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3)
《傷寒發微》 (23)
1. 《傷寒發微》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
上五味,搗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發汗後,大汗出,則胃中津液必少,故有胃實惡熱而宜調胃承氣湯者。若但見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則僅為胃中乾燥,而非胃中之實,故但須稍稍飲之以水,而胃中自和,煩躁自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則為大汗之後,浮陽張發於外,輸尿管中水氣被吸,不得下行,如是則宜五苓散以利小便,但使水道下通,而陽氣得以還入胃中,和其入胃之水飲,而消渴自愈。此正與痰飲心下有水氣而渴,服乾薑、細辛而反不消渴者同例。方治後「多飲暖水,汗出愈」七字,與本證不合,或傳寫之誤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汗出,淋巴管中水液,隨陽氣盡發於外,故有脈浮數而煩渴者,亦有不待發汗,汗出而渴者。自非引水下行,則在表之水液,必不能還入胃中,故皆宜五苓散。若汗出而不渴,則胸中陽氣,尚不為水邪所遏,而津液猶能還入胃中,故但用茯苓甘草湯,使肌理中營氣與皮毛之衛氣相接,而其汗自止。蓋此證汗出,亦由營弱衛強,與病常自汗出用桂枝湯略同,故處方亦略同桂枝湯也。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證發於陽,血分熱度本高,故未有不發熱者。「六七日」,則已過六日一候之期。「不解而煩,有表裏證」,則已由太陽而傳陽明,故有渴欲飲水之證。然「水入則吐」,則水氣內阻,津液不生,非由胃中燥熱所致,故名水逆。水逆者,下流壅塞也,故必利其水,然後陽氣始得外散,不復如從前鬱熱之不解矣。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其為心下悸,不問可知,蓋發汗過多,原自有虛其心陽,水氣淩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者,即上所謂「桂枝甘草湯證」也。師因教令欬者,蓋欲辨其水氣之虛實。假令欬而吐涎沫,即為水氣實,則直可決為小半夏加茯苓湯證。病者置之不答,則其為耳聾無疑。
蓋發汗後,虛陽上出於腦,兩耳氣閉,故聾。此非於桂枝甘草本方中,重用龍骨、牡蠣,以降浮陽,聾必不治,而心下之水氣為虛,正可不治自愈矣。
白話文:
《傷寒發微》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以上五味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匙,每日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
若發汗後,大量出汗,則胃中津液必然減少,因此出現胃脹、惡心發熱,則應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只是煩躁失眠,想喝水,則僅僅是胃中乾燥,而非胃中積實,只需要少量喝水,胃中就會自行調和,煩躁自然痊癒。
如果「脈象浮弱,小便不利,微熱,口渴」,這是大汗之後,浮陽外散,輸尿管中的水氣被吸收,無法向下運行,因此應該服用五苓散以利尿,使水道暢通,陽氣得以回到胃中,調和胃中水分,口渴就會自然痊癒。這與痰飲停滯於心下,出現水氣而口渴,服用乾薑、細辛反而不見效的情況相同。方劑中「多飲暖水,汗出愈」七個字,與此症狀不相符,可能是抄寫錯誤。
發汗後,脈象浮弱而數,煩渴,則用五苓散。
傷寒,發汗後口渴,則用五苓散;不渴,則用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以上四味,加水四升,煮沸至三升,過濾,分三次溫服。
發汗後出汗,淋巴管中的水液隨著陽氣一起外散,因此出現脈象浮弱而數,煩渴,也有不需發汗,汗出而渴的情況。如果不引導水分向下運行,則表層的水液就不能回到胃中,因此都應該服用五苓散。如果汗出而不渴,則胸中陽氣未受水邪阻遏,津液還能回到胃中,因此只要服用茯苓甘草湯,使肌理中的營氣與皮毛的衛氣相通,汗就能自然止住。這種汗出,也是由於營氣虛弱,衛氣旺盛所致,與自汗出而服用桂枝湯的情況略同,因此處方也與桂枝湯略同。
中風發熱,六七天未愈,煩躁,兼有表裡證候。口渴想喝水,但水入則吐,稱為水逆,則用五苓散。
中風證發於陽,血分熱度本來就高,因此必然發熱。「六七日」,已經超過了六日一候的時間。「未愈而煩躁,兼有表裡證候」,則已由太陽經傳至陽明經,因此出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但是「水入則吐」,則水氣內阻,津液不能生成,並非由於胃中燥熱所致,因此稱為水逆。水逆,是指下焦氣機阻塞,因此必須利水,然後陽氣才能外散,不再像以前一樣鬱熱不解。
未診脈時,病人雙手交叉捂住心口,於是醫生叫他咳嗽,但他卻不咳嗽,這一定是兩耳失聰,聽不見。原因是大量發汗,導致身體虛弱。
未診脈時,病人雙手交叉捂住心口,表示心下悸動,不用問就知道,這是由於發汗過多,導致心陽虛弱,水氣侵犯心臟,心下悸動,想要按壓,這就是所謂的「桂枝甘草湯證」。醫生叫他咳嗽,是想辨別水氣虛實。如果咳嗽而吐出涎沫,則為水氣實,則可判斷為小半夏加茯苓湯證。病人置之不理,則其耳聾無疑。
這是因為發汗後,虛陽上浮於腦,兩耳氣機閉塞,所以耳聾。這不是在桂枝甘草湯方中,加重龍骨、牡蠣,以降低浮陽,耳聾就一定治不好,而心下的水氣虛弱,則可以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