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19)
《金匱發微》 (19)
1. 婦人雜病脈證治第二十二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延至七八日,適當經水初斷,熱除身涼,既而續發寒熱,發作有時,不似病中風時晝夜無間,雖在中工,亦當知其非桂枝證。究其所以然,則以經水初斷,標陽乘虛而陷血室,因是血結胞中,乘營氣夜行於陽,發為寒熱,旦即明了,一如瘧之休作有時。但熱邪甫陷,胞中定無乾血,故但需小柴胡湯,使標陽之陷而入者,升發而出之,其病當愈,更不須桃核承氣也。此虛實之辨也。
白話文:
女人中風,已經七、八天了,正好是月經剛結束的時候,熱退身體涼下來,卻又接著發寒發熱,發作時間不定。雖然是中風的症狀,但不像普通中風那樣晝夜不停,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中醫,也應該知道這不是桂枝證。這是因為月經剛停,陽氣乘虛而入血室,導致血液在子宮內凝結,隨著氣血在晚上運行到陽經,就發作寒熱,到了白天就恢復正常,就像瘧疾一樣時好時壞。但熱邪剛進入子宮,裡面一定沒有瘀血,所以只需要服用小柴胡湯,讓陽氣從血室升發出去,病就會好了,不需要再用桃核承氣湯。這就是虛實的辨證。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始病,有已發熱、未發熱之別。婦人當傷寒發熱之期,經水適來,則胞中之血未虛。發熱則周身血分熱度高,以至高之血熱,合始行之經,血熱乃併入血室。衛氣晝行於陽,水分無熱,故明了。營氣夜行於陽,血分有熱,故暮即譫語,如見鬼狀(俗稱熱昏)。此證血熱在下,但需攻瘀,其病當已,所謂「血自結,下之愈」也。
斷不可因譫語而妄用承氣湯傷及胃氣,亦不可發太陽之汗,損上中二焦水液,致血熱益無控制,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下瘀血湯,皆足以治之。陳修園乃以為無方之治深於治,蓋未識仲師之旨也。
白話文:
女性患上傷寒,發燒,月經剛來,白天神志清醒,傍晚開始胡言亂語,好像見鬼一樣,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治療時,不可傷及胃氣和上中二焦,這樣就能自愈。
傷寒初起,有已發燒和未發燒之分。女性在傷寒發燒期間,月經恰好來潮,那麼胞宮中的血氣未虛。發燒後,全身的血脈氣分熱度很高,以至於熱度很高的血氣,和初行之經水相合,血熱便進入了血室。衛氣白天循行於陽經,津液不熱,所以神智清醒。營氣晚上循行於陽經,血分有熱,所以到了傍晚就會胡言亂語,好像見鬼(俗稱熱昏)。此證血熱在下,只需驅除瘀血,病就能好了,所謂「血自積結,下之而愈」就是這個道理。
千萬不可因為胡言亂語就誤用承氣湯損傷胃氣,也不可發太陽之汗,損耗上中二焦的津液,導致血熱更加無法控制,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下瘀血湯等,都可以用來治療。陳修園認為不施治勝於施治,是因為不瞭解仲景先生的用意。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中風當翕翕發熱之候,仍不免嗇嗇惡寒,此時病氣全在肌表。在婦人雖經水適來,決無裏證,乃得病七八日,脈遲身涼,則肌表邪熱已解,似可無餘病矣,乃一變為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設為太陽標熱並水氣結於胸脅,要惟有硬滿而痛,不當譫語,譫語為陽明實證所常有,但此譫語,當如上節之發於暮夜,不在旦晝,以七八日經水適來推之,便可知標陽內陷血室。所以然者,經後血室空虛,邪熱易為入也。
白話文:
婦女中風,發燒,怕冷,月經剛來。病了七、八天,發燒退了,脈搏緩慢,身體涼爽,胸脅滿脹如同結胸一樣,神志不清,這是熱氣侵入血室的表現。應該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取穴。
熱陷在經後,必無乾血為患,故但刺乳旁一寸之期門,以瀉肝胆之熱,諸恙自平。蓋胸脅主上中二焦,腎下至膀胱屬下焦,並為少陽部分。熱鬱胸脅,則猶未及下焦,隨少陽之熱結於上中二焦者,先刺期門以瀉之,不使下陷胞中,久成乾血,所謂曲突徙薪也。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陽明為病,往往血熱熾盛,迫水液而外泄。血熱熾而腸燥,故譫語。水液涸於自汗,故闕上痛。斯二證,雖不下血,亦在所必有。若婦人病此,但頭汗出,而一身無汗,似不當見譫語,則譫語固不由腸燥也(非大承氣證)。太陽陽熱,隨三焦而陷胞中,則為蓄血,蓄血者不下血,今乃熱血妄行,則此證又不同血結也(非抵當證)。
白話文:
熱陷在經期後
若熱氣陷於經期後,必定沒有乾血的隱患。因此,只需刺乳頭旁一寸的「期門」穴,以清除肝膽之熱,各種不適症狀自然消失。胸脅主導上中兩焦,而腎下到膀胱屬下焦,這部分都屬於少陽經脈。熱氣鬱結於胸脅,表示熱氣尚未到達下焦,但熱氣會循少陽經脈而結於上中兩焦。我們應先刺「期門」穴以瀉熱,讓熱氣不要下陷至子宮,久而久之形成乾血,這就是俗話說的「曲突徙薪」(及早預防)。
陽明經疾病,下血、譫語者
這表示熱氣侵入血氣所在的部位。只要頭部有汗水排出,就應刺「期門」穴,根據實際狀況來瀉熱,如果很快地流出大量汗水,病情就會好轉。
陽明經生病時,通常是血熱旺盛,逼迫水液向外排出。血熱旺盛且腸道乾燥,所以才會出現譫語。水液因為自汗而枯竭,所以缺盆骨以上的部位會疼痛。這兩種徵兆,即使沒有下血,也一定會出現。如果女性出現這種情況,頭部會出汗,但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水,似乎不應出現譫語,那麼譫語就不一定是腸道乾燥所造成的(不是大承氣湯證)。太陽經與陽明經的熱氣,循三焦而陷於子宮,就會形成蓄血,蓄血的人不會下血,但現在是熱血亂行,因此這種情況又不同於血結(不是抵當湯證)。
蓋水液不外泄,與熱併居,若沸湯然,隨三焦而下陷胸中,血海之血乃被灼而橫溢,故惟瀉期門以泄肝胆之鬱,使血分之熱得以外達表分,俾皮毛水分,受血熱而蒸化成汗,則熱退而病解矣。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白話文:
體內的水分無法排出,與熱氣聚集在一起,就像沸騰的熱湯一樣,隨著三焦向下沉到胸腔,血海中的血液被灼燒而溢出。因此,需要瀉開期門,疏泄肝膽鬱氣,讓血分中的熱氣外達表分,使皮毛中的水分受到血熱蒸化成汗,這樣熱氣消退,疾病也就痊癒了。
婦女如果感覺喉嚨里有炙肉,可以服用半夏厚朴湯。
半夏厚朴湯的配方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每日三次,夜間一次。
