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24)

1. 《傷寒發微》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肺中一呼吸,皮毛亦一呼吸。發汗後,肺與皮毛,俱為陽熱張發,是必有燥渴惡熱之表證,使病家不知為標陽,而誤為裏熱,於是渴而飲冷,則陽熱遏入肺藏而為喘。惡熱而灌以冷水,則陽熱之在皮毛者,亦以被遏入肺藏而為喘。水氣外加,標熱反入於裏,是與發汗後汗出而喘同例,當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一以開肺與皮毛,一以清內陷之標熱,而喘自定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不止。(此條訂正)

發汗後陽氣外浮,不能消水,水入則吐,要惟大小半夏湯,足以降逆而和胃。若胃中虛寒,則乾薑甘草湯、吳茱萸湯皆可用之。此證忌更發汗,要無庸議。發汗則水氣隨陽熱而張發於上,吸胃中水液俱上,傾吐而不可止,此理可通者也。若淋巴管中水液既傷於汗,又傷於吐,陽氣獨張於上,而水液內亡,豈有反病下利不止之理。蓋下利一證,必水濕有餘之證也。

然則此「下」字必傳寫之誤,當訂正之,毋以必不可通之說,貽仲師累。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緜裹,餘倣此)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甘草(二兩)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生薑(五兩)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發汗吐下後,津液消耗,在表之浮陽不收,在裏之餘熱不去,則鬱結而生虛煩,甚則眠不得安,心中懊喪,不能自言其所苦。然究為病後餘邪,故開表發汗,不待麻黃、桂枝,但用香豉已足。清裏不待葛根、芩、連,但用梔子已足。則表裏餘邪並去而虛煩愈矣。若夫無氣則加甘草,嘔則加生薑,其所以無氣,所以嘔者,正需研核而始見。

四肢肌肉俱稟氣於胃,胃中少氣,則四肢為之無力,一身肌肉為之重滯,所謂無氣以動也。其病皆由汗吐下後,胃氣空虛,故於解表清裏外,佐以補中之甘草。胃中胆汁上逆則嘔,濕邪入胃,胃不能受,則亦嘔。此證之嘔,要以汗吐下後,胃中虛寒,故於解表清裏外,加生薑以散其微寒,而其嘔亦止矣。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微》

發汗後喝很多水,一定會喘,即使灌水也會喘。因為肺和皮膚毛髮都參與呼吸。發汗後,肺和皮膚毛髮都因陽熱擴散而變得乾燥,必然會有口乾舌燥、怕熱的表證。病人卻誤以為是內熱,於是口渴就喝冷水,結果陽熱被遏制進入肺部而導致喘息。怕熱又灌冷水,則皮膚毛髮上的陽熱也被遏制進入肺部而導致喘息。外加水氣,表面的熱反而進入內部,這與發汗後汗出而喘是相同的道理,應該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一方面疏通肺部和皮膚毛髮,一方面清利內陷的表面熱邪,這樣喘息就會自然停止了。

發汗後,藥水喝不下去,這是逆氣。如果再發汗,必然會不停地嘔吐。(此條已修正)

發汗後陽氣外浮,不能消水,水進入體內就會嘔吐,需要服用大小半夏湯,以充分下降逆氣和中和胃氣。如果胃中虛寒,則乾薑甘草湯、吳茱萸湯都可以使用。這種情況忌諱再次發汗,這一點毋庸置疑。發汗會使水氣隨著陽熱擴散到體表,吸取胃中的水分也一起往上走,導致傾瀉性嘔吐而停不下來,這個道理是通順的。如果淋巴管中的水分既受汗傷又受吐傷,陽氣單獨上浮,而體內水分減少,怎麼會有反而腹瀉不止的道理呢?腹瀉這種情況,一定是水濕過多的證候。因此,「下」字一定是傳抄錯誤,應該修正,不要因為一些不通順的說法,而誤導後學。

發汗、下瀉之後,煩躁不安睡不著,如果嚴重的話,會反覆輾轉難眠,心中煩悶,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氣短的,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如果嘔吐的,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用布包好,其他藥物也一樣)

以上兩種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至二升半,再放入豉煮至升半,去除藥渣,分溫兩次服用。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甘草(二兩)香豉(四合)

以上三種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至二升半,再放入豉,煮至升半,去除藥渣,分溫兩次服用。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生薑(五兩)香豉(四合)

以上三種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至二升半,再放入豉煮至升半,去除藥渣,分溫兩次服用。

發汗、下瀉之後,津液消耗,體表浮陽不收,體內餘熱不去,就會鬱結而產生煩躁不安,嚴重時睡不好,心中煩悶,無法訴說自己的痛苦。然而,究其根本是病後餘邪,所以要疏通表邪,發汗不用麻黃、桂枝,單用香豉就夠了。清利內熱不用葛根、黃芩、黃連,單用梔子就夠了。這樣表裡餘邪都去除,煩躁不安就會痊癒了。至於氣短就加甘草,嘔吐就加生薑,其氣短、嘔吐的原因,需要仔細研究才能明白。

四肢肌肉都受氣於胃,胃氣不足,則四肢無力,全身肌肉沉重,這就是所謂的無氣以致行動困難。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汗、吐、瀉之後,胃氣虛弱,所以除了解表清裡之外,還要輔助以補中益氣的甘草。胃中膽汁逆流就會嘔吐,濕邪入胃,胃不能承受,也會嘔吐。這種嘔吐,主要是因為汗、吐、瀉之後,胃中虛寒,所以除了解表清裡之外,還要加入生薑以散寒,這樣嘔吐也會停止了。

發汗,或者下瀉後,煩熱,胸悶,用梔子豉湯治療。

傷寒五六日,大瀉之後,發熱不止,心中絞痛,這是病邪尚未解除,用梔子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