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26)
《傷寒發微》 (26)
1. 《傷寒發微》
振振欲擗地者,上實下虛,故痿弱不支,諺所謂頭重腳輕也。此為表汗太過,少陰上逆之證,故非用炮附子一枚,溫其腎氣,使三焦水液,化蒸氣外出皮毛,上及頭目,不足以收散亡之陽,非利水之茯苓、白朮,不足以遏心下之水,非芍藥、生薑,疏營之瘀而發其汗液,不足以殺其水氣。此太陽篇用真武湯之義也。
少陰病情,與此相反,所以同一方治者,詳少陰篇中。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主皮毛而胃主肌肉。汗之自內出者,一由肺氣外泄出之皮毛,一由脾輸胃中水穀之液出之肌理。咽喉乾燥,則肺胃精液,本自虧損,一經發汗,淋巴管中乳糜盡涸,其燥益不可支,甚則肺熱葉焦,而成痿躄,不甚則唇口焦黑而譫語,此不可發汗之由於肺胃液虧者也。高士宗乃謂:「心系入肺上挾咽,咽乾而燥,為心血虛。
腎脈入肺中循喉嚨,喉乾為腎虛,心腎精血皆虛,故不可發汗。」吾不信咽喉之滋溉,果恃此心腎二脈乎,抑猶重恃肺胃之液乎!究之愈精微,則愈迂遠不切。學者誤從其說,則終身迷罔矣。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凡津液虧耗之人,強責其汗,陽氣外張,必動其血。風溫火劫發汗,微發黃色,此即津液不足,借血液為汗,血色外見之明證。淋家陰液日損,萬難供作汗之用,強責其汗,必由寒水府藏牽動胞中血海。是故全體液虧而責其汗,則肌理之血液外泄而發黃。下部液虧而責其汗,則胞中血傷而見便血。要其為液虧,不能作汗,則一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傷寒為病,甚者寒從皮毛直入,凝沍肌肉,一身肌肉,為之疼痛,非用大劑麻黃湯興發血中之熱度,則疼痛不止。惟瘡家膿血太多,不能再行發汗,發汗則肌肉中營血不足以資營養,筋脈剛燥而為痙,故雖身疼痛,止宜薰洗而不當發汗。蓋薰洗從外治,自能得微汗而解(薰洗之方,可用紫蘇、乾薑、烏頭、紅花、桂枝、赤芍)。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旁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此條訂正)
傷寒入於營分,始見發熱,初犯皮毛,固無熱也。但皮毛不開,血分熱度增高,不能從毛孔泄,則上衝於腦,顱骨受陽熱薰灼,則骨縫開而腦中血出,由闕上下走鼻孔,是為衄,此不發汗而致衄者,所以發其汗則愈也。若夫衄家,則未病時已屢見衄,不因失表而見,與不發汗而致衄者不同,故與淋家瘡家,並有發汗之戒。「脈緊急」者,陽氣以發汗而愈張。
「目直視,不能眴」,津液亡而目系燥也(此與溫病誤下直視同)。惟「額上陷」三字,殊不可通。額上顱骨覆冒處,不似無骨之處,易於下陷,豈有病衄之人,一汗而陷之理。愚按「上」字為「旁」字之誤,指兩太陽穴,嘗見久病勞瘵之人,形脫肉削,兩太陽穴下陷不起,年老之人,氣血兩虛者亦然。
白話文:
《傷寒發微》
身體發抖想捶地,是上實下虛,所以四肢無力,俗話說就是頭重腳輕。這是因為表汗過多,少陰之氣上逆的表現,所以必須用炮附子一錢溫補腎氣,讓三焦的水液化成水蒸氣從皮膚毛髮排出,到達頭面部,才能收斂散失的陽氣;如果不使用利水的茯苓、白朮,就不能遏制心下的水液;如果不使用芍藥、生薑疏通營氣的瘀滯並使汗液排出,就不能消除水氣。這就是太陽篇使用真武湯的道理。
少陰病的症狀與此相反,所以治療方法不同,詳見少陰篇。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咽喉是肺胃的門戶,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汗液從體內排出,一部分是肺氣外泄通過皮毛,一部分是脾運送胃中水谷的精液通過肌肉。咽喉乾燥,說明肺胃的精液本來就虧損,如果再發汗,淋巴管中的乳糜就會耗盡,乾燥的情況更加難以忍受,嚴重者會導致肺熱葉焦,而出現痿躄(腳軟無力),不嚴重者則會嘴唇發黑、神志不清,這就是不可發汗的原因,因為肺胃液虧損。高士宗認為:「心經通連肺部,上挾咽喉,咽喉乾燥是心血虛;腎脈入肺,循行於喉嚨,喉嚨乾燥是腎虛;心腎精血都虛,所以不可發汗。」我不相信咽喉的滋潤真的只依靠心腎二脈,還是更依靠肺胃的津液呢?越深入探究,就越迂迴曲折,不切實際。學習者如果誤信這種說法,就會終身迷惑不解。
淋病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會便血。
凡是津液虧損的人,強行發汗,陽氣外泄,必然會傷及血液。風溫火邪引起的發汗,汗液微黃,這就是津液不足,借血液充當汗液的明顯證據。淋病患者陰液每天都在損耗,根本無法供給發汗的需要,強行發汗,必然會牽動胞中血海。所以,全身津液虧損而強行發汗,就會導致肌肉中的血液外泄而汗液發黃;下部津液虧損而強行發汗,就會傷及胞中之血而出現便血。總之,都是因為津液虧損,無法供給發汗的需要。
瘡瘍患者即使全身疼痛,也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痙攣。
傷寒病嚴重時,寒邪從皮毛直入,凝滯肌肉,全身肌肉疼痛,必須用大劑量的麻黃湯發散血液中的熱邪,疼痛才能止住。但是,瘡瘍患者膿血過多,不能再發汗,發汗會導致肌肉中的營血不足以滋養,筋脈乾燥而痙攣,所以即使全身疼痛,也只宜薰洗,而不宜發汗。因為薰洗是外治法,可以微微出汗而解表(薰洗的藥方可以使用紫蘇、乾薑、烏頭、紅花、桂枝、赤芍)。
鼻出血者不可發汗,發汗必會太陽穴凹陷,脈搏急促,眼睛直視,不能眨眼,睡不着覺。(此條訂正)
傷寒入於營分,才開始發熱,剛開始侵犯皮毛,其實並沒有熱邪。但是,皮毛不疏通,血分熱邪升高,不能從毛孔排出,就會上衝於腦,顱骨受到陽熱的灼傷,就會導致骨縫開裂而腦出血,從鼻孔流出,這就是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的原因,所以發汗反而會好轉。但是,那些經常鼻出血的人,並不是因為表邪不疏通而導致的,和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的人不同,所以和淋病、瘡瘍患者一樣,都禁忌發汗。「脈搏急促」是因為陽氣因發汗而更加亢奮。「眼睛直視,不能眨眼」是因為津液耗損而目系乾燥(這與溫病誤下導致眼睛直視相同)。只有「額上陷」三個字不通。額頭是顱骨覆蓋的地方,不像沒有骨骼的地方容易凹陷,哪有鼻出血的人,一發汗就會額頭凹陷的道理呢?我認為「上」字是「旁」字的錯誤,指的是兩側太陽穴,我曾經見過久病體虛的人,形體消瘦,兩側太陽穴凹陷,老年人氣血虛弱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