濕痰阻滯,咽中氣機不利,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仲師於無可形容中,名之曰「如有炙臠」,即俗所稱梅核氣也。方用薑、夏以去痰,厚朴以寬胸膈,蘇葉以開肺,茯苓以泄濕,務令上膈氣寬,濕濁下降,則咽中出納無阻矣。此方癸酉二月,於四明劉姓男子親試之,良驗,惟不用人造之茯苓,改用有鹼性泄粘痰之桔梗,為小異耳。
又按近世效方,有用半青半黃梅子,以食鹽醃一晝夜,取出晒乾,再醃再晒,以鹽水乾為度。每用青銅錢二枚夾二梅子,麻紮入磁瓶封固,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梅子一枚含口中,半刻,咽中梗塞即消,當附存之(曾記早年居鄉時,見城隍廟道土宋左丞治咽喉痛脹閉塞,用梅子破開去核,中包明礬,燒灰研末,和皂角末少許吹入,吐出痰涎無算,咽喉即通,足見酸味之青梅,當別具揮發性,不當如舊說之收斂矣)。
白話文:
濕氣和痰積聚在喉嚨,導致氣機不順暢,感覺好像有東西卡住,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古代醫家形容這種情況就像“有炙肉卡在喉嚨”,也就是俗稱的梅核氣。治療方法是用生薑、半夏化痰,厚朴舒展胸膈,蘇葉開通肺氣,茯苓化濕,目的在於讓上膈氣順暢,濕濁下降,喉嚨就能自由吞嚥。這個方法在癸酉年二月,曾用於四明一位劉姓男子,效果很好,只是不用人工合成的茯苓,而是用具有鹼性,可以化解粘痰的桔梗,這是一個小小的改動。
另外,現代也有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半青半黃的梅子,用鹽醃製一天一夜,曬乾後再醃製再曬乾,直到用鹽水浸泡後乾燥為止。然後用兩枚青銅錢夾住兩枚梅子,用麻繩綁緊,裝入瓷瓶密封,埋在地下百天後取出,每次取出一枚梅子含在口中,半刻鐘後,喉嚨阻塞就會消失,可以參考這個方法。我記得以前在鄉下時,曾見過城隍廟的道士宋左丞治療咽喉疼痛腫脹閉塞,他用梅子去核,包上明礬,燒成灰研磨成粉,再加入少許皂角粉吹入喉嚨,病人吐出許多痰涎後,咽喉就通暢了,這足以證明酸味的青梅,具有特殊的揮發性,不像以前人們認為的那樣收斂。
婦人藏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喜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師但言婦人藏燥而不言何藏,然病情方治可知也。肺主悲,亦主哭,悲傷欲哭,病當在肺。凡人倦則欠伸,精神強固則否,所以數欠伸者,脾陽不振而中氣怠也。凡人飲食入胃,由脾氣散津,上輸於肺,脾精不能運輸,則肺藏燥。肺陰虛,則主氣之藏窒塞,故悲傷欲哭。方後別出「亦補脾氣」四字,可知病機專屬肺藏矣。
白話文:
女性內臟陰虛,悲傷欲哭,表現就像神靈附體一樣,經常哈欠和伸懶腰,可以用甘麥大棗湯治療。
甘麥大棗湯配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以上三味,加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也能補益脾氣。
老師只說女性內臟陰虛,並沒有說明是哪個臟器,但從病情和治療方法可以得知。肺主悲,也主哭,悲傷欲哭,說明問題出在肺部。疲勞時會哈欠和伸懶腰,精神充沛時則不會,所以經常哈欠和伸懶腰,表示脾陽虛弱,中氣不足。人進食後,由脾氣將津液散佈全身,上輸於肺,脾氣運化無力,肺臟就會陰虛。肺陰虛,就會導致主氣貯藏的部位堵塞,所以悲傷欲哭。方劑後另有「亦補脾氣」四個字,可知病機主要還是肺臟陰虛。
方用甘麥、大棗,專取甘味之藥,俾脾精上輸於肺,肺陰既充,則下足以貫注百脈,外足以輸精皮毛,內外調達,氣機舒暢,略無抑鬱不和之氣,悲傷欲哭之證,乃可不作。曰:「如有神靈者。」甚言不能自主也。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膈間有寒飲,乃吐涎沫,此宜溫藥和之者也。乃不用溫藥而反下之,上膈水痰,斷不能一下而盡,加以衛氣不行,水氣鬱於皮毛之裏,一經誤下,在表水液乘虛入裏,乃留積心下而成痞,故治此者,當用小青龍湯。俾飲邪從汗解,然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瀉心下之痞,否則飲邪方盤據陽位,急於攻痞,正恐反被吸引,不得下達。蓋先解表而後攻裏,此固《傷寒》《金匱》之通例也。
白話文:
方程式使用甘草和小麥,專門選取甜味的藥物,使脾胃之精氣上行至肺部,肺部的陰氣充足,這樣就能夠向下灌注百脈,外部能夠輸送精氣到皮膚和毛髮,內外調理,氣機暢通,沒有任何鬱塞不協和的情況,悲傷想哭的症狀,就能夠避免出現。這就像是「有神靈在身」,無法自我控制一樣。
對於婦女出現吐涎沫的現象,如果醫生卻使用了下藥的方式進行治療,那麼心下部分就會出現脹滿的症狀。首先應該治療的是吐涎沫的問題,使用小青龍湯來主導治療。當涎沫停止後,再來處理脹滿的症狀,使用瀉心湯來主導治療。
如果有膈間存在寒冷的飲食,導致出現吐涎沫的狀況,這時候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然而,醫生卻選擇了使用下藥的方式,上膈部分的水痰並不能一次性清除乾淨,再加上衛氣運行受阻,水分在皮膚和毛髮內部積聚,一旦出現錯誤的下藥,導致表層的水分乘虛進入內層,便會在心下部位形成脹滿,因此治療這種情況時,應使用小青龍湯使飲食之邪從汗液排出,接著再使用大黃和黃連的瀉心湯來解決心下的脹滿問題,否則飲食之邪可能會停留於陽位,急於攻擊脹滿,反而可能被吸引,無法順利下降。總之,先解開表層問題,再解決內部問題,這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常規做法。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痿(舊譌作癰,今校正)。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來多(來舊譌作未,今校正)。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顛(舊譌巔,今校正),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白話文:
婦女的疾病,常常是因為虛弱、積聚、寒冷、凝結的氣所導致,造成全身經絡中的水液流通不暢,甚至長年累月,寒氣凝結在子宮口,造成血寒積聚。寒氣傷及經絡,凝結成堅硬的塊狀,導致嘔吐涎液,時間久了就可能變成肺痿(過去誤寫成癰,今已校正)。身體日漸消瘦,病灶在腹部中央盤結,環繞肚臍形成寒疝,或兩側脅肋疼痛,與內臟相連,或寒熱凝結在腹部中央,疼痛在關元穴,脈象數而無瘡,皮膚像魚鱗般。這種病症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可能罹患,並且發生率較高(過去誤寫成未,今已校正)。月經週期不規律,導致陰部抽痛,小腹惡寒,或疼痛傳至腰脊,下半身氣脈阻塞,氣衝穴急痛,膝蓋和小腿疼痛煩躁,突然頭昏眼花,就像中風一樣(過去誤寫成巔,今已校正),或出現憂鬱、悲傷、易怒等情緒。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帶下病所造成,並非鬼神作祟,時間久了就會體弱消瘦,脈象虛弱且偏寒。
