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匱發微》 (76)
《金匱發微》 (76)
1. 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有未盡之水氣,因水方外散,痹於表分而形腫者,亦有水分已盡,胃中燥熱上冒頭面者,於是有面熱如醉之形態。蓋累進溫中泄水之劑,證情決非戴陽,故於前方加杏仁外,更加大黃以利之。所以然者,則以水邪去路不出於肺,必出大腸也。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見上。
心下有水,脾精不得挾胃中穀氣上溉肺藏而潤喉舌,因而渴飲,但胃底含有苦燥之胆汁,胃中熱如熾炭,不能容水,水在胃之上口,胃熱出而相抗,乃病嘔吐,此其所以先渴後嘔也。按此節合上「嘔家本渴」節,並見下「嘔吐噦下利」篇,以其治屬飲家,故本條獨出方治也。
白話文:
上方八味藥,用一斗水煎煮,煎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嘔吐停止後,還有未完全排出體內的水分,這些水分外散,阻滯於體表而導致身體腫脹;也有些人體內水分已排盡,但胃中燥熱向上衝到頭面,出現臉部發熱像醉酒一樣的症狀。因為之前一直服用溫中利水的藥物,病情顯然不是陽氣不足,所以在之前的藥方中除了加入杏仁,還加了大黃以利水通便。這是因為水邪排出體內的路徑不在肺部,而是在大腸。
先感到口渴然後嘔吐,是水停留在心下(腹部),屬於飲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小半夏加茯苓湯的藥方(藥物組成請參考上方)。
心下有水,脾的精氣無法將胃中食物的精氣輸送到肺部滋潤喉嚨和舌頭,因此感到口渴想喝水;但是胃底存有苦燥的膽汁,胃中熱得像燒炭一樣,不能容納水,水停留在胃的上口,胃熱往上衝與水相抗,於是發生嘔吐,所以先渴後嘔。這一點與上文「嘔家本渴」一節相符,也與下文「嘔吐噦下利」一節相關,因為其治療方法屬於飲證的治療,所以此條單獨列出藥方來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