通暢就能痊癒。
這段話延續了前面關於養胎的內容,並涉及了胎兒失養的情況。因為胎兒得到滋養就能安穩,失養就會受到傷害。但胎氣的營養不僅僅依靠外來的藥力,更要看其本體。剛懷孕兩個月,肝液滋養胎兒,胎氣安靜。三個月到四個月,膽火滋養胎兒,胎兒開始活動。五個月到六個月,脾精滋養胎兒,脾臟儲藏很多濕氣,肚子開始變大。七個月到八個月,肺陰滋養胎兒,肺主氣,所以氣體充盈,水分下降滋潤胎兒。九個月到十個月,腎陰滋養胎兒,腎主水,所以肚子因為水分增加而更加膨大。
假設在肺陰滋養胎兒的階段,濕邪凝結阻礙水分下降滋潤胎兒,濕氣積聚的地方,太陰氣化不能通暢,因此導致肚子脹滿。氣體閉塞在上,水分積聚在下,所以尿不出來。從腰以下沉重,好像有水氣的現象,就能知道病症在下焦。水氣篇中說:「腫脹在腰以下,應該利尿。」這不是明證嗎?但是膈膜以上氣體通暢,可以使用通治的方法,膈膜以上氣體閉塞,就應該用曲治的方法。原因是,不宣通上部的氣體,無論是五苓散、豬苓湯,都無濟於事,反而可能會越利尿越堵塞。
濕停於中,心氣不得下交,則鬱而上逆。心氣實者,非心氣自實,以有所阻隔而然也。脈中營氣不動,脈外之衛氣不得獨行,心氣閉於上,則腎氣窒於下,故瀉掌心之勞宮,臍下之關元,上下兩泄,令小便微利即愈。譬之今人開煤油鐵箱,上下各開一釘眼,以器下承之,油自從釘眼出。
若但有下眼,便涓滴不出矣。
附:難產方法。
婦人臨產,有先下水一日而小兒不下者。有氣血兩虛,小兒欲出不出者。長女昭華製方,活人甚多。壬申冬十一月,長子湘人之室,亦以下水一日用之。附錄之以告存心濟世者。蓋一舉而救人二命也。方用生潞黨二兩、當歸三兩、牛膝四兩,上三味,濃煎頓服食頃即產。蓋取其氣血兩補,並利用牛膝之墜胎也。氣分充滿者,去黨參加牛膝一兩。
白話文:
濕停於中,心氣不得下交,則鬱而上逆。 濕氣停滯在體內,心氣無法往下運化,就會鬱積而上逆。
心氣實者,非心氣自實,以有所阻隔而然也。 心氣實證,並不是心氣本身實盛,而是因為有阻礙,導致心氣無法疏通。
脈中營氣不動,脈外之衛氣不得獨行,心氣閉於上,則腎氣窒於下,故瀉掌心之勞宮,臍下之關元,上下兩泄,令小便微利即愈。 脈絡中的營氣運行不暢,導致脈絡外的衛氣無法獨自運行,心氣鬱閉在上方,腎氣被堵塞在下方。因此,瀉掉手掌心的勞宮穴和臍下的關元穴,上下同時疏通,使小便稍稍通利,就能痊癒。這就像開啟一個裝煤油的鐵箱,在上面和下面各開一個小孔,然後將容器放在下面承接,煤油就會從小孔中流出。
若但有下眼,便涓滴不出矣。 如果只有一個小孔,再小的水滴也流不出來。
附:難產方法。
婦人臨產,有先下水一日而小兒不下者。有氣血兩虛,小兒欲出不出者。長女昭華製方,活人甚多。壬申冬十一月,長子湘人之室,亦以下水一日用之。附錄之以告存心濟世者。蓋一舉而救人二命也。
一位婦人在臨產時,羊水先破了一天,但孩子還沒生下來。另一位婦女則是氣血兩虛,孩子想出來卻出不來。大女兒昭華配製了一個方子,救活了很多人。壬申年的冬天十一月,大兒子湘人的妻子也用這個方子,在羊水破了一天後生下了孩子。附註這個方子,以告知那些存心濟世的人。因為這個方子可以同時救活母親和孩子兩個生命。
方用生潞黨二兩、當歸三兩、牛膝四兩,上三味,濃煎頓服食頃即產。蓋取其氣血兩補,並利用牛膝之墜胎也。氣分充滿者,去黨參加牛膝一兩。
方子使用生地黃二兩、當歸三兩、牛膝四兩,這三味藥材濃煎服用,立即可以生產。這個方子的原理是補氣血,同時利用牛膝的滑利作用,幫助胎兒墜下。如果氣血太盛,可以去掉生地黃,加牛膝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