三十六種婦科疾病,症狀千變萬化,需要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虛實、緊緩,再根據脈象施以針灸和藥物治療,才能化險為夷。雖然是同種疾病,但脈象來源各有不同,你一定要仔細辨別,不要以為是一樣的。
此統述婦人經水之病也。人之一身,水分與血分平均,乃無有餘不足之弊。若血分不足,水分不受血熱蒸化,則寒凝氣結而月事不行。血凝氣結則痛,不及此時用附子湯以溫之,至有歷年寒傷胞門,癥瘕凝痼而堅癖,雖用抵當湯合桂枝茯苓丸下之,猶恐其無濟也。大抵水寒血鬱之證,久必生熱,若凍瘃然,始則寒凝而痛,久乃熱鬱而潰,故有寒在上焦者,始則嘔吐涎唾,久鬱則成肺痿。肺痿肺癰篇云:「肺痿或從嘔吐,亡其津液」,與此嘔吐涎唾久成肺痿正同。
蓋液傷而燥,病在外,不比血熱壅阻,病在肺藏之裏。外燥為痿,裏實為癰,故肺癰但有辟辟燥欬,必無嘔吐,此云癰者,誤也。《內經》云:「肺熱葉焦,乃生痿躄。」上痿下躄,故曰形體損分。或寒濕據於中部,由胃入腸,繞臍而痛,是名寒疝,此證脈必弦緊。寒在外則惡寒,在裏則不欲食,發即白津出,手足厥冷,此大烏頭煎證也。
白話文:
這文章是關於婦女經水失調的疾病。人體內的水分和血液平均分佈,才會沒有過剩或不足的問題。如果血液不足,水分不會被血液的熱氣蒸發,就會寒凝氣結,導致月經不來。血凝氣結就會疼痛,如果不趁這個時候使用附子湯來溫暖身體,等到寒氣多年傷害到子宮,症狀痼疾根深蒂固而形成硬塊,即使使用抵當湯搭配桂枝茯苓丸來治療,也擔心效果不大。大致上來說,水寒血鬱的症狀,久了必定會產生熱,就像凍傷一樣,一開始是寒凝而疼痛,久了就會熱鬱而潰爛。所以如果有寒氣在上焦的人,一開始會嘔吐涎液,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肺痿。肺痿肺癰篇說:「肺痿可能會從嘔吐開始,失去津液」,這跟這裡說的嘔吐涎液久了會變成肺痿是一樣的。
由於液體受到損傷而乾燥,病在體外,不像血液熱壅阻,病在肺臟裡面。外在乾燥就會形成肺痿,內在實熱就會形成肺癰。所以肺癰只有乾咳,不會嘔吐,這裡說有嘔吐是錯誤的。《內經》說:「肺熱肺葉焦了,就會產生肺痿,身體會虛弱。」上半身萎縮下半身癱瘓,所以說是身體損壞。或者寒濕停滯在身體中間,從胃部進入腸道,繞著肚臍疼痛,這就是寒疝,這個症狀的脈象一定會弦緊。寒氣在外就會怕冷,在裡就會不想吃東西,發作的時候會流出白色津液,手腳冰冷,這是烏頭煎的證狀。
其痛連兩脅,牽掣腎藏,甚則痛及少腹,此血虛水寒之當歸羊肉湯證也。所謂熱結於中者,亦緣水寒血凝,積久生熱所致。始則痛,痛久則腐爛,瘀血生熱,則脈數,外無瘡瘍,而血瘀在裏,血不行於肌表,故肌若魚鱗,此虛勞,大黃蟅蟲丸證也。此證下後血必純黑,下之不早,必至虛極而死。
癸酉正月,予於四明陳姓少年見之,其證肌膚甲錯,腹部外皮焦黑,按之刺手,渴飲,徹夜不寐,大便累日不行。予因其內有乾血也,用百合地黃合桃核承氣輕劑,當晚下黑血無算。
白話文:
疼痛連著兩肋,牽扯到腎臟,嚴重時還會痛到小腹,這是血虛水寒的症狀。所謂的熱結於中,也是因為水寒血凝,積久生熱造成的。一開始只是疼痛,時間久了就會腐爛,瘀血生熱,脈搏就會加快,表面沒有瘡瘍,但血瘀在內,血液無法運行到肌膚表面,所以皮膚會像魚鱗一樣,這是虛勞的症狀。這種症狀下完藥後,血一定會是純黑色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虛弱到極點而死。
癸酉年正月,我在四明遇到了姓陳的少年,他皮膚粗糙,腹部外皮焦黑,按壓時有刺痛感,口渴,整夜睡不著覺,大便好幾天沒排。我判斷他體內有乾血,於是用百合地黃合桃核承氣輕劑,當天晚上就排出了很多黑色的血。
下後覺惡寒甚,天明肢厥脈伏,病家大驚,乃就近延四明某醫士,投以炮薑、附子,脈出身和,後予以附子理中繼之,已得安睡,並能食,病家以為無患矣,後聞於六七日後,病者一寐不醒。蓋乾血雖去,而正氣不支矣。然後歎「時著男子非止女身」之說,信而有徵也。在下未多,於義未通,當係「來」字之誤。
溫經湯方後月水來過多,當即此證,否則上既有血結胞門一證,此更別出經候不勻一證,豈得謂之未多耶。蓋在下來多,即下經候不勻之說,或一月一中,經來二次,或月信過多,間月再來,或經行多日,以致前後參差不一,皆得以來多名之。厥陰之絡,入於陰中,血虧而絡燥,故令陰掣痛。
白話文:
病人腹瀉後感到非常寒冷,天亮時四肢冰冷,脈象微弱,家屬十分驚慌,便請了附近四明縣的某位醫生看診,醫生開了炮薑和附子,脈象恢復正常,之後又開了附子理中湯繼續治療,病人安穩入睡,也能進食,家屬以為病好了。沒想到六七天後,病人突然陷入昏迷,再也醒不過來。原來雖然血虛已經去除,但正氣不足了。因此人們感慨:「男子也可能會有跟女子一樣的病症」,這句話確實有道理。我認為「在下未多」應該寫成「來多」,因為「在下未多」語義不通,應該是「月經來得過多」的意思。
溫經湯適合治療月經來潮後量多,也符合這種病症的表現。否則,病人已經有血結胞門的症狀,現在又出現經候不勻的症狀,怎麼能說「在下未多」呢?所謂「來多」是指經候不勻,可能一個月來兩次月經,或者月經量過多,間隔一個月又來一次,或者月經持續多天,前後時間不一致,這些情況都可以稱為「來多」。厥陰經的絡脈進入陰道,血虛就會導致絡脈乾燥,所以才會造成陰部抽痛。
血海在少腹左右,血海不溫,故少腹惡寒。腰為水藏,後通督脈,水濕壅滯,陽氣不通,則本藏及背脊痠疼。氣街為足陽明動脈,在腿腹之交,亦名氣衝,此脈由髀關抵伏兔,下膝臏,循脛外廉,下至足跗。寒濕上阻,陽氣被壓,故氣衝急痛。膝脛疼煩,此脈水藏不足,則燥而掣痛,為陽明之大承氣證。
水濕太過,陽氣內陷,乃見此證。腎藏寒水一日不泄,陽氣一日不通,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俱可參酌用之。血虛之人,往往猝然眩暈,顛仆道左,狀如厥顛者,謂如暴厥而顛仆也。此證西醫謂之腦貧血,治此者宜大補氣血。近代所傳防眩湯,大有成效。此證氣血兩虛,氣虛則多悲,血虛則善怒,忽然顛仆,忽然悲哭,忽然嗔怒,狀若神靈所作,其實非有鬼神,昔人謂之帶下病(凡血虛陰虧癥瘕蓄血之類皆是,不專指淋澀)。始病不覺,久乃羸瘦,此證多由血虛生寒,故但曰「脈虛多寒」,而無脈實多熱之證。
白話文:
少腹兩側有血海穴,血海穴寒涼,所以少腹容易感到寒冷。腰部是水氣的貯藏部位,與督脈相通,水濕停滯,陽氣不流通,就會導致腰部和背脊酸痛。氣街是足陽明經脈,位於大腿和小腿交界處,又稱為氣衝,这条经脉从髀关经伏兔,下至膝盖,沿小腿外侧,下达足部。寒濕阻滯,阳气受壓,因此气冲穴会感到疼痛。膝盖和小腿疼痛,说明经脉的水气不足,导致干燥疼痛,這是陽明經的大承氣證。
