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5)
《傷寒發微》 (25)
1. 《傷寒發微》
吐下後而煩熱,與大下後身熱不去同,皆因液虛之後,津液不能外出皮毛,標熱留而不去也。蓋在外之標陽,以汗液和之則散,然液虧之人,又不能用發散峻劑,故但用香豉而已足。津液內亡,是生裏熱,於是氣壅上膈,則胸中窒,甚則心中熱,但病後餘熱,與實熱不同,故但用生梔子十四枚而已足。在表者散而去之,在高者引而下之,而病後之餘邪自解矣。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炒,水浸去穰,後仿此)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之主。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以上二節,皆為病後有表裏證言之也。若但有裏證而不兼表證,香豉之發散,要在必去之例。但裏證各有不同,借如「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則為濕熱餘邪留於腸胃,鬱熱上薄心藏,則心煩。濕與熱壅阻於腹部,欲下行而不得,故臥起不安。方用梔子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實以通之,則大便通而上煩下滿除。
又如以丸藥大下後,身熱不去而微煩,則未下之先,原有表熱,表熱不為下後而減,加之以心煩,一似實熱在裏,當用涼解者(如白虎湯、葛根芩連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皆是)。不知下為大下,脾陽必以下陷而虛寒,浮熱之在表者,既不得脾津以相接,而為之和洽,故用乾薑。蓋所以溫脾而生津,若蒸氣四出者然,使得和表也。
虛陽張於上,而心為之煩,故用生梔子以降之,蓋所以定心氣而抑虛煩也。此又腸胃無濕熱之治法也。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濕下陷,故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今人動以梔豉湯為吐劑,夫探吐之劑,當從口出,豈有反能下瀉者,其謬一。第一節言汗吐下後之餘邪,豈有吐後虛煩而更吐之理,其謬二。況嘔逆者,加生薑以止之,豈有吐劑而反能止嘔者,其謬三。蓋舊本方治後,有「得吐止後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
張隱庵本刪之,具見特識,為標出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太陽為寒水之經,外主皮毛,內統上中二焦(西醫謂之淋巴管,為水液所出)。少陰為寒水之藏,膀胱為寒水之府,屬下焦(西醫謂之尿管,又名淋巴系統,為水道所自出)。發汗不解,則少陰腎氣為浮陽所吸,水氣淩心,故心下悸。水在心下,故陽不歸根而頭眩、身瞤動。
白話文:
《傷寒發微》
吐瀉後仍感煩熱,與大瀉後體熱不退不同,都是因為體液虧虛後,津液無法輸布到皮膚毛髮,導致表面的熱邪滯留不散。體表陽氣本應藉由汗液來調節,但體液不足的人,又不能使用發散峻烈的藥物,所以只用香豉就夠了。津液內耗,就會產生內熱,於是氣機阻滯於膈膜之上,就會胸悶,嚴重時則心中煩熱,但這與病後餘熱不同於實熱,所以只用生梔子十四枚就夠了。表證要疏散,裡證要引導向下,這樣病後餘邪自然就能消退。
傷寒瀉後,心煩意亂,腹部脹滿,臥起不安,可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炒,水浸去瓤,後同法)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半,煎煮至一升半,過濾去渣,分溫服兩次。
傷寒,醫生用丸藥大量瀉下,體熱不退,微感煩躁,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過濾去渣,分溫服兩次。
以上兩節,都是針對病後兼有表裡證的論述。如果只有裡證而沒有表證,香豉的發散作用就必須去除。但裡證各有不同,例如「傷寒瀉後,心煩,腹脹,臥起不安」,這是濕熱餘邪滯留在腸胃,鬱熱上犯心臟,所以心煩意亂。濕熱阻滯於腹部,想向下運行卻不能,所以臥起不安。方中用梔子清熱瀉火,厚朴燥濕,枳實行氣通便,就能使大便通暢,上焦煩熱、下焦脹滿的症狀得以解除。
又如用丸藥大量瀉下後,體熱不退且微感煩躁,這是因為瀉下之前,原本就有表熱,表熱並未因為瀉下而減輕,再加上心煩意亂,看起來像是裡有實熱,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如白虎湯、葛根芩連湯、竹葉石膏湯等)。但不知瀉下是大量瀉下,脾陽必然因此下陷而虛寒,表面的浮熱,因缺乏脾的津液來調和,所以要用乾薑。這是為了溫補脾陽而生津,就像蒸汽四散一樣,可以調節表證。
虛陽上浮,導致心煩意亂,所以用生梔子來降火,這是為了安定心氣,抑制虛煩。這也是治療腸胃沒有濕熱的療法。
凡是用梔子湯,病人原本就輕微腹瀉的,不能服用。
梔子味苦且瀉下,能使脾濕下陷,所以病人原本就輕微腹瀉的,不能服用。現在很多人用梔豉湯作為催吐藥,然而催吐藥,應該從口中排出,怎麼反而會導致瀉下呢,這是第一個謬誤。第一節提到汗吐瀉後餘邪,怎麼會有吐後虛煩還要再催吐的道理呢,這是第二個謬誤。況且嘔逆的人,用生薑來止嘔,怎麼會有催吐藥反而能止嘔的道理呢,這是第三個謬誤。原來舊方在治療後,有「得吐止後服」五個字,這是因為瓜蒂散中有香豉而造成的誤解。
張隱庵版本刪去了這五個字,充分顯示了他的獨到見解,明確指出這是一個表證。
太陽病,發汗,汗出卻不暢,病人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顫抖,想抓地一樣,可用真武湯治療。
太陽經與少陰經為表裡關係,太陽經屬寒水之經,外主皮毛,內統上中二焦(西醫指淋巴管,是水液的通道)。少陰經屬寒水之藏,膀胱屬寒水之府,屬下焦(西醫指尿管,也稱為淋巴系統,是水道的通道)。發汗不暢,少陰腎氣就會被浮陽所牽引,水氣上犯於心,所以心下悸動。水停留在心下,所以陽氣不能歸於根本而頭暈目眩、身體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