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39)

回本書目錄

《金匱發微》 (39)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人體血分多於水分,則熱度高而脈道利,應指者條達而沖和。水分多於血分,則熱度低,而脈道窒,應指者虛弱而微細。水分多則衛強,血分少則營弱。凡人醒時則陽氣外達,寐則陽氣內守,衛所以夜行於陰也。衛氣內守則營氣當夜行於陽之時,不能外泄,故寐者無汗,惟衛氣不守,營氣從之,乃為盜汗。盜汗者,衛不與營和也。

按傷寒之例,衛不與營和,先時以桂枝湯發汗則愈,更加龍骨以鎮浮陽,牡蠣以抑上逆之水氣,則盜汗當止,師雖不出方治,讀者當觀其通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少年氣血俱盛,則脈當實大而動數,老年氣血俱虛,則脈當虛細而安靜,此其常也。至於病脈,固不盡然。人當用力太過,陽氣外張,則其脈必大,此固不可以年齒論。然則師言「其病脈大,痹俠背行」者,蓋謂勞力陽傷於前,陽張汗泄,故始病倦怠。見浮大之脈,毛孔不閉,風寒乘之,汗液未盡者,乃悉化為濕,背毛錮於寒濕,因俠背而痹,但既痹之後,陽氣一虛,即脈不應大。此證初起,當與風濕同治,麻黃加朮、麻黃杏仁薏苡甘草二湯,皆可用之。

至於痹證既成,則其脈當微,而為黃耆五物證,所以然者,痹在太陽部分,陽氣已為寒濕所困,豈有陽氣不達而其脈反大者乎!若陰寒內據,孤陽外越,則其脈亦大。陰寒內據,則水走陽間而為腸鳴,此證不見下利,即病腹痛,宜四逆、理中輩。至於外證見馬刀俠癭,則脈見弦大,時醫以為小柴胡證,其實不然。

馬刀之狀,若長形小蚌,生於腋下,堅硬如石,久乃成膿潰爛。俠癭生於頸項,連連如貫珠,初起用旱煙杆中煙油塗之,三日即消,外科小金丹亦可用之。日三服,每服二粒,以消為度。此證雖起於失志鬱怒,究與陰疽相類,其中必有寒濕結毒,小柴胡湯必然無濟,若不早治,一二年後潰爛不收,未有不死者也。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脈沉小而遲,是為水寒血敗,血分熱度愈低,津液不能化氣,故名脫氣。疾行則喘喝者,腎虛不能納氣也。血分之熱度弱而又弱,故手足逆寒。寒水下陷,故腹滿而溏泄。胃中無火,故食不消化。按此條在《傷寒論》中為少陰寒濕證,亦當用四逆、理中主治。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弦為陽氣衰,脈大而芤為陰氣奪,陽衰則中寒,陰奪則裏虛,兩脈並見,其名曰革。浮陽不降,則陽不攝陰,陰不抱陽,則精血寒陷。此條見婦人雜病篇,治婦人半產漏下,則有旋覆花湯,而男子亡血失精,獨無方治,而補陽攝陰之法,要以天雄散為最勝。天雄以溫下寒,龍骨以鎮浮陽,白朮、桂枝以扶中氣,而坎離交濟矣。

白話文:

男子體質較弱,脈象虛弱細小,容易盜汗。

人體血液多於水分,體溫較高,脈象順暢有力;水分多於血液,體溫較低,脈象虛弱細小。水分多則衛氣旺盛,血液少則營氣虛弱。人清醒時陽氣外散,睡覺時陽氣內守,衛氣夜間在陰經運行。衛氣內守時,營氣應在夜間運行於陽經,不能外泄,所以睡覺時不應出汗,只有衛氣不守,營氣隨之而外泄,才會盜汗。盜汗是衛氣與營氣失調的表現。

根據傷寒的治療方法,衛氣與營氣失調,先用桂枝湯發汗,再用龍骨鎮壓浮動的陽氣,用牡蠣抑制上逆的水氣,盜汗就能停止。雖然文中沒有開具具體藥方,但讀者可以理解其治療的原理。

五六十歲的人,如果脈象洪大,且伴有痹證(關節疼痛)、背痛,或腸鳴如馬鳴、頸項腫塊如馬刀狀,都是勞損引起的。

年輕人氣血旺盛,脈象應當有力而頻數;老年人氣血虛弱,脈象應當虛弱細小而平緩,這是正常的。但疾病狀態下的脈象,並不一定如此。如果用力過度,陽氣外散,脈象就會洪大,這不能單純以年齡論斷。文中提到「脈象洪大,痹證侵犯背部」,是指之前勞累損傷陽氣,陽氣外散出汗,導致倦怠。此時脈象浮大,毛孔不閉合,風寒乘虛而入,汗液未盡,轉化為濕邪,寒濕凝滯於背部毛孔,導致背部痹痛。但痹痛形成後,陽氣虛弱,脈象就不會再洪大。此病初期,應與風濕同治,可以用麻黃加朮湯或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如果痹證已成,脈象就會細小,應當用黃耆五物湯治療。這是因為痹證在太陽經分佈,陽氣已被寒濕困阻,怎麼可能陽氣不達而脈象反洪大呢?只有陰寒內盛,陽氣孤獨地外越,脈象才會洪大。陰寒內盛,水濕停滯於陽經,就會出現腸鳴,如果沒有腹瀉,則腹痛,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等溫陽利水之劑治療。至於外在表現為頸項部腫塊如馬刀狀,脈象弦大,有些醫生誤以為是小柴胡證,其實不然。

馬刀狀腫塊,像長形的小蚌殼,生於腋下,堅硬如石,久則化膿潰爛。頸項部的腫塊連成串珠狀,初期可以用旱煙管中的煙油塗抹,三天即可消退,外科小金丹也可以使用,一日三次,每次兩粒,以消退為度。雖然此病起因於憂鬱憤怒,但與陰疽相似,其中必有寒濕結毒,小柴胡湯肯定無效。如果不早治療,一年兩年後潰爛難以癒合,最終會危及生命。

脈象沉細遲,稱為脫氣,患者快走就會氣喘,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嚴重者腹瀉,飲食不消化。

脈象沉細遲,是水寒血敗的表現,血液的溫度越來越低,津液不能化為氣,所以稱為脫氣。快走就氣喘,是因為腎虛不能納氣。血液溫度很低,所以手腳冰冷。寒水下陷,所以腹部脹滿腹瀉。胃中無火,所以飲食不消化。這在《傷寒論》中屬於少陰寒濕證,也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治療。

脈象弦大,弦代表脈象細弱,大代表脈象虛大,細弱代表寒證,虛大代表虛證,虛寒交加,稱為革脈。婦女表現為產後出血或月經不斷,男子表現為失血或遺精。

脈象弦細代表陽氣衰弱,脈象虛大代表陰氣被奪,陽氣衰弱則寒邪內盛,陰氣被奪則體內虛弱,兩種脈象同時出現,稱為革脈。浮動的陽氣不下降,陽氣就不能攝納陰氣,陰氣就不能溫煦陽氣,則精血寒陷。這在婦科雜病篇中提到,治療婦女產後出血或月經不斷,可以使用旋覆花湯,而男子失血遺精則沒有單獨的藥方,但補益陽氣、攝納陰氣的方法,以天雄散最佳。天雄溫熱下焦寒邪,龍骨鎮壓浮動的陽氣,白朮、桂枝扶助中氣,使陰陽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