水湿過多,陽气内陷就会出現这些症状。肾脏积聚的寒水一天不排泄,陽气就一天不通暢,可以參考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劑。血虛的人,常常突然头晕目眩,跌倒在地,就像昏厥一样,被称为暴厥而顛仆。西醫稱之為腦貧血,治療需要大补气血,近現代傳承的防眩湯效果很好。这种症状是气血两虚,气虚则容易悲伤,血虚则容易生气,突然跌倒,突然哭泣,突然发怒,看起来像是被神灵作祟,其实并非有鬼神,古人称之为带下病,包括血虛、陰虛、癥瘕、蓄血等,不单指小便淋漓涩滞。病初不覺,久而久之就會體弱消瘦,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血虛生寒,所以說「脈虛多寒」,而沒有「脈實多熱」的表現。
婦人有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因,共三十六病,變端百出,皆當決之於脈。脈左為陰,屬精與血,右為陽,屬氣與水。或水盛而血寒,或液枯而血燥,而論脈終以緊弦者,緊則以始病氣結於外,在內之血熱,猶足與之相抗。至於沉弦,則水寒而血熱消沮矣。治此者或針瀉期門,或針引陽氣。
血結者氣實,藥以瀉之。水寒者陽虛,藥以溫之。所以針藥異用者,謂驗其脈而知病源不同也。此節或仲師自述師承,或門人述仲師之訓,與全書文體不類,或亦因論列婦人雜病而附存之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白話文:
女性有十二種血塊症、九種疼痛、七種傷害、五種損傷、三種類型,總共有三十六種疾病,變化無窮,都應該通過脈象來診斷。脈象左為陰,屬精血,右為陽,屬氣水。或者水氣過盛而血氣寒涼,或者津液枯竭而血氣燥熱,然而論脈最終以緊弦為準,緊脈表示病症初期,寒氣凝結在體外,體內的熱血仍然可以與之抗衡。至於沉弦脈,則表示水氣過冷而熱血消退、衰竭了。治療此類疾病,可以針灸瀉血期門穴,或者針灸引導陽氣。
有血塊的話,表示氣血充實,用藥應以瀉為主。水氣過冷的話,表示陽虛,用藥應以溫補為主。所以針灸和藥物應各有側重,這是因為檢查脈象可以得知病源不同。這一部分可能是仲景大夫自述師傳,或者門人記述仲景大夫的訓導,與全書其他部分的文體不同,可能也是因為論述婦科雜病而附帶記載的。
問道「一位五十歲的婦女,患有腹瀉,已經持續數十天沒有停止,到了晚上就會發熱,小腹疼痛急迫,腹部脹滿,手掌發熱,嘴脣口舌乾燥,這是什麼原因?」
大夫說:「這種疾病屬於帶下。為什麼呢?她曾經有過半產,而瘀血殘留在小腹中無法排出。為什麼知道呢?從她嘴脣口舌乾燥這個症狀就可以知道了。應當用溫經湯來治療。」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二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據《內經》女子七七四十九而天癸絕,則婦人年五十所而病下利,數十日不止,似與月事無關。但營氣夜行於陽,今病者暮即發熱,病在血分可知。加以少腹裏急,則瘀當在膀胱血海。腹滿為脾濕下陷,手掌煩熱,唇口乾燥,脾精不得上行之象也。以病源論,當用大黃蟅蟲丸,以現狀論,當用附子理中丸。
白話文:
溫經湯配方
吳茱萸 [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薑]、甘草 半夏 麥冬
以上十二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熬煮,取三升藥液,分兩次溫服。此方主治婦人子宮寒症,導致久不懷孕,兼治崩中出血過多,或月經週期過長,或延期不來。
根據《內經》記載,女子七七四十九歲後月經停止,婦人五十歲後會出現下痢不止的症狀,看似與月經無關。但實際上,營血於夜間行於陽經,故患者傍晚即發熱,可知病在血分。再加上下腹急迫,可見瘀血滯留在膀胱血海。腹脹表示脾濕下陷,手掌煩熱、脣口乾燥,則表示脾精無法上達。從病因來看,應使用大黃蟅蟲丸治療;從症狀來看,應使用[附子理中丸]。
然則師何以指為帶下證,所用者乃為溫經湯,治遠因而不據近因,不可不求其故也。蓋帶下之證,寒濕下注而浮陽上升,下寒故少腹急,上燥故唇口乾。蓋此婦舊有淋濁,少腹常急,唇口常燥。究其遠因,則以曾經半產,少腹留積敗血,久而腐化,乃下白物。寒濕從之,歷年不愈,津液下滲,故唇口燥。
積瘀不盡,故少腹急。此二證,為未經下利時所恆有,今淋澀中止而病下利,知其血寒濕勝,陷入大腸。瘀血業經腐爛,故不用大黃蟅蟲丸。病不在中而在下,故不用附子理中湯。用溫經湯者,推其原以為治也。方中芎、歸、芍、膠、丹皮,以和血而通瘀,桂枝以達鬱而通陽,生薑、半夏以去水,麥冬、人參、甘草以滋液而潤上燥,吳茱萸疏肝燥脾,溫中除濕,故不治利而利可止也。
白話文:
然而,老師為何診斷為帶下證,所使用的溫經湯,是治療遠因而不是近因,不能不探求其緣由。
帶下證的症狀,是寒濕下注,浮陽上升。下寒,所以小腹緊急;上燥,所以嘴脣口乾。這個婦人過去有淋濁,小腹經常緊急,嘴脣口乾。追究其遠因,由於曾經小產,小腹積留敗血,久了就腐爛,於是流出白色分泌物。寒濕侵襲,多年未癒,津液滲下,所以嘴脣口乾。
敗血未盡,所以小腹緊急。這兩種症狀,是在沒有腹瀉的情況下經常存在的。現在淋濁症狀停止了,卻出現腹瀉,知道是寒濕瘀血過多,陷入大腸。瘀血已經腐爛,所以不用大黃蟅蟲丸。病不在中而在下,所以不用理中湯。
使用溫經湯,是推究病因後進行的治療。方中的川芎、當歸、芍藥、阿膠、丹皮,用於調和血液、通利瘀血;桂枝用於疏通鬱結、通陽;生薑、半夏用於去除水濕;麥冬、人參、甘草用於滋養津液、潤澤上焦的乾燥;吳茱萸疏肝燥脾,溫中除濕。所以不用治療腹瀉,腹瀉也可以止住。
予按此為調經統治之方,凡久不受胎,經來先期後期,或經行腹痛,或見紫黑,或淡如黃濁之水,施治無不愈者。曾記寓華慶坊時,治浦東十餘年不孕之婦,服此得子者六七家。江陰街四明范姓婦亦然,此其成效也。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藥、桂枝、蟅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其為胞中蓄血可知。血瘀則生熱,血分有熱,故經一月而再見。且行經之期,既以有所阻礙,不得暢遂,餘血停頓,遂與後月正期經水,合併充牣,不及期而先事排泄。滿者必溢,理固然也。土瓜即王瓜,味苦性寒,能驅熱行瘀,黃癉變黑,醫所不能治,用根搗汁,平旦溫服,午刻黃從小便出,即愈,此可證通瘀泄熱之作用。芍藥能通凝閉之血絡,故瘍科方書,常用京赤芍。
白話文:
我認為這是調經的根本方法,凡是長時間不能懷孕、經期提前或延後、經期腹痛、經血呈紫黑色或淡如黃濁水的人,使用這個方法治療幾乎都能治癒。我曾經住在華慶坊時,治療了無錫浦東一帶十多年不孕的婦女,用這個方法讓六七戶人家生下孩子。江陰街四明範姓婦女也是如此,這就是它的療效。
