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12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123)

1. 厥陰篇

按太陽傷寒於梔子湯條內,尚有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之戒,而況黃芩之寒,甚於梔子。虛寒者誤服之,有不腹痛下利者乎!若下利之後,反能納穀,亦必上納下泄。自胃中下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抵肛門者,中間絕無阻凝,一如關門之不守,故曰除中。蓋不待完穀不化之變,而已知其必死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肺與大腸為表裏,先厥後熱,下利當止,原係厥陰順證,蓋寒濕將盡而陽氣復也。惟血分熱度太高,上迫胸中淋巴幹,水液外泄為汗,肺胃燥熱,因致咽痛喉痹,所謂「大腸移熱於肺」也。若先厥後發熱而無汗,利以當止而不止,血分之熱直與腸中濕邪混雜而便膿血。大腸之熱不移於肺,故其喉不痹。

予按咽痛為燥氣上淫肺胃,厥陰之證,與少陰略同。要其便膿血,則大相違異。少陰之便膿血,為水寒血敗,故方治宜桃花湯。厥陰之便膿血,為陽回血熱,故獨宜白頭翁湯。不惟脈之微細滑數,大有逕庭,而少陰之昏昏欲睡,厥陰之多言善怒,情形正自不同也。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冬令暴寒,四五日必漸回陽。厥陰證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後必發熱,寒盡陽回之理,宜亦與之相等。或始病發熱者,後必見厥。但血熱被寒濕鬱伏者,久必反抗,夫所謂:「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者,譬如冬令雨雪連綿,堅冰凝冱,陽氣伏藏,天氣轉陽,其發益烈,此天時之可證者也。

又如以手入冰雪中,凍僵之後,至於指不能屈,久而血熱內發,熾炭不敵其熱,此人體之可證者也。須知厥陰之證,重寒則死,陽回則生。雖血熱反抗太甚,有時便血及癰膿,以視一厥不還,則大有間矣。夫厥陰寒濕之證,原不當下,上文「下之利不止,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言之已詳,此又何煩贅說。惟寒鬱於外,熱伏於裏,則其證當俟陽熱漸回而下之,俾熱邪從下部宣洩,而病已愈矣。

若發其汗,則胃中液涸,胆火生燥,乃一轉為陽明熱證,為口傷爛赤所由來。此正與反汗出而咽痛痹者同例,由其發之太過而陽氣上盛也。此證向予在四明醫院親見之,其始病予未之見,及予往診,已滿口爛赤,檢其前方,則為最輕分量之桂枝湯,案中則言惡寒,夫病在太陽而用桂枝,雖不能定其確當與否,然猶相去不遠,既而病轉陽明,連服白虎湯五劑。前醫以為不治,老友周肖彭屬予同診,問其狀,晝則明瞭,暮則壯熱,徹夜不得眠。

白話文:

厥陰篇

太陽傷寒的梔子湯條文中提到,對於舊有輕微腹瀉的病人,不可服用,更何況黃芩的寒性比梔子更甚。虛寒體質的人誤服,恐怕會腹痛下瀉!如果下瀉之後反而能進食,那也是上吐下瀉的表現。從胃部往下,經過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達肛門,中間沒有任何阻礙,就像城門失守一樣,所以稱為「除中」。因為還沒等到食物消化不良的變化出現,就已經知道病人必死無疑了。

傷寒,先有厥逆然後發熱,下痢必然自行停止,反而出汗且咽喉疼痛者,其喉嚨是痺塞的;發熱、無汗,而下痢必然自行停止。如果下痢沒有停止,必然會排出膿血。排出膿血者,喉嚨不會痺塞。

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先有厥逆然後發熱,下痢應該停止,原本是厥陰的順利病程,因為寒濕將要消失,陽氣要恢復了。只是血分熱度太高,上衝到胸中淋巴,水液外泄成為汗,肺胃燥熱,因此導致咽喉疼痛痺塞,這就是所謂的「大腸移熱於肺」。如果先有厥逆然後發熱而無汗,下痢應該停止卻沒有停止,血分的熱氣直接和腸道中的濕邪混雜在一起而排出膿血。大腸的熱氣沒有移到肺部,所以喉嚨不會痺塞。

我觀察到咽喉疼痛是燥熱之氣侵犯肺胃,是厥陰的症狀,與少陰略同。但關鍵在於是否排出膿血,則大相逕庭。少陰的膿血便,是因為水寒血敗,所以治療要用桃花湯。厥陰的膿血便,是因為陽氣回升血熱,所以單獨使用白頭翁湯。不僅脈象的微細滑數大相徑庭,而且少陰的昏昏欲睡,厥陰的多言善怒,症狀也完全不同。

傷寒,一二日到四五天,有厥逆現象的病人必然發熱,先前發熱的病人後來必然出現厥逆。厥逆的程度深,發熱的程度也深;厥逆的程度淺,發熱的程度也淺。厥逆應該導致下瀉,卻反而出汗的病人,必然會口瘡潰爛。

冬天突然受寒,四五天後陽氣必然逐漸恢復。厥陰證一二日到四五天,厥逆之後必然發熱,寒氣盡去陽氣回升的道理,應該與此相同。或者一開始發病就發熱的病人,後來必然出現厥逆。但是血熱被寒濕鬱結的病人,久了必然反抗,所謂「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就像冬天雨雪連綿,堅冰凝結,陽氣潛伏,天氣轉為溫暖,則發熱更加劇烈,這是天象可以證明的事實。

又例如把手伸進冰雪中,凍僵之後,手指不能彎曲,久而血熱內發,熾熱的炭火也比不上它的熱度,這是人體可以證明的事實。必須知道厥陰的病症,寒邪重則死亡,陽氣回升則生存。即使血熱反抗太過嚴重,有時出現便血和癰腫膿瘡,與厥逆不復發相比,差別很大。厥陰寒濕的病症,本來不應該下瀉,上文「下瀉不止,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瀉」,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這又何必多說呢?只是寒邪鬱結在外,熱邪伏藏在內,則這個症狀應該等到陽熱漸漸回升後再服用瀉下藥,使熱邪從下部宣洩出來,疾病才能痊癒。

如果發汗,則胃中津液枯竭,膽火生燥,就會轉變成陽明熱證,這就是口瘡潰爛的原因。這正與反而是出汗而咽喉疼痛痺塞的例子相同,都是因為發汗過度而陽氣上盛。這個症狀,我以前在四明醫院親眼見過,病人一開始發病時我沒看到,等我去看診時,已經滿口潰爛,檢查他的前醫所開的處方,是劑量最輕的桂枝湯,病案中則記載有惡寒,疾病在太陽經而使用桂枝湯,雖然不能確定其是否恰當,但還不算差距很大,後來病情轉變成陽明,連續服用白虎湯五劑。前醫認為無法治癒,我的老友周肖彭請我一起診治,詢問病情,白天清醒,晚上則壯熱,整夜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