【土瓜】根散藥方
土瓜根、芍藥、桂枝、蟅蟲(各三分)
以上四味,研成細粉,用酒服一茶匙,一天三次。
帶下經水不順小腹脹滿疼痛,可以知道這是胞宮中蓄積了血液。血瘀就會生熱,血中有熱,所以經期是一個月後再出現。而且經期到來時,既因為有阻礙,不能暢通,剩下的血停滯不動,就和下個月的正期經水合併充盈,還沒到時間就提前排出。脹滿的了必定會溢出來,這是固定的道理。土瓜就是【王瓜】,味道苦性寒,能驅散熱氣行血化瘀,黃疸變成黑色,醫生都不能治癒,用根搗汁,早上溫熱服用,中午黃疸就會從小便排出,就治癒了,這可以證明它驅瘀泄熱的作用。芍藥能疏通閉塞的血脈,所以外科方書常常使用京【赤芍】。
蟅蟲即地鼈蟲,生竈下亂柴塵土中,善攻積穢,不穴堅土,故大黃蟅蟲丸、下瘀血湯用之。傷科亦用之,取其不傷新血也。用桂枝者,所以調達肝脾,變凝結為疏泄也。此土瓜根散之旨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原本無末句,當係淺人刪去,特補出之,並刪旋覆花湯主之及方治)。
此節一見於虛勞,一見於吐衄、下血。二篇皆無方治,多「男子則亡血失精」七字。蓋節末但有婦人句,語意正未畢也,不知何時淺人將末句刪去,又將肝著方治旋覆花湯闌入,藥不對病,此又何足致辨。若錢乙所謂「半產漏下,氣已下陷」,焉有用旋覆花下氣之理,特為中下人說法耳。
白話文:
蟅蟲又稱地鼈蟲,通常生長在灶台下方雜亂的柴草灰塵中,擅長攻破積聚的污穢之物,不會鑽入堅硬的泥土。因此,大黃蟅蟲丸和下瘀血湯都會使用蟅蟲。蟅蟲在傷科也常被使用,因為它不會損傷新鮮的血液。藥方中使用桂枝,目的是調和肝脾,使凝滯的氣血變得疏通,這就是土瓜根散的藥效。
寸口脈弦而大,弦代表氣血不足,大則代表血虛,不足則代表寒,血虛則代表虛,寒虛相合,稱為革脈。婦女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男子則會出現亡血失精。
這種病症在虛勞和吐衄、下血的病症中都會出現。這兩個篇章都沒有提供治療方法,但都提到了「男子則亡血失精」這七個字。可能是因為文章結尾只寫了婦人的症狀,語意尚未完整,不知何時被淺薄之人刪去了後面的句子。他們還將旋覆花湯的治療方法硬塞進肝病的治療篇章,藥物和疾病不匹配,實在是不可取。錢乙曾說「半產漏下,氣已下陷」,那麼又怎麼能用旋覆花這種降氣的藥物呢?這不過是為了迎合一般人而編造的說法而已。
妊娠篇不云:「婦人漏下及半產後下血不絕,膠艾湯主之」乎。然則無乾薑者為膠艾湯,加乾薑即為膠薑湯,方治即在後一節,本條特為後一節補出脈象,原本固無方治也。說解詳前。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
膠薑湯方
即膠艾湯加乾薑,見《千金方》。
此承上節虛寒相摶言之。以虛寒之故,因病漏下。病由出於寒濕下陷,故名陷經。因寒濕下陷而瘀血色黑者日出不已,則法當溫化。吾友丁甘仁云:「凡吐血、下血見黑色者,皆當用附子理中湯以溫運脾陽。服涼藥者多死,數十年來不爽。」則陷經黑不解之當用溫藥,要可類推。膠薑湯方治,雖闕,其必為膠艾湯加乾薑無疑也。方解詳膠艾湯下,茲不贅。
白話文:
《妊娠篇》中提到:「婦女漏下不止或產後血崩,可以膠艾湯治療」。不過,如果沒有乾薑,那麼就是膠艾湯;加上乾薑就變成膠薑湯,具體的治療方法在下一節中介紹。本節特別補充了下一節的脈象,原本並沒有治療的方法。詳情請參閱前面的說明。
婦女漏經不止,血色發黑,可以膠薑湯治療。
膠薑湯配方
即膠艾湯加上乾薑,出自《千金方》。
這段話承接上文對虛寒相摶的討論。由於虛寒的原因,所以導致病漏。病因出於寒濕下陷,因此稱之為陷經。由於寒濕下陷而導致瘀血色黑並且持續排出,因此需要用溫熱化瘀的方法治療。我的朋友丁甘仁說:「凡是吐血、下血,血色發黑的情況,都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來溫運脾陽。服用寒涼藥物的人大多會死亡,幾十年來從未失誤。」因此,陷經黑不解的情況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可以類推使用。膠薑湯的治療方法雖然沒有記載,但它一定是膠艾湯加上乾薑。配方的詳細說明請參閱膠艾湯的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婦人少腹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敦音對,古禮器,體圓而膨其外,旁有兩環,俗音如得,有瓦敦、錫敦諸器,形略同古器。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阿膠(各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其血當下。
少腹滿如敦狀,謂如敦之膨其外也。少腹為血室所寄,膨在少腹,則胞中有蓄血可知,設令小便自利,直抵當湯證耳。乃小便微難而不渴,水液略無虧損,此即為產後水與血俱結胞門之確證(未產時水與血俱供養胎,產後排泄未盡,乃見此證),而為平人之所無。蓋養胎之血及水,混合不別,臨產則送小兒及胞衣出產門,一時不能暢泄,餘者遂積胞中,治此者便當水血同治。
白話文:
產婦小肚子脹得圓圓的像古代的容器「敦」,小便稍微有點困難,但是不覺得口渴。如果是生產後出現這些症狀,是水液和血液積聚在子宮。可以用 大黃甘遂湯 來治療。
敦
古代的一種禮器,外形圓鼓鼓的,兩側有兩個環。
大黃甘遂湯方
- 大黃(四兩)
- 甘遂、阿膠(各二兩)
製作方法
將上述三種藥材放入水中煮成一碗,一次喝完。服用後應該會排出積聚在子宮中的血液。
症狀分析
小腹膨脹像「敦」,表示子宮有瘀血。小腹是子宮的所在部位,如果小腹膨脹,說明子宮中有積血。如果小便容易,就不需要用這個方子。但如果小便稍微困難,而且不口渴,說明體內水液沒有流失。這就證明產後水液和血液都積聚在子宮裡(懷孕時水液和血液都用來供養胎兒,生產後沒有完全排出,就會出現這個症狀),而這與普通人不同。懷孕期間的血液和水液混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生產時會隨著胎兒和胎盤排出,但有時無法完全排出,剩餘的部分就會積聚在子宮裡。治療這種情況,需要將水液和血液同時排出。
大黃甘遂湯,甘遂以泄水,阿膠入血分,以生新血而去瘀,大黃入大腸,令水與血俱從大便出,少腹之滿,可以立除,此與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下瘀血湯之用大黃同意。蓋取後陰容積較寬,瘀血之排泄易盡也。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蝱蟲(各三十個熬)桃仁(三十枚)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婦人經水不利,有虛實寒熱之分。虛者宜溫經湯,兼有濕熱則宜土瓜根散。產後水與血俱結胞中,則宜大黃甘遂湯。前數條已詳言之矣。然則此條何以但言不利下,而主治乃為抵當湯,蓋此條不舉病狀者,為其於《傷寒.太陽篇》已備言之也。太陽篇云:「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不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大黃甘遂湯
甘遂能通利水液,阿膠能補益血氣,幫助生新血並排出瘀血。大黃能通便,使水液和血瘀一起從大便排出。少腹部脹滿,服用此藥後可以立刻消除。它的作用與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下瘀血湯中的大黃相同。因為後陰空間較大,瘀血較容易排盡。
婦人經水不通暢,可服用抵當湯治療。
抵當湯配方
水蛭、蝱蟲(各三十條,熬製) 桃仁(三十枚) 大黃(三兩,用酒浸泡)
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細末,加水五升,煎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婦人經水不通,有虛虛實實、寒熱之分。虛證宜用溫經湯,兼有濕熱則宜用土瓜根散。產後水液和血瘀結成塊狀,則宜用大黃甘遂湯。以上幾條都已詳細說明。因此這條方劑為何只提到經水不通,而主治方劑卻是抵當湯,是因為它的病狀已在《傷寒論‧太陽篇》中備述。太陽篇中說:「熱在少腹,小腹堅硬脹滿,小便不通,下血後才痊癒,宜用抵當湯治療。」
」又云:「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其明證也。」按此證少腹必結痛,大便必黑,要以小便利為不易之標準,使但用尋常通經之藥,豈有濟乎。予昔在同仁輔元堂治周姓十七歲少女,時經停五月矣。以善堂忌用猛藥,每日令服大黃蟅蟲丸,不應,送診期後,病者至江陰街寓所求診,月事不行,已抵七月。予用蟅蟲、水蛭各一錢,大黃五錢,桃仁五十粒下之,下後以四物加參、耆善後。
凡二劑,十年來,於江陰街遇之,始知其嫁於小西門朱姓,已生有二子矣。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白話文:
古人說,脈象沉而結,小腹硬實,小便通暢,患者神志恍惚如狂,這屬於血瘀證。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這是明確的證據。這種情況下,小腹必定疼痛、大便必定發黑,小便通暢是關鍵。如果只用一般的通經藥,怎麼可能治好呢?我以前在同仁輔元堂治療一個姓周的十七歲少女,當時她月經停了五個月了。因為善堂忌用猛藥,每天讓她服用大黃蟅蟲丸,卻沒有效果。後來她轉診,到了江陰街我的寓所求診,月經仍然沒有來,已經停了七個月。我用蟅蟲、水蛭各一錢,大黃五錢,桃仁五十粒,下藥後用四物湯加參、耆調養。
只用了兩劑藥,十年後,我在江陰街遇到了她,才知道她嫁給了小西門的朱姓人家,已經生了兩個兒子。
如果婦女月經閉塞不通,腹中有堅硬的包塊,並且伴有乾血、白帶,可以用礬石丸來治療。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蜜丸棗核大,納藏中,劇者再納之。
婦人經閉,累月不至,猶未知其何證也。若子藏堅癖,少腹硬滿不消,乾血久停,因濕熱而腐爛,時下白物(俗名白帶),其病固顯然矣。蓋始則因熱結而成乾血,其繼因濁痰下注而留濕,濕熱蒸化,乾血乃成白帶。嘗見婦人有痰病者,痰多則無淋,淋多即無痰,可為明證,故外治之法,要以去濕為主,而三倍礬石,佐杏仁以破下陷之濕痰,而濕濁可去矣。
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澤瀉主之。
白話文:
礬石丸方是用三分燒過的礬石和一分杏仁研磨成粉,製成蜜丸,大小如棗核,劇烈者可以服用兩顆。此方用於治療婦女經閉,月經長期不來,且子宮堅硬,小腹脹滿,乾血積聚已久,因濕熱而腐爛,分泌白帶,症狀明顯。這是因為一開始熱結導致乾血,然後濁痰下注留滯濕氣,濕熱蒸化,乾血就變成白帶。有些婦女有痰病,痰多則不淋,淋多則無痰,可見痰濕互為因果。因此治療要以去濕為主,礬石的三倍用量,配合杏仁來破除下陷的濕痰,這樣濕濁就能去除。
婦女有六十二種風症,腹中血氣刺痛,澤瀉可以治療。
紅藍花酒方
紅藍花(二兩)
上一味,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此節張隱庵注甚有意味,茲特引申之以博其趣。張云:「紅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也。陶隱居主治胎產血暈,惡血不盡,絞痛(絞,本書作㽲),胎死腹中。」此可知紅花作用,專主調適血分矣。又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又可知紅花雖行血之品,其作用實能治風矣。
但血虛生風,有從內發者,有從外受者,從內發者,忽然頭目眩轉,令人傾仆,此宜氣血兩補,重用參、朮、歸、芍、地黃者也。從外受者,皮毛開泄,感受陽邪,此宜桂枝湯者也。紅藍花酒,究治何風?然觀於方治用酒,可知其專主外風矣。《靈樞》云:「飲酒者,衛氣先行於皮膚。
白話文:
紅花酒方
材料:
- 紅花(兩錢)
做法:
- 將紅花放入一升酒中煎煮,煎至剩下一半。
- 分兩次服用,第一次服用一半,未止血時再服用另一半。
註解:
張隱庵對此方的註解十分有趣,現摘錄如下: 張氏曰:「紅花色紅多汁,具有生血、行血的功效。陶隱居主要用它來治療胎產血暈,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可見紅花的作用主要在於調和血液。又曰:「治療風病先治療血液,血液通暢了,風病自然消失。」可見紅花雖然具有行血的功效,但其作用實際上可以治療風病。
但風病是由於血虛造成的,有的從內部發生,有的從外部受到。從內部發生的風病,會突然頭暈目眩,令人跌倒,此宜氣血兩補,多用參、朮、歸、芍、地黃等藥。從外部受到的風病,皮膚毛孔張開,受到陽邪侵襲,此宜用桂枝湯。紅花酒究竟治療哪一種風病呢?從方中使用酒來看,可知其專主外風。《靈樞》說:「飲酒者,衛氣先行於皮膚。」
」衝任之絡,散於皮膚肌腠間,肌表血虛,易受外風,故以生血、行血之紅花主治,而以酒助其藥力,使得行於肌表,以拒外風之侵入。婦人月事時下,衝任之血不足,故治風以此方為宜,要之為外皮膚及筋骨痠疼之病,與中風正自不同。近世驗方有用延胡索、當歸、牡桂等分研末,以酒調服,治周身痛不可忍者,意與此同。
曰六十二種風,不過言通治之總方,舉多數也。血行則腹中刺痛止,故亦兼治之,固不在六十二種之內也。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婦人腹中疾痛,大要由於水濕太甚,血菀不通,前於妊娠篇婦人懷孕節言之已詳。但懷孕之人,水血俱停,人盡知之,不知雜病亦有相類者。蓋婦人經水,按月而行,故血常不足,血不足而水濕有餘,乃鬱結於太陰部而為痛,此方泄濕行血,故可通治,要不惟為妊娠設也。
白話文:
衝任經脈的經絡遍布於皮膚和肌肉之間,如果肌膚表面血虛,就容易受到外風侵襲。因此用活血化瘀的紅花來治療,再用酒來幫助藥力,使藥效能到達肌膚表面,抵禦外風入侵。婦女在月經期間,衝任經脈的血氣不足,所以用這個方子治療風寒最合適。總之,這個方子是用於治療皮膚和筋骨酸痛的疾病,跟中風的治療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近來驗方中用延胡索、當歸、牡桂等藥材研磨成粉,用酒調服,治療全身疼痛難忍的病症,其原理和這個方子是相同的。
這六十二種風寒的治療方子,只是概括了主要的治療方法,並沒有涵蓋所有情況。由於血液流通就能緩解腹痛,所以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腹痛,雖然不在六十二種風寒的治療範圍內。
婦女腹部的各種疼痛,可以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
婦女腹痛,主要原因是體內水濕過多,血液運行不暢,之前在妊娠篇中已經詳細講解過。懷孕的人水濕和血液都容易停滯,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雜病也會有類似的情況。婦女經期每月都會流血,因此血液總是處於不足的狀態,血虛加上水濕過多,就會淤積在太陰部位,導致疼痛。這個方子能泄去濕氣,促進血液循環,所以可以治療各種婦科疾病,並不單單針對懷孕的婦女。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此證俗名下肝氣,婦人胸襟為處境所限,因而狹小,稍有怫逆,則氣下沉而入腹,立見脹痛,所謂肝乘脾也。《傷寒.太陽篇》云:「陽脈急,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宜小建中湯主之。」重用甘味之藥者,《內經》所謂:「肝苦急,食甘以緩之」也。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當利小便則愈,腎氣丸主之。」
白話文:
婦女肚子痛,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這種病症俗稱下肝氣,婦女胸襟因處境所限,容易感到狹窄,稍微不順暢就會導致氣往下沉入腹部,立刻出現脹痛,這就是肝氣犯脾。傷寒論太陽篇說:「陽脈急,陰脈弦,通常會腹中急痛,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這裏大量使用甘味藥物,正如內經所說:「肝苦急,食甘以緩之。」
有人問:「婦女生病,飲食如常,卻感到煩熱無法平躺,只能靠著休息,這是怎麼回事?」老師回答:「這叫做轉胞,就是不能小便。因為胞系受阻,所以導致這種病症。只要利尿就能治好,可以用腎氣丸治療。」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丹皮、茯苓(各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枚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飲食如故,則脾胃無病可知。煩熱不得臥,又似陽明熱證。若果陽明生燥,上膈決無水氣濕痰,豈有反倚息如病痰飲欬逆之理,此甚可疑也。然究其所以倚息之故,則以小便不通之故。蓋下流不通,則上源壅塞,其所以不通者,則以轉胞了戾之故,通其小便,則上膈水氣下行而倚息自平。所以煩熱不得臥者,則以下焦閉結,而少陽之熱上薰也。
白話文: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丹皮、茯苓(各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枚炮製過)
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和成丸劑,丸子大小如梧桐子。酒送服十五丸,逐漸加至二十丸,每日分兩次服用。
飲食與往常一樣,則脾胃應該是無病的。煩熱、不能入睡,又類似陽明熱證。如果真的是陽明生燥,上膈就不會有水氣濕痰,怎麼會有倚息呼吸、如同痰飲壅塞、嘔逆的道理?這是非常可疑的。但是究其倚息的原因,是因為小便不通暢。因為下流不通,所以上源壅塞,不通暢的原因,是因為胞宮有病變。暢通小便,則上膈的水氣下行,倚息自然就平穩了。煩熱、不能入睡,是因為下焦閉結,而少陽之熱上蒸的緣故。
泄其水則邪熱之上薰者息矣。然則何以不用泄水之五苓散?曰:「此陰陽兩虛之證,恐其愈泄而愈不通也。」嘗見有氣閉而小便不通者,以木通、車前、豬苓等藥治之,百無一效,或用白歸身一兩、川芎五錢,佐以柴胡、升麻,一服即通,可見地黃、山萸、山藥之補陰,桂、附之扶陽,為至不可少,必非專用茯苓、澤瀉同等之藥所能奏功也。用丹皮者,所以通壅塞也(腸癰篇有大黃牡丹湯,可為明證)。
白話文:
將體內的水分排出,就能抑制邪熱上炎的症狀。但為何不使用五苓散來泄水呢?因為這是陰陽兩虛的症狀,擔心過度泄水反而會更加不通暢。我曾經見過氣機閉塞、小便不通的病人,用木通、車前、豬苓等藥物治療,完全無效。後來用白歸身一兩、川芎五錢,再佐以柴胡、升麻,服用一劑就通了。由此可見,地黃、山萸、山藥的補陰,桂、附的扶陽,是不可或缺的,光靠單用茯苓、澤瀉等藥物,是無法奏效的。使用丹皮,是為了通暢壅塞(《腸癰篇》中記載的大黃牡丹湯,可以作為佐證)。
婦人陰寒(字當作癢),溫陰中,坐藥,蛇牀子散主之。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緜裹,內之,自然溫(當云不癢)。
婦人寒濕下注陰中,或為白帶,或為敗血,久久化熱,皆足生蟲,蟲多而竄動,則癢不可忍,以川椒、百部洗之,往往不效,惟蛇床子散足治之。昔年予治一婦人歷節風,愈後自言陰癢不可忍,自用明礬泡水洗之,洗時稍定,少頃癢如故,予以此方授之,二日而瘥(詳歷節篇)。蓋以蛇床子之燥烈,合鉛粉之殺蟲,濕去蟲死,其癢乃止。
白話文:
婦人的私處感到寒冷發癢,可以用蛇牀子散來治療。
蛇牀子散配方:蛇牀子
把蛇牀子磨成粉末,加入一些白色的米粉混合在一起,做成像棗一樣大的丸狀,用棉花包起來放入私處,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暖和了。(應該是說不會再癢)
如果婦人的私處因為冷溼而導致有白色分泌物或是壞掉的血液,長久下來會轉變成熱症,這樣就容易滋生寄生蟲。如果寄生蟲太多且在裡面亂跑,那麼癢的程度會讓人無法忍受。可以使用川椒和百部清洗私處,但效果可能不佳,只有蛇牀子散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以前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患有關節炎的女人,在她康復之後自己告訴我她的私處非常癢,她嘗試用明礬泡水清洗,雖然當時稍微舒緩了一些,但是很快就又恢復到原來那樣癢。我把這副蛇牀子散教給她,兩天後就好了。(詳細情況請看《關節炎》一篇)蛇牀子具有乾燥的效果,加上鉛粉能殺菌除蟲,等於同時消除了溼氣和寄生蟲,所以就能夠停止癢的情況。
但予實變法用之,使之煎湯坐盆中洗之,然後撲以鉛粉,此可知仲師立方之旨,在燥濕殺蟲而不在祛寒矣。陳修園乃謂遙承上節令陰掣痛,少腹惡寒證,出其方治。豈其然乎?又按陰寒不孕,另是一證,仲師當別有方治,近世所傳吳茱萸、蜀椒各八兩為末,煉蜜為丸,彈丸大,緜裹內陰中,日夜一換,一月後,子宮溫和即孕,用法與此方相似,或即仲師之遺方歟!否則本條所列病證與方治固了了不合也。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狼牙湯方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緜纏筋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白話文:
但是隻在實際變化的情況下使用它,讓病人把藥汁熬成湯坐在盆裡清洗患處,然後再撒上鉛粉,這樣可以知道張仲景開立這個方劑的目的,是在於使溼氣消散並殺死寄生蟲而不是去除寒冷。陳修園認為這是遠接前一段「令陰掣痛」、「小腹部感到寒冷」等症狀而出現的治療方法,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另外按照陰冷不育的病症來說,這又是另一種情況,張仲景應該會有不同的方劑來對應這種疾病。現在流傳著一種說法是:用吳茱萸和蜀椒各8兩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像彈珠大小的丸子,包裹在棉布中放入女性私密部位,每天更換一次,一個月之後,子宮就會變得暖和並且懷孕,使用的做法跟這個方子很類似,或許就是張仲景留下的方子吧!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本段列出的病情和治療方式顯然是完全不符合的。 如果少陰經脈出現光滑且快速跳動的情況,就表示女性私密部位已經長出了潰瘍。如果是因為被寄生蟲侵襲導致潰瘍,可以用狼牙湯進行清潔。 狼牙湯的配方如下: 狼牙 3兩 將狼牙加水4升,煮至剩下一半時取出,用棉花綁成像蝴蝶結一樣的形狀浸泡在剩下的水中,然後放在女性私密部位,一天要重複做四次。
少陰脈,手太陰動脈之尺部也,屬下焦。脈滑而數,屬下焦濕熱,濕熱注於下焦,或為淋帶,或為太陽蓄血,猶未可定為陰蝕也。惟陰中癢痛腐爛,乃可決為陰中生瘡。狼牙草近今所無,陳修園以為可用狼毒代之,未知驗否,但此證有蟲與毒,即世俗所謂楊梅瘡,似不如蝦蟆散為宜,方用硫磺三錢、胡椒二錢,研末,納蝦蟆口中,用線紮住,外用黃泥和水厚塗,入炭火燒之,俟泥團紅透取出,候冷去泥細研,忌用鐵器。
用時以小磨麻油調,以雞毛蘸塗患處,去其毒水,數日毒盡,雖肉爛盡亦愈,此葛仙肘後方也。自來注釋家徒事說理,不求實用,豈仲師著書之旨歟!
白話文:
少陰脈,是手太陰肺經動脈的尺部,屬於下焦。脈搏滑而急促,表示下焦有濕熱。濕熱蓄積在下焦,可能導致淋病帶下,或太陽穴蓄血,但還不能確定是陰蝕。只有當陰道內出現瘙癢、疼痛和潰爛時,才能確定為陰道生瘡。
狼牙草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陳修園認為可以用狼毒代替,但不知道是否有效。這種病症有蟲子也有毒,俗稱楊梅瘡,似乎不如蝦蟆散更適合治療。
蝦蟆散的配方如下:
- 硫磺三錢
- 胡椒二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塞入蝦蟆嘴裡,用線紮住。在蝦蟆外面塗上厚厚的黃泥和水,然後放入炭火中燒。待泥團燒紅透了,取出冷卻後去泥細研。切忌使用鐵器。
使用時,用小磨香油調和,用雞毛蘸著塗抹患處,吸出毒液。幾天之後,毒液排出乾淨,即使肉爛盡了也能治癒。這是葛仙的《肘後方》中的方劑。
自古以來,注釋家只會空談道理,不注重實用,這難道是仲師寫書的宗旨嗎?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髮煎主之。
膏髮煎方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髮消藥成,病從大(舊誤作小)便出。
凡大便燥實之證,由迴腸灼爛前陰者,則小便已而陰中疼熱。其有不兼陽明實熱而燥實者,在婦人則有陰吹,此非可以大承氣湯治之也。陰吹如轉矢氣聲,實由大便不通,矢氣無從下泄,轉從間道出。此證但苦腸中燥矢與陰絡固結,故但用膏髮煎以和血滑腸,則大便通而陰吹止矣。
《校千金》云:「太醫史脫家婢黃病,服此,燥糞下便差,神驗。」乃知方後從小便出為傳寫之誤。黃坤載泄濕通膀胱之解,為大不通也。又按門人吳炳南之妻每患腸燥,納穀不多,予授以大半夏湯,服之甚效,間一二日不服,燥結如故,吳私念此胃實腸燥之證,乃自製豬膏髮煎服之,一劑而瘥,乃知仲師「穀氣之實」四字,早有明示人以通治他證之路,不專為陰吹設也。
白話文:
胃氣下瀉,陰部有氣流動並感到脹痛,這是穀氣實證,可用膏髮煎來治療。
膏髮煎配方:
豬油(半斤)頭髮(如雞蛋大三枚)
將以上兩味食材放入豬油中煎煮,頭髮溶化後藥物即成,大便(以前誤作小便)即排出體外。
凡是因大腸灼傷下陰所導致的大便乾燥實證,小便後陰部疼痛灼熱。如果不合併陽明熱實證而導致乾燥實證的,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陰部氣流動,這不能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陰部氣流動的聲音類似於放屁聲,實際是由於大便不通暢,氣體無法下瀉,轉而從間道(陰道)排出。此病症主要是因為腸道中乾燥的糞便和陰部經絡粘連所致,因此只用膏髮煎來調和陰血、潤滑腸道,則大便通暢,陰部氣流動的症狀便會消失。
《校千金》記載:「太醫史脫家的婢女患黃疸,服用此方後,乾燥的糞便排出,病情好轉,效果顯著。」由此可知,方文後所記載的「藥物從小便排出」是傳抄時的錯誤。黃坤載認為此方可以祛濕利膀胱,是為了治療大便不通暢。又據說,門人吳炳南的妻子經常患有腸燥,進食不多,我贈送給她大半夏湯,服用後效果很好,間隔一兩天不服用,腸燥又會復發。吳醫生私下認為這是胃實腸燥之證,於是自己製作了豬膏髮煎服用,一劑而愈。由此可知,仲景的「穀氣之實」四字,早已明示了可以通治其他證型,不僅限於陰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